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屏世界》2007,(12):45-45
有些,陡乐,有些幸运,我带着这样的心态开始第一天的直播。终于,幸运观众揭晓了.是位大姐,在热线中她说:“我参与节目已经有一年多了,终于……”直到直播结束,我们都认为她只是爱看我们节目的普通观众。就在准备离开单位的时候,我接到了一个电话,说明天幸运观众不会过来。因为此刻她的家里只有一个人。而让她从宜春赶到南昌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她失明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听到这里.我的心一颤.不知道这一年多的时间她是靠什么办法和电视机里的我们交流的。我也不知道她是怎样把那么多的平台号码准确无误地输入到手机里面的.也许她已经把这些深深地刻在心里。  相似文献   

2.
1993年初春的一天,寒风轻轻地吹着.张莉录完将要播出的《军事天地》节目后,走出中央电视台那幢蓝色的大楼.她走到一棵青翠的松树下,请人为她留影.“傻瓜”相机乖乖地为她留下了真实的风采:崭新的绿军装、整齐的短发、一双美丽的大眼睛……  相似文献   

3.
《新闻前哨》2004,(2):63-63
张维斌、张继芳在《中华新闻报》上撰说,20世纪60年代末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农村青年经过体检、审查应征入伍。然而,刚到部队第二天就“复员”了。原因是他参军的思想动机有问题。据说,他到部队吃第一顿饭时,两眼盯着香喷喷的白面馒头,自言自语地说:“我就是为你来的!”一句话反映了他思想深处的从业观。这话传到部队首长耳朵里,他被责令脱下了刚刚穿上的军装。  相似文献   

4.
使劲会     
这两年,我妈那日子过得叫做一个活色生香啊,时不时地听她老人家嚷嚷一句:“同学会了哈,同事会了哈。”人就剌溜不见了三五天。  相似文献   

5.
刊中报     
散文笔中情别于二姐永远离我而去了,唯一留给我的,就是书写此文的钢笔了。拿到入伍通知书时,二姐已病得不能起床。一天,她把我喊到了床前,从被子里摸索出一支崭新的钢笔,断断续续地说:“小弟,姐也没啥值钱的东西送你了,把这支钢笔拿去吧,算二姐送给你的纪念品,到了部队就用这笔写文章吧!”望着她那被病魔摧残的瘦弱面容和青紫双唇,我眼含热泪,郑重地接过了那支钢笔。到家后,母亲流着泪告诉我:你姐知道你去当兵后,见别的人给你送钱送物,她因为治病家里欠了一大笔债,没钱,就把家中唯一的一只老母鸡给卖了,换了这支钢笔,…  相似文献   

6.
在我家斜对面的土墙上,也不知什么时候长了一棵小柿树。它太小了,以至于我从来不曾注意它。但正是这棵柿子树,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一天,我没事到张老嫂子家去玩,她正忙着做鞋垫儿。看她忙成那样,我不禁戏问:“老嫂子,你做这么多鞋垫儿干什么呀?”她很认真地说:“做鞋垫儿卖呢,一双都卖六角呢。”“才六角?”我不屑地说,“你这么大的年纪了,又不缺吃穿,何必瞎折腾。”她笑而不语。吃午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桌旁,津津有味地吃着,我却滔滔不绝地谈论张老嫂子做鞋垫儿的事,还笑她有劲没地方使,并且特意强调了做鞋垫儿如何…  相似文献   

7.
留住观众     
留住观众孙汀娟在一次综艺晚会上,围绕“电视”这个话题我采访过几位观众。有一位观众的电视机能收到18个频道,我问:“如果您觉得节目不好看,能容忍它的时间最长是多少?”他很腼腆地实话实说:“五分钟吧!”这个五分钟实际上就是观众对我们电视人的要求:留住观众...  相似文献   

8.
王宝安 《兰台世界》2007,(11S):51-51
2007年8月的一天,市档案局局长陈利众同志收到一封来自于大连机车车辆厂女职工毕丽华同志寄来的《感谢信》。她在信中说:“感谢葫芦岛市档案局的领导以及为我热情服务的有关同志”,你们“真是让我喜出望外”,是你们“使我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部向第二炮兵成立40周年献礼的作品,电视剧《石破天惊》真实地向观众展现了导弹工程兵部队的火热生活,展现了围绕我导弹工程兵某师承建的“世纪龙”工程一系列复杂的反间谍斗争。在国家战略格局的大背景下,作品凸显了我战略导弹部队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凸显了我导弹工程兵部队的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无论在故事结构、人物塑造诸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其中,多处催人泪下,为军内外广大观众认识了解导弹工程兵这支特殊部队提供了一部生动的范本。  相似文献   

10.
一天上午,我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里的声音显得很犹豫,她说:“你能给我订一份《生活报》吗?为这事儿,我在家想了一整天,真是不好意思!”听了这话。我没有犹豫,对着电话大声说:“行!没问题!”其实,我没有权利随便送人全年的报纸,只能自撺腰包给她订一份。可我觉得她的要求并不过分。因为她把我当成了她的儿子,我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妈。打电话的人就是商景超大娘。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任你东西南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搞新闻报道工作碰到好的新闻线索,也要咬住不放松,直到采写成功。去年7月中旬,我在值班室看到地方几位同志送来一捆钱。原来,驻地有关部门向部队集资赞助“陶瓷琉璃艺术节”,被驻地区领导知道后,责令他们又原封不动送回部队。联想到当时一些地分摊派风严重,我感到这个线索是一条新鲜的“活鱼”。当天下午,我就采访了区政府领导及民政局负责人,连夜赶写出了《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二十年没向驻军摊派一分钱》的新闻。不几天,《解放军报》在二版头条加花边作了突出处理,首都其他报…  相似文献   

12.
上军校的第一年暑假,我回到家里,父母亲工作都很忙,尤其是在军区负责做全区部队军事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父亲,一星期难得见个面,小妹功课很紧,全家就我一个闲人。于是我只好去找老同学玩,军校的专业书根本就懒得翻,自我感觉学习已学到了头,该掌握的知识都知道了,没什么再需要学习的。当父母提醒我“该看看书和练练笔了”,而我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已经学到头了。”一天下午,父亲下班回到家,他习惯地将公文包放在了写字台上,也许是太疲惫,没有放稳的公文包里滑出一个鲜红底色,烫金字的小本子。“这是什么?”疑惑的我拿起小本…  相似文献   

13.
我的老伴袁秀英,今年75岁了,一辈子没进过学校门。但她却对《新闻爱好者》情有独钟。 1990年我离休后订了《新闻爱好者》,刊物上所登文章我篇 篇必读,从 而学 到了 不少 写作知识。10年来,我在各级新闻单位发稿千余篇,多次受到县、市领导部门表彰。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成了全县闻名的“优秀通讯员”、“特约记者”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当我把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好新闻奖杯”捧回家时,老伴笑眯眯地说:“你得这荣誉,可是《新闻爱好者》的功劳呀!” 一天,我想找一本《新闻爱好者》查个资料,翻箱倒柜,竟连一本…  相似文献   

14.
钥匙     
赵锐 《出版参考》2004,(5):32-32
对于一位已经失去记忆的老人,年龄难道还有什么意义?夏天的一个傍晚,她唤住了我。她笑眯眯地向我招手,让人无法拒绝。蹲在她膝边,握住她的双手,我第一次与她说话。我说:“你好!”她似乎没有听见,只专注地盯着我的颈项,说:“钥匙。”  相似文献   

15.
一天我爸我妈邀一群老友在家里聚会,老不正经地算起年轻时候的风流账。便有人咳着老痰起哄,要他们坦白当初是怎么勾搭上的。为什么炊事班的王师傅每次都给我妈留馒头,我妈却视而不见;为什么文艺队的张莉给我爸暗送秋波,我爸却装近视。我爸我妈装失忆也逃不过一群老家伙的逼供。走投无路,我爸只好做投降状:“爱情啊!”这可把一群老骨头给笑散架了。  相似文献   

16.
李靖 《西安档案》2004,(4):38-38
今年我可爱的小侄女被重点中学录取了,从此天真美丽的笑容始终停留在她的脸上,就连走路也挺直了腰板。院子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见了问她:“你怎么这么高兴啊?”她总是充满自豪地说:“我上重点中学了!”可问起这是谁的功劳呀,她爽快地回答“是档案帮助我走进了重点中学。”乍听似乎有点牵强,  相似文献   

17.
三份礼物     
王豪 《出版参考》2007,(8):12-12
三个兄弟年少离家,个个都事业有成。一天,他们聚在一起讨论送什么礼物给年迈的母亲。 第一个说:“我要送给妈妈一座大房子。”第二个说:“我要送她一辆豪华房车,还专门配备一个司机。”第三个笑了笑说道:“这些奢侈的东西妈妈是不会喜欢的。记得我们小时候,妈妈很喜欢读《圣经》。现在她眼睛不好了,我要送给她一只聪明绝顶的鹦鹉,它能背诵《圣经》的每一个章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北晨  海风 《出版参考》2009,(3):37-37
前几天,与一对经常飞来飞去的创业小夫妻吃饭。上菜了,男的先尝一口,然后夹菜给女的,说:“不是辣的,能吃。”看到这一幕,我不禁一笑。男的解释说:“我是地道中国人,她是华裔,在美国的日子都是她陪伴我,无微不至地照顾;而在国内,轮到我照顾她,我们是彼此相伴的爱人和工作伙伴。”  相似文献   

19.
要作有心人     
回想自己采写成功的第一篇,《再也不能随便浪费现有的耕地》时,我觉得是在唠嗑中得来的。那年初春的一天,一位转业地方的老团长特意回到曾工作生活过的部队看看,茶余饭后他偏要拉上我陪他转转.我愉快地答应了。我们边走边“呼嗑”,当走在营房后的百亩耕地时,突然他脸色一沉不无感慨地说:“唉,耕地逐年减少了,再不能这样随便地浪费现有的耕地了,要管好土地这个聚宝盆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反复地咀嚼着那位老团长语重心长的话语,』恩来想去第二天就写出了《再也不能随便浪费现有的耕地》的消息发给报社,《前进报》在1989…  相似文献   

20.
说来你许会咋舌:我的头一篇就获了奖!不信?听我道来──自这以前,咱也做过许多“无用功”:写稿不少,投出去也不少,却都泥牛入海,没有回声。我在寻觅着契机。1991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当时在总参炮兵指挥学院政治部当报道员的我,请假到一家地方理发店理发。3D上下年龄的女理发师边理边问我:“你是哪个部队的?”我答:“炮院的”。她又问:“你们有个姓马的大校么?高个儿,东北D音,蛮有风度的。”我略作思索,那肯定是我们政治部马副主任!我反问:“您认识他?”,“他这个人爱管闲事儿。上个礼拜天,当时没顾客,我们几个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