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98年房地产市场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日益增长的房价引发了社会居民与专家学者的热议.通过1998~2012年华东六省的面板数据检验,阐述了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存在若干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对解释我国房价波动是充分且显著的.文章研究发现:房地产市场价格存在显著的"外围效应",即城市外围人口基数愈大,越是推动房价上涨;城乡环境差异对房价具有正向影响,即城市与乡村在教育、卫生等方面差距愈大,城市房价上升趋势愈加显著;贷款的变动显著影响房价变动,即贷款的供给效应显著低于转嫁效应,导致利率推动房价上升;道路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房价稳定,即乡村道路交通的改善有效地降低了房价快速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试析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瑛 《天中学刊》2006,21(3):73-7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增长过程中明显存在着4次周期性波动。这4次经济周期均为增长型周期,并呈现出波动位势较高和波动幅度趋缓的特征。实证分析表明,在乘数—加速数机制作用下,投资和产出的相互影响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本原因。同时,国家历次宏观调控政策也对周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由于我国城市人口众多,城市居民对住房的需求量极大,而房地产的建设周期和建设规模,无法充分满足住房需求,致使房价持续上涨。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更加剧了房价过快上涨。政府作为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的主体,陆续出台了很多政策以稳定房价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由于政府调控房地产的政策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具体,因此有人认为政府的调控政策已超越宏观调控的范围。而实际上,政府宏观调控的范围在实施过程中是模糊的。从政府在房价调控中出现的问题出发,分析政府在调控房价方面的权力边界。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周期的研究综述,详细分析了1978年——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及波动状况。以增长率周期波动的"谷——谷"法来度量和划分,中国经济大致经历了四次周期性波动,且经济周期的特征逐渐向高谷底,低峰值,长扩张,短收缩转变,而近年来主动、适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对该周期新特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房价持续走高、房地产供求结构失衡等问题,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来抑制或纠正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热的现状。对近期政府调控房地产政策的比较、分析。有利于研究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发展的趋势及效果。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次完整的周期波动。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及其波动不同阶段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未来经济波动趋势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2003年以来,我国政府在对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几大行业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之后,又对“逐步过热”的房地产市场相继出台了包括土地使用、金融、交易、房价一系列调控政策,目的是促使我国房地产行业更加健康、有序发展。这些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会因经济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影响,而这又会反作用于市场,进而产生正、负双面的效应。为证明这一点,仅以浙江、安徽两省为例来予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房价持续性上涨尤其是局部地区房价出现阶段性大幅增长的现象及其可能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引起广泛重视。通过对2000—2010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27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与房价变化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进一步采用LSDV法对以上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中国总体上及其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与房价波动呈明显正相关,中部地区却不明显,表明房价波动的收入分配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因此,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除抑制投机需求外,更应注重解决其根源性的收入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且不同的区域应当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9.
<正>去年以来有观点认为,房价与消费之间存在因果联系。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与地产因素无关的消费逻辑。房地产周期中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我国房价走势本身存在较强的周期性。从2000年前后至今,房价走势已经历五轮周期(1998至2006年,2006至2009年,2009至2012年,2012至2015年,2015年至今)。由于地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房地产周期在不同等级城市中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就业政策评价:1998-2008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消极就业政策到积极就业政策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政府以更为积极的姿态来处理就业问题。估算结果表明,1998-2008年,我国政府为落实就业政策累计支出6169.67亿元,其中用于落实消极就业政策的支出为4144.06亿元,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的支出为2025.61亿元。实证分析发现,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的支出和落实消极就业政策的支出与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的支出每变动1%会导致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数量同向变动0.27%,说明我国政府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的确对再就业工作显示出了积极作用;而落实消极就业政策的支出每变动1%将引起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数量反向变动1.05%,这一结果表明落实消极就业政策的支出吸引了更多的失业下岗人员加入失业保险体系,同时发挥出了一种"社会稳定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随着各地房价的持续攀升,房价问题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议的经济问题。随着海西经济及厦漳泉"同城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漳州作为发展海西的重点城市,房价问题也日益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漳州房价问题既有与全国宏观情况雷同的"共性"问题,也有与本地特殊情况相关的"个性"问题。调控漳州房地产一方面应结合当前国家有关部门为抑制房价涨幅过快等而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另一方面也应结合在此宏观背景下漳州市房地产市场的现实走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漳州房价的调控任务。  相似文献   

12.
以灰色理论为基础,通过创建模型预测到河南省“十二五”期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趋势表现为2011-201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升有降,总体呈现平稳上升状态.同时,运用Eviews6.0软件对影响CPI变动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重要组成部分的食品、居住类商品价格的上涨是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主要因素,翘尾因素和虚拟财产是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末开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出现较快上涨,其中主要推力来自农产品价格。近阶段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且涨幅超过CPI增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是国际国内农产品性质和价格变化、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变化、我国经济周期、农产品价格历史因素和一些政策安排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这次涨价给我国农民和农业、通货膨胀以及广大居民造成的影响,应当理性、辩证的看待,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规范稀土产业的发展,出口实现量减价增,深加工产品出口比重增加,2009年后政策效果更加明显。稀土产业政策的滞后效应,国际稀土市场的高买方垄断势力,国内供给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是主要原因。稀土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与出口量之间的关系,2010年前,表现为稀土产品出口价格长期低位振荡,2010年后,稀土产品出口量与稀土价格呈现反方向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国内价格水平的传递效应有重要影响,也是决定汇率制度选择和人民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必须要关注的问题。该文实证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价格水平的传递效应。同时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对国内价格链中进口价格、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传递程度和速度,从而有助于了解人民币汇率变动在不同价格环节的传递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中国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不能削弱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而且应当面对市场调节的优点和它的自发性弊病,更加重视建立和完善崭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本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为中心展开论述,展现中国共产党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从计划控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巨大飞跃,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之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政府从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宏观调控。但是,从近年来我国房价逐年上涨的现象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缺乏相应的经济法律制度依据。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经济法规制进行研究,并从规制的必要性为切入点,通过对规制的现状分析得出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完善途径,以期能够推进我国房地产业宏观调控的法治化进程,从而实现我国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及对政府宏观调控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及其绩效,阐述了政府宏观调控的重大意义及影响,并对今后几年我国房地产发展趋势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19.
自1995年以来,受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影响,安徽省学前教育事业经历较大起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前教育机构数量和在学幼儿数量等方面逐步恢复。但与湘、鄂、赣、浙4省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相比,安徽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在每万人拥有幼儿园数量、生师比和3-6岁适龄儿童毛入学率几个方面不但没有发展甚至不如以前,存在学前教育供给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学前教育现状令人堪忧等矛盾和问题。必须认清这些问题并克服之,学前教育事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