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按照中国的天干地支记年,每六十年一个轮回,甲申轮到它的第六个周期,2004年是甲申年第三百六十周年纪念了。在此,重温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对今日之中国、对于我们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公元1644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一个政治风云诡谲多变、值得回味、值得纪念的年头。这年正月,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国号大顺、年号永昌的政权,3月19日攻克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77年的明王朝。也就是在这一天,崇祯皇帝携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在衣襟上写下遗诏,自缢于山亭。这位明朝末代皇帝临终时曾鸣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至,…  相似文献   

2.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同志为纪念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明王朝三百周年而写的一篇史论文章。文章引用史料分析了明末农民起义最终失败的根源,论证确凿,令人信服。只要具备一定历史知识,对这篇文章不难理解。但目前中学生历史知识较为欠缺,认识能力有限,根据这种状况,教学中我觉得适当补充一些历史知识,联系课文进行恰当的评论,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之获得比较完整的认识。一本文作为一篇史评,无需完整地叙述历史。但要理解课文,非得熟悉一下明末农民起义兴衰的历史过程不可。如条件许可,可以布置学生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3.
“天也不覆找,地也不载我,错!错!错!迎闯王变成了四面楚歌,千古恨,沦落了大好山河……”这是祁剧《甲申祭》中,李自成走投无路时发出的绝望哀叹。根据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改编的祁剧《甲申祭》在北京演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今年是甲申(即李自成进京)350周年,也是郭沫若写作《甲申三百年祭》50周年。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周自强教授,他详细介绍了郭沫若写作《甲申三百年祭》的前前后后,及这篇文章对于今天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同志是文学巨匠,又在历史科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中学教材中选入一些郭老的作品,是符合众望的。郭老的著作浩繁,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都很强的作品极多,而中学语文教材中却选入了学术界有严重分歧意见的《甲申三百年祭》(节选),未免使教师作难。本文不打算全面评论《甲申三百年祭》,仅就选入中学课文的有关部分,谈谈我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难处和想法,以便引起同人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甲申三百年祭》,曾在重要的历史年代发生过重大影响,为人所熟知。然而,用一篇典范议论文的标准来衡量,其论证是不够严密的;从高中语文教材的节选部分看,论点还是不能自圆其说的。教材的论点很明显:“后来李自成的失败,自成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认识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从中认识应吸取的历史教训; 2、学习如何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指导,科学地分析史料、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了解夹叙夹议写史论、历史人物的方法; 4、培养独立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5、学习本文严密精当的论述性语言和丰富的词汇。 [课前预习]  相似文献   

7.
《甲申三百年祭》反击了国民党反共内战的舆论,捍卫了人民革命,恢复了明末历史的本来面目,创造了以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的光辉范例;它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为党夺取胜利和巩固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党中央、毛泽东对此文极为重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列为党的整风学习文件。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脱稿于一九四四年三月十日,旋即由《新华日报》刊出。此文后来编入文集时,作者在文章后面写了“附识”如下:“此文以一九四四年三月十九日重庆《新华日报》上刊出,连载四日。二十四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专门写一社论,对我攻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尴尬相是很可悯笑的。”对于“附识”中所提到的“国民党《中央日报》专门写一社论”攻击《甲申三百年祭》一事,历来  相似文献   

9.
1944年初,中国人民正处在新的历史转变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已从相持阶段进入到局部反攻阶段,解放区各战场由反“扫荡”为主的防御作战转为主动的、一定规模的进攻作战,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了抗日根据地.日军在太平洋战线连连失利,美国盟军的反攻增强,希特勒在苏联红军打击下,有摇摇欲倒之势.国民党反动统治则由于长期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日益腐败堕落,军队丧失了战斗力,这时,我党面临着比过去更为重大的责任,就是要战胜各种困难,乘胜前进,尽快把日军赶出中国去,解放全中国.毛泽东主席英明地预见到我党我军将从根据地进入大城市,为了不再重犯“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的错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42年到1943年这个时间内,曾经几次进行了关于党的历史的讨论,接着又在1943年到1944年这个时期内,领导全党高级干部进行了同样的讨论,并在党的六届七中全  相似文献   

10.
关耳  木子 《教育艺术》2001,(7):12-13
郭沫若同志1944年所著《甲申三百年祭》是为了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而写的 ,距今已57个春秋了。今天 ,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前夕重读这篇祭文 ,更倍感亲切 ,颇受裨益。357年前 ,在中国历史上爆发了一场由李自成领导的惊天动地的农民战争。其规模之大 ,影响之深 ,都是当时世界上所罕见的。它那“如有摧枯拉朽的急风暴雨的力量”很快使那明王朝最专制、最黑暗的统治崩溃了!然而不幸的是 ,这场轰轰烈烈、浩浩荡荡的中国农民革命却半途夭折!究其悲剧原因 ,除了“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同志一九四四年写的一篇重要历史论文。作者在前面部分正确地论述了李自成起义的兴起和胜利的原因,在后面部分论述其失败的主观原因时(这部分高中和部分大学文科已选作教材),也列举了包括李自成在内的若干将领因骄傲酿成这幕悲剧的事实,但在论述谁应对起义失败负主要责任这个中心议题时,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不科学的,根本不能以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正确性,且前后观点对立。笔者不揣浅陋,试就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2.
13.
公元一六四四年,在我国历史上也可算是风云多变、惊心动魄的一年。正月,明末农民军最杰出的领袖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李自成改称“大顺王”,建元“永昌”。它的建立,预示着明王朝末日的到来。二月,农民军就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北京。三月十九日凌晨,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走投无路,终于在煤山自缢而死。中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统治中国人民达二百七十六年之久的朱明王朝从此覆亡了。中国历史又处  相似文献   

14.
15.
一、自学目的1、理解这篇祭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2、体会作者悼念亡妹时所抒发的极其哀痛的感情,並掌握作者抒发这种感情使用的方法.二、自学步骤要深刻理解这篇课文,必须反复朗读,要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掌握以下要点.1、简要了解袁枚的妹妹的生平.袁枚的三妹袁素文,号机,别号青琳居士,比  相似文献   

16.
四十多年前,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以其敏锐的触觉、深邃的思想和通俗的文字总结了明末农民战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被作为中国共产党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文件,同时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的模文范章。亦正是由于《甲申三百年祭》涉及到历史研究与时代需要的关系问题,使这篇文章落下了“反科学”的把柄,成为郭沫若的著作中最具争论性的文章。今日重读《甲申三酉年祭》,拟就学术价值和政治意义两方面谈谈看法。一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农民战争都有文字记录。但是,不管是钦定正史的编撰者还是俾官  相似文献   

17.
《新作文》2007,(2)
知者之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乱者而辟之。—墨翟我们有必要将科学应用于行政管理领域,否则文明便会被自己的产物所扼杀。——(英国)贝尔纳1945年,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时曾和毛泽东谈到,一个政权大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是中国历朝历代跳不出的“兴亡周期律”。毛泽东当即表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如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  相似文献   

18.
节俭则昌 淫佚则亡──重读《甲申三百年祭》张幼林一九四四年王月郭沫若蘸着泣血的史料写下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著名史论,分析说明:明王朝灭亡是因为执政者腐败。这在当时很自然地会使人联想到,日寇的侵略以及民族的灾难完全是由于国民党统治者腐败引起的。文章还...  相似文献   

19.
看了刘清涌老师《甲申三百年祭》的教案和《教学后记》,我认为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来,供其他同志参考。一、在语文课中怎样教史论这类文章?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文史是不分家的,因此,有些教师讲到这类课文,往往以大量的史料和考据来填塞课堂,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与语文训练毫不相干,结果把它讲成了历史课。刘清涌同志不是这样。从教学目的要求来看,都是从语文训练方面提出的。也许有人以为第一条“使学生认识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从中认识应吸取的历史教训”不属于语文训  相似文献   

20.
按照中国农历的纪年,2004年是甲申年.距今360年前的甲申年,两个王朝相继灭亡.先是作为封建王朝的大明王朝灭亡.接着,灭亡大明王朝的大顺农民王朝刚刚掀开历史的一页,仅月余,就昙花一现地凋谢了.这是非常典型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