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音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音乐是"弘法之舟楫"。佛教音乐是一个法门,是修行的法门,是普度众生的法门。佛教能使人走入善境,至美至善。  相似文献   

2.
受父母、恩师、最高统治者以及社会氛围的影响,林则徐虔诚地信仰观音菩萨。出于对观音法门真谛的参悟,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成了林则徐信仰观音的最力修持。就儒教信仰而言,民为邦本,救难济困是治国平天下的需要,是一种社会使命,一种外在的要求;就观音信仰而言,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是信徒们修行的需要,是一种个人愿职,一种内在的需求;观音信仰与民本主义的内外统一,塑造出了百姓心目中的“林青天”。  相似文献   

3.
第一层次:自我修行“明明德” 什么是修行?修行就是修正错误的心理念头和外在行为。 “自我修行”,看起来是只管自己,是较低的要求,其实这是做人做事的根基,是一切事业功勋的基础。如果自己都没有照应好,如何去照应他人?正人先正己,作为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宗教具有不同的修行法门.道教内丹术和印度教瑜伽术无疑是诸多修行法门中的两朵奇葩.两者不但在宗教宇宙观、宗教经典、修行内容和炼养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性,而且在宗教人生观和影响传播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不同.这种鲜明的异同性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5.
大乘佛法与中国禅宗超越了小乘佛教的"中道"修行方法,打破了以"究竟涅槃"为终点的修行目标。大乘般若智慧与万法唯心的结合,创造了中国禅宗无相、无住、无念的"三无"法门。看上去眼花缭乱的派别纷争和禅修方法,其实不过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一切皆如盲人摸象。  相似文献   

6.
弘一法师李叔同临终前写了一首偈语,其中有这样两句:"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意思是说:拘执于表象去探求大道,大道即使近在眼前,却也象远隔千里."道"总是相通,这句偈语是弘一法师修行的法门,又何尝不是我们理解句意的"法门"?  相似文献   

7.
以杨曾文先生校写的《六祖坛经》为考察文本,从精神解脱的角度,在解脱境界和解脱方法两个维度上对"识心见性"进行了阐述。在解脱境界上,着重从来去自如的逍遥境界和应无所而生其心的人生态度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解脱方法上,厘清了惠能对神秀修行观的态度,阐述了惠能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修行法门。  相似文献   

8.
《重阳立教十五论》的"得中"思想在王重阳的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从其诗词中也可见端倪。在日常生活中,王重阳主张在俗世生活与修道间得中;在修行法门上,王重阳要求在性命间得中,这也体现在修炼性命的方法和具体的修行实践上。在修道境界上,王重阳的"中"兼取三家义理,在有自性与无自性之间。  相似文献   

9.
一个在山间茅屋里修行的老法师月夜散步归来,发现一个小偷在他的茅屋里偷东西。他知道小偷在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  相似文献   

10.
一个在山中修行的老法师月夜里散步归来,碰上一个小偷正从他的茅屋里往外走去。他知道小偷在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  相似文献   

11.
慧能顿悟成佛思想通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修证方式上来理解慧能的顿悟成佛, 认为修行其顿教法门, 关键是自性自力———开悟证道关乎人最内在的本质。顿悟即是自识本心, 直了成佛, 强调见性的整体性。顿教修行还与人的根智有关,它宜于上根大智之人,这应是慧能门下龙象众多、宗师辈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意思是说:“拘执于表象去探求大道,大道即使近在眼前,却也像远隔千里。”“道”总是相通的,这句偈语是弘一法师修行的法门,又何尝不是我们理解句意的“法门”?  相似文献   

13.
晚唐至宋初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在敦煌的流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晚唐至宋初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在敦煌的流传张先堂净土五会念佛法门是由后世尊为净土宗四祖的中唐高僧法照创立一个净土宗修行法门。据北宋遵式《往生西方略传》和南宋宗晓《乐邦文类》、志磐《佛祖统纪》等中国传世佛教史籍的记载,法照于代宗大历四年在南方衡州始创净土五...  相似文献   

14.
道安与儒家     
巨赞法师和净慧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界的两位高僧大德。巨赞法师说:"在我国佛教史上,除了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以外,对于我国佛教贡献最大的,恐怕要算东晋世代的道安法师了。"[1]147"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完人之一。"[1]169净慧法师说,中国佛教史上有三位里程碑式的大师,分别是道安大师、慧能大师、太虚大师。"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人。他总结了在他之前佛教在中国传播的  相似文献   

15.
僧人四方游历,或寺内论禅,既为传承佛法普度众生,也为修行自我。很多时候,教师与僧人在职业性质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教师传递知识与文化,教会一代又一代的人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去爱,这更是大善大德的事业。教育的魅力与佛法的魅力异曲同工,教育者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潜身修行者。韩愈在《师说》中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我认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也进行着自我修行,"师者,亦为悟道修  相似文献   

16.
未来的底牌     
<正>通天河里有只老龟,修行千年,还没有成仙。老龟一直潜心修行,虽未修得正果,但严守仙规,从来没有为所欲为。这漫漫修行路着实漫长,不知道何时才是终点。老龟想起了当初与自己一起修行的同伴。那盘丝洞的七姐妹早已放弃修行,誓做妖怪,要吃什么唐僧肉,结果被孙悟空打死。黑风山的黑熊老弟好在躲过一劫,现在收在了观音门下。荆棘岭的树精藤怪修行已过一  相似文献   

17.
丘处机诗词中深寄着一股浓郁的"尚闲"情结,展现着作者"以闲为乐""以闲修道"的文学理趣与修行理念。生活起居上他以"闲人"自居,在以闲吟咏、以闲调心、以闲遣兴、以闲拾趣中淋漓尽现其超然、洒脱的"闲人"风度。他承袭师旨云游悟道,在漫游中寄情山水、神晤云月,对自然风物之闲韵了悟于心。在证道修持中,其以"闲"为悟道法门,深得"真闲"之境界,在"有为"与"无为"之间诠证自然之道法,生动地展现了"无为应缘"的"大闲"风范。他的"尚闲"思想影响深远,"真闲"的境界与胸怀歆艳时人而激励后学,在全真后人的诗词著述中嗣音久响。  相似文献   

18.
秦汉之后,佛法东渐。胡佛东来传经,唐僧西去求法;为参真谛,以度苍生,历经酷暑严冬,吃尽千辛万苦。他们所过之处,无不留下佛教文明的印痕,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和张掖大佛寺等处的佛雕和壁画,就是历史的见证。取经徒众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唐僧玄类了。在唐代,他的弟子慧立、彦宗便为其撰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质法师传》,广为流传。其中讲明了玄类法师的出身和事业.13岁出家,26岁西行求法。最危险的经历,要数孤游沙漠,扶鬼作祟;五日五夜,未进滴水。全赖心系观音,得以免难。而这些故事,多发生在张掖、瓜州、敦煌一带。而敦…  相似文献   

19.
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在山中修行的老法师月夜归来,碰上一个小偷正从他的茅屋里出来.他知道小偷在他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呀!“望着消逝在夜色中的小偷的背影,老法师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你一轮明月!“第二天早上,老法师睁开眼睛,便看见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叠得整整齐齐的放在门口.……  相似文献   

20.
<正>教师的成长既需要时间的历练,更需要自我的修行。很多人以为,听课和上课是教师历练和修行的捷径,特别是上课,只要反复"打磨"就能终成正果。故而不知何时开始,教师为了上一堂公开课或者展示课、示范课,便集全教研组之力,甚至调动本区域的资源和优秀教师一起帮助他反复"打磨"。结果,上课的教师化身为全组教师的"代言人",成为一群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集合体"。这种"打磨"对教师本人教学艺术的提高、教学智慧的生成和教学风格的造就作用其实有限。究其原因,一个教师尤其是成熟期的青年教师,要想不断突破能力瓶颈,实现自我超越发展,不仅要靠"磨课",更要靠"悟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