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的原型理论可阐释一个量词可以修饰多个不同名词范畴的“一量多名”现象,随着家族相似性的逐渐减少、模糊,量词可搭配的范围、对象逐渐扩大、增多,原来合乎语法的常规搭配向以修辞为目的的变异搭配挪移,这一挪移就是量词范畴典型成员向边缘成员挪移的过程,随着成员共有属性的减少,其联想度呈递减趋势,这是变异搭配之新颖度呈递增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9,(2):91-94
"枚"在汉语中是一个古今通用的量词。该文分析了量词"枚"的语法化,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之后立足于认知语言学视角,从认知范畴化理论分析了量词"枚"对其所称量的名词的范畴化,这类名词的范畴成员普遍具有"小而细长"的家族相似性,而量词"枚"修饰的名词范畴的扩张又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来完成。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个体量词的语义泛化现象大量涌现,新兴的量名结构扩大了个体量词的称量范围。考察发现,个体量词的语义范畴是围绕原型构建的,范畴边界的模糊性是其语义泛化的前提,称量对象由范畴典型成员向非典型成员扩展是泛化的途径,人们头脑中对该量词理想认知模式的共享是泛化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4.
量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量词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也有其独特之处。一个量词可以修饰什么样的名词性成分,通过定量分析之后发现其中也是大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对现代汉语量词"只"进行认知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基于此,从三个方面对量词"只"进行认知上的分析。首先分析量词"只"的语义性质,也就是说分析它对名词性选择的特点,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其次主要从量词"只"对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上来进行分析,把量词"只"能够修饰的名词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归纳,得出一般结论;最后是对量词"只"的范畴中心进行整合和归纳,并且用图示的方式归纳出对量词"只"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颗"、"粒"、"枚"三个个体物量词在语义和用法上有同有异,它们既可以修饰限定相同的名词,又分别与不同的名词搭配,有区别事物大小、形状的功用.文章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分析、辨别这三个近义量词的语义特点并探寻它们与名词搭配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NN"类名词由多个相关的名词性语素组成,名词性语素之间的关系具有复杂性,即"NN"之间有修饰关系、类属关系、同义关系等.这类名词与量词的搭配是否合理,与各自的语义特点和名词内部的结构有关,有很强的双向选择性.随着社会发展,这类名词越来越多,应重视这类词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7.
量词"包"是从动词"包"发展而来的。量词"包"具有[ 固体][ 小][ 纸、布类载体][ 临时][ 封闭]等语义特征,符合这些特征的名词性成分,是"包"对名词性成分的基本选择,处于基本选择中的名词性成分是范畴的中心成员。量词"包"还可以用于其他名词性成分,这包括了"包"范畴的近距扩展和远距扩展,其结果是扩展到"包"范畴的边缘成员。  相似文献   

8.
示形量词是能显示所称量名词的外形特征的一类量词。构建示形量词的原型范畴,有助于解释量词的超预期用法,为词典编纂、汉语教学提供参考。基于BCC语料库的统计数据,依据与"条"共现率高的名词离其原型更近的原则,从事物类别和语义特征两个维度,构建示形量词"条"的原型范畴模型。量词"条"与"道路类"事物的搭配最为常见;具备[+个体]、[+扭曲]、[-生命]、[+具象]、[+方向]等特征的名词,分布在范畴更内层的位置。日常生活相关度、认知转换难度、意象图式清晰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条"原型范畴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在调查问卷中发现量词“颗”“粒”“枚”存在相互交叉情况,进而考察了BCC语料库中量词“颗”“粒”“枚”搭配名词的语义范畴,结合量词语义演变轨迹,从语义特征、搭配对象、语法化程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语义特征看,“颗”侧重于“圆”,“粒”侧重于“小”,“枚”侧重于“细长”;从选择对象看,“颗”搭配名词种类多,数量广,“粒”次之,“枚”受语体影响,搭配范围窄,但是近些年修饰人的用法比较活跃;从语法化程度看,“颗”的语法化程度最高,其次是“枚”,而“粒”语法化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对量词"条"对名词选择的范畴化过程进行探究,分析范畴中的原型成员及中心范畴到边缘范畴的扩展.从历时角度来看,范畴化过程与历史上的量词"条"对名词的选择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认知语法中的识解,对"口"作为个体量词的使用进行探析。结果表明,个体量词"口"主要与三类名词共现,即表达与身体相关、与食物相关和与话语相关概念的名词。与不同种类名词的共现中,量词"口"激活的辖域和凸显的侧重不同,表达的称量意义也存在一定差异。"口"作为量词的意义是基于其本身名词含义的。  相似文献   

12.
空间义量词"摞""叠""沓"的语义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摞“、“叠“、“沓“是汉语中的空间义量词,用于描绘物体重叠放置所构成的立体形状.目前对三个量词的个案研究仅限于意义、用法、类别的描述,但缺乏语义特征的分析和认知的解释.本文从语义和认知角度分析三个量词的语义、语法特征,探讨三个量词与名词的双向选择组合搭配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人体词用作名量词的现象,形成了人体名量词和所修饰名词构成的典型表量结构。基于常用人体名量词的语言特点分析,从认知角度考察人体名量词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人体名量词以单音节为主,少数为双音节,分为临时名量词和常规名量词两种;人体词经过概念化获得了量词义,人体名量词与所修饰名词的搭配受语义的同一关系制约,是隐喻、转喻和隐转喻等认知操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概念整合与汉语量名词超常搭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琳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1):72-74,82
量词与名词超常搭配是一种反常合道的语言创新现象。运用Fauconnier和Turner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对量词与名词超常搭配进行认知层面的分析,以便在语言表达中掌握概念整合这一普遍的认知操作规律,了解概念整合理论对语言的实时创新所具有的超强阐释力。  相似文献   

15.
从历时来看,量词大多数都是由名词或动词发展而来,因此具有名词或动词本身的形体特征,各种认知因素影响着量词与名词的搭配.本文选取表示小量的"点"、"丝"、"线"、"缕"的量词,从认知语言学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它们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聚焦于汉英表量结构中身体名量词与其所修饰的名词之间的关系本质,拟对身体名量词进行重新分类,以考察汉英身体名量词的共性和个性,并作出认知阐释.在对大量的汉英身体名词语料进行分析后,根据身体名量词与其所修饰的名词之间的关系本质,归纳出四大类身体名量词:摹状类、焦点突显类、容器图式类和丈量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其相应的映射类型:外形特征的映射、整体-部分图式的映射、容器图式的映射,距离的映射.其中前三者为汉英所共有,距离的映射为汉语所特有.英语中还存在一类特殊的外形特征映射——面积-数量的映射.具有空间义的身体名词与名词之间语义上的搭配主要是通过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的转换等认知方式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个体量词语法特点的认知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汉语语法中有关个体量词的四个特点作了认知方面的解释,认为:1.句中名词性成分前必有个体量词与此名词性成分的有界特征及较高的认知地位有关。2.量名之间“的”字的隐现受所表达概念的成分之间关系疏密的制约。3.数量之间可插入形容词修饰成分反映着人脑中认知链条的活动特点。4.个体量词的重叠是表达概念义增加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英语的集体群名词与汉语的不定量集体量词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就语义而言,二者都具有"群体"义;但二者区别更多,英语的集体群名词要远比汉语的不定量集体量词复杂。其复杂性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就语义而言,英语众多的集体群名词可修饰名词的范围大小不一,有些搭配范围广,有些搭配范围窄。除了表示"群体"之外,还兼有指示群体数量、动作、处所和褒贬等的区别;群体数量有大小之别,群体动作有动静之变,群体方所有陆地与海洋等的区别,群体色彩有褒贬差异。2.就语法而言,英语的集体群名词有单数与复数的不同。3.就语体而言,英语的集体群名词也有标准说法与非标准说法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量词"粒"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是个范畴化的过程.在对量词"粒"所选择的名词性成分进行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具备[+小][+球状][+可食]特征的谷物类名词是量词"粒"范畴的范畴中心";粒"范畴从范畴中心向外扩展,先扩展到小型球状物体,再扩展到小型球状流体物、附着物、非可见物,最后扩展到与球类有关的时间物,形成一个连锁性链条,即量词"粒"的范畴化过程.隐喻、转喻和方言影响在其范畴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量词"粒"的这一范畴化过程具有历时依据.  相似文献   

20.
能分别和同一个名词进行搭配的个体量词为配同关系量词."颗"和"粒"都具有表示"小的、圆珠形"的语义特征,.颗"称量比较大和圆的事物,"粒"称量比较小而圆的事物.由于事物的模糊性及人们的认知影响,"颗"和"粒"能形成配同关系量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