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范梅南的《生活体验研究》和《实践现象学》两本书进行总结分析,对比出不同时期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的发展和创新。这些分析与总结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去理解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的内涵,更有利于为我们探索生活现象和教育事件的原创研究提供洞见,还有利于我国学者和一线教师真正学会去做现象学教育学的研究,去践行现象学教育学的反思和写作,从而保持对教育的敏感性,并获得教育机智。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地方概念在现象学方法研究人类空间性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检视了这一概念自身的弹性张力,以应对怀疑地方是否能作为科学探究的可靠对象的各种挑战。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现象学的地方概念对于分析以主体为中心和以人物为主导的文学模式(如抒情诗和第一人称叙事)最有帮助;但是,正如詹姆逊所指出的那样,现象学的观点忽视了影响人类能动性的结构性力量。因此,一个批判性的、可行的地方概念必须在现象学研究的主体中心与对结构性力量(包括生物、地理和经济制约)的更多认识的需求之间取得平衡。  相似文献   

3.
通过回顾胡塞尔、马丁·布伯、巴赫金、戴维·伯姆、海德格尔、伽德默尔、哈贝马斯、R.T.克里格和斯蒂芬·李特约翰等人的理论,可以发现,现象学传统中的对话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原因在于它能使得传播学超越学科范畴,以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而使分散的学科理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4.
5.
现象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哲学精神,更是一种有指导意义的全新理论。在现象学视域中,意义先于概念,存在大于本质。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宣言将教育引向体验之源,引向意义发生之处。同时,本文也展现了现象学的实践品性与教育实践性的契合。教育改革关键在于观念的变革,现象学对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超越教育知识的积累,实现教育智慧的生成。教育学应摆脱传统教育的偏差,以便确立新的研究方向,用体验和智慧来探索教育之真。只有回到教育本身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此理论是教育诗意地栖居和诗意地言说的结晶,是教育智慧的自然流溢。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探究现象学的实证性的基础上论述了教育现象学在行动研究中的适用性、可能性、价值与意义,并对深入到教育现象学的应用中的教育现象学写作与研究的方法、特征与意义做出了区分与描述。现象学不仅以其独特的价值与使命,为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提供汲养,其实证的科学之光亦照亮了真实的人的生活之路,为教育学研究真实的人做出了重要的方法论引导。教育现象学以生活体验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扎根于教育情境、面向实事本身、关注教育现象的意义等等方面,为教育行动研究的实践性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于进入到实践层面的教育现象学的反思以及教师自身发展中的反思性文本的写作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7.
为了彻底摒弃先验现象学中观念的逻辑,梅洛-庞蒂首先提出“沉默的我思”,在“沉默的我思”被他本人否定之后又提出以肉身为基础的身体现象学。在这一过程中,沉默的我思的观念残留被具有可逆性与普遍性的肉身所代替,使得身体现象学的研究指向了世界。他希望凭借这种欲望的交织将肉身引向世界与精神分析,最终将精神分析看作世界的表达。而在这种世界的精神分析视角之下,作为心理动力的性欲与作为心理地形结构的意识与潜意识系统便成为世界肉身之中的欲望交织以及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相似文献   

8.
9.
现代化教室是一种复制工业生产车间的空间产品,它凸显了空间的高效生产与监管功能。为了使学生心无旁骛地学习,教室的布局通过大面积采光的方式,将空间中的"阴影"与学生心中的"秘密"一并驱逐。基于现象学之维的反思,可以通过改变教室内物件的摆设与改革教室空间评估机制的方式,来重构一种关照学生情绪体验、关怀学生内心需求的栖居之境。  相似文献   

10.
体验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实在,它是现象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体验则赋予了它教育意义上的规范性。教育世界中传统认识方式往往强调抽象的逻辑理性,但它并不是对事物本身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它还是一种单向度的静态认识,遗漏了教育的意义,也失去了教育特有的规范性。教育现象学为此所作出的改变是直接以教育体验为研究对象。研究者首先应悬置各种感性表象和逻辑理性,直面个体的教育体验;在对现场体验的重构中,挖掘出丰富的教育意义;所提炼的研究主题要贯穿教育的规范性,促进学生良好教育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5,(63):185-186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生活世界、回到事情本身、主体间性等思想无不渗透着许许多多的感动教育思想。本文在现象学的若干教育思想下阐述教育中感动教育的必要性及教学过程中感动教育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以一种突破性的新型描述方法走进了西方哲学视野,现象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新的心理学学科也成为了西方心理学人文取向的一支。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本质现象学,即是先天纯粹的心理学,从区域性本体论以及一般性本体论入手,阐述了现象学哲学的内容,从现象学哲学所引导出来看待世界的...  相似文献   

13.
透视教育现象学——论教育现象学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及其运动给当代社会科学特别是教育学研究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它所开拓的研究领域以及它带来的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的变化。教育现象学是受现象学运动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教育研究新取向,它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教育研究。教育现象学以具体情境中的生活体验为研究起点,赋予生命体验以本体论地位;它努力克服传统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客观认识论,突出一种实践的认识论,即强调教育及其研究不可脱离情感意向、他人意识以及对践行的追求;在方法论上,它强调在反思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本质直观直接把握现象的本质。教育现象学理论的新颖性给教育研究带来了新气象。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后期转向发生分析的引发动机的问题和发生现象学与前期静态现象学的关系问题,是系统把握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运思路向及其完整形态的理论关节点。然而正是在这个关节问题上,国际现象学界却存在着重大分歧,可谓观点纷呈,立场各异,并且多停留于个别零星的考察而缺乏系统的梳理和论证。有鉴于此,本文就发生概念的本质内涵、“发生现象学转向”的引发动机和静态现象学与发生现象学的关系等三个最基本的方面进行探讨,以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及美学与现象学三个方面评介了杜夫海纳的思想。他认为审美对象不仅有感性的外观,也有内在的结构,既有创造者的主观性,也有欣赏者的主观性,从而体现了自在与自为的真正结合。他认为“审美知觉的最高峰是揭示作品表现性的那种情感”。他对审美的不同层次、审美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区别、审美对象完成的条件等问题都有所贡献。他认为审美经验处在人类经验的根源的位置上,处在人类与万物相混杂中体验自身与世界的亲密关系的关键点上,由此,通过审美经验的研究,便能实现现象学为哲学所规定的任务,美学的发展也就走向了现象学哲学。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在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现象学的基本立场所决定,他的美学体系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教育现象学有两种涵义,一种是现象学教育学,它是现象学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类研究试图通过现象学还原和现象学直观的方法研究教育实践中的个体体验,解释其中的本质意义。我们通过分析现象学方法自身的缺陷,论证了现象学教育学研究不可能是现象学的。教育实践需要另一种涵义的教育现象学,它是一门以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内容的科学。这里教育系统被定义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多个主体之间的信息流动网络;教育现象被界定为教育系统内部的信息流及其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现象学体验观的视域入手,探索生命教育的人文精神,把生命教育、主体体验和个人价值三者的关系推向了更为本体论的意义的层面,对大学生更好地进行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是一种试图回到古典理性重塑人的生存意义的现代性哲学。现象学具有革命性、批判性、解放性的特点,它解放了世界、自我,重审了人对其自身与世界关系的理解,重新底证了自由与责任。现象学的问题意识是自我的遮蔽与出场,而其历史使命则是解放自我。现象学不仅仅通过"启示"形构了"某种"教育哲学,现象学把教育视为政治、伦理活动,解放了心灵,张扬了观念的自由,把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视为真理和自由的承担者,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现象学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教化性质,现象学就是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现象学"还原"与"悬搁"的方法将美术教育、师生关系与学习等基础概念还原为本源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建构现象学美术教育认识论,以便深刻理解美术教育。现象学要求美术教育回到原初的圆满状态,以实现对工具理性及形而上学的超越。它将视线从"科学世界"转回到"生活世界",要求在"前科学之真"之中赋予美术教育以生活的意义,让人在美术教育生活中能自然地、可经验地与人性化地安居。  相似文献   

20.
现象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人本心理学家在现象学哲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它保留了现象学哲学方法的基本要素,但在资料来源、还原的层次以及研究目的等方面实现了对后者的超越.它体现出人本心理学家试图将心理学发展成为人文科学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