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机械分割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说后者是前者的推广应用;把实践观点和唯物史观割裂开来从而使两者产生蜕变,把历史规律客观主义地讲成凌驾于人类历史活动之上的预成公式,把1844年《手稿》指为唯心主义,都属于误读和误解  相似文献   

2.
"人化自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因其对人之主体性的强调而日益受到关注.事实上,重温马克思的著作,我们发现,在这一概念被提出之时,其首先指涉的是自然相对于人的优先地位."人化自然"概念这一本真含义的解蔽,不仅不会助长生态破坏,反而对解决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最本质的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前提,它是通过劳动实践这一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关系,作为具有自然属性的历史的人只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把握住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度",尊重自然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持久地生存下去,为实现人类的解放奠定基础。这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正确地把握它的内涵和本质对于当今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姚倩 《培训与研究》2010,27(3):60-63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最本质的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前提,它是通过劳动实践这一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而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关系,作为具有自然属性的历史的人只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把握住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度",尊重自然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持久地生存下去,为实现人类的解放奠定基础。这是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正确地把握它的内涵和本质对于当今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面对发展中突出的人的问题,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它是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对“以物为本”的校正,必将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6.
实践美学,若想达到自圆其说,必须扬弃原有的既正确又片面的观点,从最完整的意义上来理解人的本质,那就是人的本性应该是以人为核心,在所有参照物的参照下所显现出来的所有共性或者个性的总和,它的完整性只能是无限丰富性。实践美学把人的本性理解为只有人才具备,而一切参照物都不具备的抽象的“单一”性质,这显然是荒谬的,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只有把人的本性的无限丰富性作为思维的最大前提,才能使“人学”与新实践美学达到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采光潜通过把”物”与“物的形象”区别开,强调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一致性,反对审美反映论等途径竭力维护审美主体的地位。朱光潜对审美主体的呼唤与当代西方美学具有同构性。  相似文献   

8.
李泽厚前期的美学思想体现在对美、美感和艺术原理的论述上。客观社会说具有巨大的历史合理性,也有不可忽视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一直以来都关注人的解放,而且关于人的问题的宝贵思想和论述很多。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就是其关注的一个重点,马克思的主体范畴包含了主题论、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全面意义。结合马克思主体思想对人的基本属性的阐述,可以归纳出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紧密相连的,相辅相成的。只有每一个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人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人是社会的主体,历史过程是人的能动过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又是马克思一生研究的最重要的问题。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以及晚年马克思的思考,贯穿其中的关于社会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视角,就是对社会历史主体的关注,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关联。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全部思考的当代价值,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关注社会主体,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解和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实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坚持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丰富了这一思想理论。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和观点带有时代的烙印(局限),但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他提出的“人的解放”、“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光辉思想。对于实现和推进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生态美学应运而生。生态美学在包括艺术研究在内的以人文科学作为主要研究范畴,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是艺术本体研究领域中关注度最高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主要提出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力主"异化的扬弃",重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维持人类生态系统的完善和发展,是我国审美意识领域中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试论陶渊明诗歌“真”的美学蕴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渊明诗歌“真”的美学特质与诗人的自然哲学观密切相关,“真”的美学蕴味充分而具体地体现在诗人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创造出的两种美学境界中,即“人的自然化”的淡远、空灵之美、“自然的人化”的淳朴真实的现世人生美  相似文献   

14.
也说"自然的人化"--与汪济生君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实践美学的核心概念——“自然的人化”、特别是“广义自然的人化”的概念的哲学内涵,说明人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历史尺度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是美产生的根源与基础。同时,也阐明了作为自然人化的更高阶段和扬弃的人的自然化才是未来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作为人的自然化的审美表现形态的生态美是未来美学的主要形态。  相似文献   

15.
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实践存在论美学已不同于实践美学主流派的观点 从章辉的一系列批判实践美学的文章来看,他所指责的实践美学,主要针对的是李泽厚70年代术到80年代中后期,运用马克思实践论的观点所构建起来的美学理论。这一实践美学思想以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为基础,发挥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述的“自然的人化”的观点。李泽厚把实践作为他的哲学和美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总结了历代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遗产,把自然界纳入人的实践活动范围进行考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实践是联结人与自然的纽带,社会性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性质。从而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既不同于旧唯物主义又不同于唯心主义的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美轮美奂的汉画像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汉代特定的政治与文化背景对汉画像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自然力量的巨大和神奇使古代先民对自然一直怀着尊敬和欣赏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既是汉画像走进自然实现人的自然化的思想基础,也是汉画像孕育生态美的重要动力。汉画像的发掘出土,能够帮助我们厘清以前生态美学研究中的许多模糊认识,对于在学术视野中考察生态美学的哲学内涵、构建生态美学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哲学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天人相通,一是天人相生。由于“天”的多重意蕴,“天人合一”思想有其内在的问题,要发挥古代“天人合一”的当代价值就必须把它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以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念为基础,在通过对“天人合一”固有结构的改造,才能发挥出“天人合一”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然”是马克思自然概念的核心概念。学术界大多把它理解为“人化自然”,也就是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其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质。其实,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也隐含着“自在自然”。马克思认为,“自在自然”指优先于人的天然自然,是人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人化自然”指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突出了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  相似文献   

20.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以现实的人作为逻辑起点,思想核心是人的本质,以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深刻反映了历史进程中的人的发展规律,为现实的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