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导师队伍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的状况.当前,我国高校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中普遍建立了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指导工作的双导师制.这一制度虽然在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其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若干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分析教育硕士双导师制的内涵入手,探究了目前全日制教育硕士双导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实施双导师制度,已经越来越引起培养单位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商务硕士双导师制度的研究现状,然后阐明了国际商务硕士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作用,最后提出完善培养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双导师制往往是实用性较强专业所采取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但对于面临着诸多问题的齐齐哈尔大学哲学系来说,不失为一种摆脱困境的可能出路。哲学教育理应根植于生活,齐齐哈尔大学哲学系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难题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决定了实行这一制度的必要性。建构制度平台、建立长效机制,严格遴选导师、明确导师职责,强化管理机制、确保高效运行是齐齐哈尔大学哲学系实行这一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国家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结合其"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特点,深入分析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产学研培养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模式,建立多维度的"双导师制"遴选、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导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其指导能力的初步构想,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提供可行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双导师制: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数量不足,而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实际需要。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缺少一整套科学配套、有效实施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本文通过探讨建立研究生双导师制,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进行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7.
分析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双导师制的实施状况,从树立正确指导理念、完善协同培养机制、建立双导师激励机制、构建全程贯通一体化实践模式、设立学科教学实践平台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双导师机制的策略。结合东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领域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 生培养综合改革实践,探讨了以协同培养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双导师培养机制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解决目前师范教育中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探索改进和提高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深入分析了师范院校本科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中校内外导师的合作方式以及校外导师在师范生实践教学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的参与和具体指导方式等关键问题,提出了提高师范本科双导师制培养效果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9.
双导师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校内、校外均能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水平。双导师制被高校广泛认可,实施过程中,需要采用协同培养的方式,导师之间应合作,确保彼此对学生培养的默契。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划分需要明确,使学生能够成为教育主体,使协同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开展,保障双导师制协同培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双导师制”打破了教育硕士研究生以理论知识为主、忽略教学实践的培养局限,强调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对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双导师制”存在教育硕士实践课程与中小学课程融合不足,中小学导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变动性大,校内外双导师缺乏有效交流与协作,“双导师制”执行措施和反馈整改力度不够等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探索,提出了“精心设置课程,将实践课程贯穿培养全过程;稳定导师队伍,有效提升中小学导师队伍素质;加强交流沟通,构建‘U-G-I-S’协同培养机制;创新实践教学,增强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效果;强化教育管理,加强‘双导师制’实施监控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双导师制"对教育硕士教师专业养成教育有重大作用,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双导师制"的内涵和实施现状,以及其对教师专业养成教育的优势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旨在能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师专业养成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文教资料》2011,(25):176-178
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即由理论基础深厚的校内导师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共同培养研究生,具体实施运行主要体现在导师的选聘、学生的培养过程、导师的管理等环节。  相似文献   

13.
从2009年,全国增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要求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要落实“双导师制”面临着许多困难,比如“双导师制”中的企业导师从何而来、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与校内导师如何进行分工与配合等。本文意在从六个方面入手思考逐步落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方略。  相似文献   

14.
双导师制具有教育方向混合性、教育主体双元性、教育目标共同性三重特征。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双导师制发展存在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选拔评价标准未成形、职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双导师权益难以保障、双导师协同机制不健全等困境。要破解这些困境,需在激发动力方面,构建校企互惠共赢机制;在优化标准方面,建立科学选拔评价标准;在提质培优方面,畅通双导师培养路径;在完善机制方面,健全双导师教学保障机制;在强化沟通方面,弥补双导师合作短板。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教育本科学生中实施双导师制,主要是根据小教本科的专业特点和社会对小学本科学历教师的要求引入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中,每学期均配备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其学习,并为其提供参与科研和实践工作的机会。校内导师可由学院根据专业特点随机指派,亦可允许师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双向选择,并充分利用本校教育专业博士与硕士研究生资源,参与导师的工作,和班主任、辅导员共同配合指导学生的专业入门、学习计划的涉及和初步的学术研究等方面。校外导师专门负责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并给学生提供各种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共同的导师联系起来,互相学习,合作研究,形成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三者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不仅是对高校智力资源的充分挖掘,而且可以促进学校科研和学术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6.
结合中药学的自身特点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进行探索性研究,使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适合相关中药行业的社会需求并有利于推动我国中药产业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7.
MBA虽是我国第一个专业学位,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的双导师制仍停留在传统培养介入阶段。对于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仿真培养融入模式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在培养过程中,系统解决好双导师间的协同目标、协同动力、协同内容和协同保障四个方面的问题,能够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生物工程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生物工程专业就业方向不明确。改革现有的教育和管理模式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从校企"双导师制"在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施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等方面进行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对Y大学教育硕士项目的调研发现,"双导师制"存在U-S合作深度不够、导师组学科结构单一、导师评价制度缺失、导师沟通与合作较少等问题。破解问题的对策有: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合力,构建跨界多元的GAMUS合作机制;优化校内学业导师的学科构成,建设多学科背景的双导师结构;制定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选聘标准与程序,建设双导师资源库;制定科学合理的导师评价制度,形成对导师的有效激励;明确双导师的权责与分工等。  相似文献   

20.
双导师制是指由一位本专业导师和一位相关专业或跨专业长期从事本专业实践工作的资深人士为合作导师,共同培养人才的导师负责制。由于建设时间短等原因,双导师制目前存在职业导师和专业导师缺少沟通、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实践能力低等问题。实现课程的多元化、严格论文的审查和加强实习的监管力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