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称赞语的语用内涵及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赞言语行为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从功能上讲,它能够推进交流,协调人际间的和谐关系。称赞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显性称赞和隐性称赞。本文通过对英汉在表现形式上的异同来分析其语用内涵。  相似文献   

2.
一次没有“但是”的谈话,让我永远牢记了孩提时代与大人交往的那种满足感和轻松感。没有“但是”的谈话更纯粹,更容易让我体验到来自大人的激励与爱意。  相似文献   

3.
称赞语是人们对人或物表示赞美、赏识、钦佩等感情的话语,英汉语言文化中称赞语在语用含义、应答模式、语用原则等方面的异同,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和行为准则差异对称赞语实现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前日语教学仍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学生的语法能力,相对忽视学生的语用能力。面对生活中学生出现的"语用失败",结合我国日语语用教学的现状,课堂上开展潜移默化的语用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语用知识是应该教授,也是可以教授的。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的改革、显性教学和隐形教学方法的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还应注意进一步完善日语教材,更加注重文化教学和语言联系,教师不断自我学习,才能实现师生语用能力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5.
在语用层面讨论现代汉语时制系统涉及语境、语用主体和语体。从语境的角度说,上下文语境和情境语境都对将来时的确定有重要影响;就语用主体来说,其在将来时进行描述的时候往往带有预测、要求、许诺等附加意义。  相似文献   

6.
华清 《学周刊C版》2014,(9):24-25
本论文以自然语言中的填充词“まあ”为考察对象,重点探讨其在会话互动中的语用功能。借助语料,分析了“まあ”的五种语用功能:(1)话语启动标记;(2)下结论标记;(3)言语行为缓延标记;(4)信息完善标记;(5)话轮转接标记。通过对“まあ”的分析,了解填充词在交际中的实际作用,进一步揭示自然语言交际的动态性,以期对日语口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网络》2010,(1):39-39
为每场博弈找出纳什均衡就可以对现实世界准确建模,这一经济学通行的理论最近被麻省理工学院的Constantinos Daskalakis教授推翻。前不久,他在展示了如何将计算复杂性理论应用到博弈理论时,提出这样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以自然语言中的填充词"まあ"为考察对象,重点探讨其在会话互动中的语用功能。借助语料,分析了"まあ"的五种语用功能:(1)话语启动标记;(2)下结论标记;(3)言语行为缓延标记;(4)信息完善标记;(5)话轮转接标记。通过对"まあ"的分析,了解填充词在交际中的实际作用,进一步揭示自然语言交际的动态性,以期对日语口语教学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中的“谓·之·名”结构是常见的双宾语结构类型之一。该结构用做谓语时,常用于双项NP句,结构中的“之”具有回指、强调和使句子简化凝练的语用价值。文献中“谓·之·名”结构的出现早于“谓·之·为(曰)名”结构,因而它不可能是“谓·之·为(曰)名”的省略变式,所以也不是兼语结构。  相似文献   

10.
日语的否定形式由语法性和词汇性两种策略构成。作为日语有标否定句的标示,“なぃ”主要执行否定的语法功能。日语句型是构成句子的语法骨架,其重要性不客置疑。但以“なぃ”构成的各种惯用句型中,却呈现出语法显性表征和语用隐性含义的背离状况,表现出疑问、劝诱、确认、婉曲、推量、感叹和愿望等语气,展现了复杂多变的非否定语用功能,在特定的语境中蕴涵着某种言下之意或弦外之音,体现了日本人的交际思维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日汉翻译中同形词尤其是异义同形词的翻译一直是一个难点,不宜搬译或尽量避免搬译几乎已成为中国日语研究界的一个共识。但在日汉翻译活动或作品中,日汉同形词的搬译现象并不少见。如何解析这种理论上的"禁用"与实践中的"活用"矛盾?利用博弈论这一个当今社会应用广泛且确实有效的理论进行分析后得知,当搬译能够实现博弈方的利益最大化,即成为占优策略时应当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文化心理、提问及称赞语三个方面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着不同的语用差异,要恰当、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必须注意汉英两种文化交际中的一些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13.
称赞与敬重是古典伦理学中两个迥异的重要伦理概念,然而在"躲避崇高"的现代社会中却遗忘了二者的区分及其背后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勘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与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辨明称赞与敬重的对象及活动原则各有不同。在德育实践中,应遵循称赞与敬重的规定性,区分值得称赞与值得敬重的事物,走出实践中的活动误区,以促学习者之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14.
"语用"指"语言文字运用",但又不只是"语言文字运用",是外显于语言文字运用的人的整体体现,是人借助于语言形式,完整、丰富而灵动的表现,是形式与内容、语言与精神内在完整统一的美妙共舞,是言语与灵魂的载歌载舞。"语用"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要为了"人"在"语用"学习过程中完整、和谐、统一的发展。"语用",当突破狭隘与自私、傲慢与偏见,超越"语用"之技,循"语用"之道,入"美好"之境——指向人的完整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日语动词"スル"和"ナル"作为他动词和自动词,意义特征明显。所以"スル型表现"和"ナル型表现"也被称为"他动词性表现"和"自动词性表现"。就"スル型表现"和"ナル型表现"具体的语用场合而言,分别对它们在说话人行为表现中的使用情况、惯用表现中的使用情况、以及敬语构造下的使用情况三个方面进行相关考察并作出结论。  相似文献   

16.
有句话常在耳边响起:今年又扑了空,准备的语言运用题一个都没对上。有句话时常挂在嘴边:每年高考两个语用题的话,一般来说,一旧一新。有分析家常侃侃而谈:没什么新鲜的。只不过旧瓶装新酒,旧酒装新瓶。  相似文献   

17.
林飞 《考试周刊》2015,(52):29-30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是母语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交际中轻松自如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者认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指向"语用",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作者根据《新课标》中年段教学目标,重组年段训练点,深入挖掘文本,选准语用训练内容进行教学,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小学语文中年段语用型课堂的教学策略,如:练习精巧生动的句式表达;仿写典型独特的段落结构;习得常见的谋篇布局方法;临摹常用经典的语言手法;巧用课文留白,训练学生语言,等等,实现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宋慧红 《学苑教育》2020,(4):31-31,33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实施,小语界掀起了“语用热”。由于缺乏理论层面和实践经验的指导,导致语用教学中出现“泛用”“浅用”“僵用”的偏差现象。本文结合具体案例,从“核心价值的确定”“文本秘妙的发掘”“语言实践的落实”三个维度进行梳理,提出了“精用”“深用”“活用”三大纠偏策略,有助于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南宋俞文豹的《吹剑续录》中有一段很有名的故事: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东坡因问曰:“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须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1)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习的过程,从实质上说是获取语用经验的过程。只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丰富语言积累,关注语言表达,才能习得语用经验;只有走出文本,适度拓展,有效迁移,才能内化别人的语用经验,提高自身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