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主要是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登上中国文坛的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进行的比较研究,运用平行研究方法,以女性视角切入。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的着力点不再是《生死场》中男女性别间的对抗,而是转移到整个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女性自身思想局限,启发我们认识到女性真正的觉醒和解放包含着社会的、文化的以及性别自身的许多层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鲁迅的学生,深得鲁迅的教诲,继承鲁迅的遗志,在批判国民性上独具特色,好说过:“现在或过去,作家的创作永远对着人类的愚昧!”,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实践的。这不仅表现在《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中,其实早在他俐《生死场》时也遵循这一原则,虽然人们把它看成是“抗战文学”的奠基作之一,但它的主体仍然是“对着人类的愚昧”,表现的是十年如一日的“生死场”。从《生死场》的人物,情节看,它与《呼兰河传》在反映封建制度统治下造成的农民的苦难与愚昧,在揭露,鞭鞑和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上是相当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以萧红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 ,探讨萧红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小说散文化。艺术结构方面 ,萧红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结构方法。《生死场》突破时空的限制 ,以场景结构小说。《呼兰河传》的结构具有“串珠式”特点。萧红小说的叙事笔调也各不相同 ,《生死场》具有叙事散文的质地 ,《呼兰河传》则具有抒情散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萧红诸多的创作中都表现了苦难的主题,既是她对生命存在的内在思索,也是心理体验的外在体现。文章通过萧红小说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苦难主题的探讨,分析其创作心理的变化,以此透视萧红生命观中的苦难意识。  相似文献   

5.
尹奕歆 《作文与考试》2023,(Z2):186-187
<正>萧红:《呼兰河传》作者介绍萧红(1911年-1942年),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回到香港以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萧红三大文本,论述了生与死的轮回:《生死场》;时间意识的觉醒;《后花园》,孤独,寂寞的生存体验与反抗绝望的生存勇气,《呼兰河传》。萧红文本具有丰富的存在思想,在许多方面暗合于存在主义的生命哲学,但表达的却是自己独异的生命体悟。萧红也由此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存在主义的文学创作大家。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萧红这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伟大的女性作家进行分析,分析的依据是《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在对这两部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采用的是女性的思维,在女性的视角下进行分析,从而在《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的研究中,探析萧红作品中生命意识或者是生命意识的改变与转变。  相似文献   

8.
萧红《呼兰河传》的悲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呼兰河传》以呼兰小城为背景,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下呼兰河人愚昧无知的生活状态与他们生命的悲剧,在深刻地批判封建制度的同时,充满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融多种文学特质于一体,其中蕴含着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充满了悲剧色彩。作家萧红通过描述呼兰河人的日常生活,揭露了旧中国人民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寄寓了作者无情的批判与讽刺。基于此,从《呼兰河传》的故事梗概切入,分析《呼兰河传》悲剧意识的源头——萧红的生平,进而对《呼兰河传》这一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在其他大陆作家都投身于抗战写作的背景下,萧红却独树一帜。将创作的笔触伸展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作传,以自传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19世纪20年代黑龙江边陲小城呼兰河人们的生存状态,因而在《呼兰河传》出版后引来许多争议。本文试从体会到的叙述色彩为出发点。审视呼兰河人的生命。来理解《呼兰河传》中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民族劣根性以及尚未被激发出来的民族精神。从而理解在当时抗日大背景下作者另辟蹊径的原因以及她想通过《呼兰河传》想要激发出的民族热情和反抗外敌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有着历久常新的永恒的艺术魅力。当年,鲁迅先生为《生死场》作序写道:“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这个评语如果移在《呼兰河传》上,也是很中肯的。一、细腻——由于一个女性作家的细致的观察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纤细的感受应是她的长处。然而萧红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感受,她的眼光常在人们熟识的事物上滑动,却能觅到别人所发现不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艺术个性是感觉敏锐、感情真纯细腻。《生死场》未完全发挥出她的创作优势。《呼兰河传》则充分体现出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她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马伯乐》由于不符合其创作个性而成为不成功的试验品。  相似文献   

12.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体现了对东北文化的观照的作品,思想上延续了《生死场》中对国民性以及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审视,通过一个个生命的悲剧来揭示旧的伦理、习俗对人的戕害,以沉重而哀婉的笔调对国民的劣根性给予了严厉而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生死场》、《呼兰河传》与《马伯乐》是才华横溢而命运乖外的女作家萧红留下的三部耐人咀嚼的佳作。如果说《生死场》透过呼兰人生生死死的场景展现的是东北农民“从蚁子似地为死而生到巨人似的为生而死”h]的人生模式的变更,《呼兰河传》进一步描述故乡人愚钝麻木及不思进取的生存状态以挖掘呼兰人内在生命的萎缩和枯竭的话。那么《马伯乐》则变换了钩魂摄魄的对象、直入人物心灵深处,披露现代城市人脆弱的心灵、苍白的人生。在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与生存境遇的关切这一语境下,《马伯乐》承续了萧红一贯的精神,即对审美主题的追求,但…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萧红《呼兰河传》、张爱玲《小团圆》这三部作品为例,侧重论证读者阅读现代女性自传体小说时产生的心理功能,进而探索由作者、文本、读者三维互动生成的意味世界。  相似文献   

15.
《文学教育(上)》2009,(22):157-157
据新华网消息,根据作家萧红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改编的大型评剧《我那呼兰河》,6月4日至5日在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中亮相太原。浓郁的地域特色和话剧、舞剧的多元素融合,让观众们享受到了一场丰富的视听盛宴。该剧的主演、沈阳评剧院副院长冯玉萍指出:“该剧在文本上最大的特色是继承了中国古典艺术的传统,唱词和对白全部押韵,让人感受到文学的唯美意境。  相似文献   

16.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体现了对东北文化的观照的作品,思想上延续了《生死场》中对国民性以及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审视,通过一个个生命的悲剧来揭示旧的伦理、习俗对人的戕害,以沉重而哀婉的笔调对国民的劣根性给予了严厉而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假如没有萧红,这世上恐怕很少有人知晓呼兰河。在中国诺大的政区图上,它只是针尖大的小点儿,甚至,因其渺小,连作为点的资格,都被理所当然地取消了。然而,萧红独具匠心地赋予了呼兰河以生命。尽管有人说,这生如死差不多。 人可以作传,地也可以作传。萧红的独特在于把地理上凝固的一个点,活化成立体的、充满喜怒哀乐的、流动的一段生命流程,只为了活着。她笔下的呼兰城,俨然是一个人,有他的音容笑貌,神态心理,形形色色。 六十年来,《呼兰河传》的命运,历尽坎坷。贬低、指责、漠视……近年来又升温,重新评说。然而,《呼兰河…  相似文献   

18.
六十多年前,金庸读《呼兰河传》后,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萧红在香港写的《呼兰河传》感人至深,我阅此书,径去浅水湾她墓前凭吊一番,深恨未能得见此才女……’  相似文献   

19.
以“鬼”喻指国民的劣根性是《呼兰河传》自觉继承鲁迅笔法的又一重要发掘。通过对《呼兰河传》写作的时代潮流、“国民性”的文学表现、鲁迅精神的继承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呼兰河传》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东北流亡作家群的领军人物,萧红以其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等闻名于世。而其于1938—1939年间在重庆连续创作的一组短篇,即后来以《旷野的呼喊》为名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却历来为学界所忽视。鉴于此,以该小说集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其对抗战题材的特殊处理,对小人物心声的体察,以及对常与变下世态人心的展现,进而论证其在萧红创作史上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