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在厦门大学的一间教室里,来了一位背相机的中年人。他和同学们坐在一起,一边倾听着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教授讲课,一边不停地打量着教授,从教授讲课的动作中捕捉着什么。他两次站起来,举起相机,但没有拍,又坐了下来。直到第三次,他才按下了相机的快门,拍下了教授讲课时富有个性的神态。这位中年人对自己刚开始实践抓拍,显得有点紧张,但这  相似文献   

2.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3.
刘佳峰 《军事记者》2005,(12):54-54
“同志们,讲课之前,我想讲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余书福,几年前还是我们部队的一名战士报道员,现在已是海南特区报的一名编辑。如果当初不从事新闻报道,他今天能成为报社的编辑吗?”这是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师一次举办新闻骨干培圳班时,一位大校给培训人员讲课时的开场白。  相似文献   

4.
《工人日报》原摄影部主任吴洛夫同志既是一位忠诚事业、严于律己,堪称道德楷模的老新闻摄影工作者,又是在新闻业务上刻苦探索、虚心求进,生命不息、钻研不止的学习典范。50年代,他使用一台双镜头老式相机。这种相机体积大,操作麻烦,易产生相差。他在鞍钢蹲点时,正是用这台相机,在无脚架支撑情况下,以长达1秒钟的慢门曝光,拍成了《无缝钢管厂一角》,这幅作品在第一届全国摄影作品展览会亮相时,专家和同行们无不称赞他有一手苦练成的过硬基本功夫。洛夫同志已经作古了,现选登几幅他在建国初期拍摄的照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于惠通哭了     
于惠通哭了张朝鸿面对失灵的相机,于惠通哭了。3月9日9时8分,这位全国新闻摄影金眼奖获得者、江苏新华日报摄影记者在漠河日全食观测现场,眼看着美妙绝伦贝利珠的出现,而无法将仑拍摄下来。当时,漠河出现了摄氏零下31度的严寒,冻僵了他朝夕相处的“伙伴”,快...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九年二月的一天,大雪飘了一夜,北京成了一个银色世界.雪景固然壮观,但雪后的交通却是拥挤不堪.阿伦森教授要从西郊的友谊宾馆赶到东郊的新闻所来上课,会不会迟到?我们的耽心是多余的.刚到九点,满头灰发的阿伦森教授就走进了教室,象往常一样准时.我们望着这位六十多岁的美国老人,不禁流露出钦佩的目光.教授讲过,守时,是记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美德.而他今天的行动,不就是个榜样吗?詹姆士·阿伦森是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新闻系教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新华社的邀请,来中国讲学半年.他自二月初来到北京才不过两个星期,已是第三次到中国社会科  相似文献   

7.
天道酬勤     
驻厦门某部新闻干事徐林不但文章见报率高,他的摄影作品也是一绝。可谁也没有想到,徐林的摄影技术全是自学的。几年前,还在新兵连,徐林看见一位摄影记者来采访,拍摄了许多照片,令人羡慕。当了报道员后,他心里也萌发了自己动手搞摄影的念头,下决心把战士的风姿反映到报刊上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相机徐林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家里去了一封信,理解儿子的父母甘愿把一头大母猪卖了,给徐林寄来了200元钱,在战友的帮助下,他买来了一台海鸥照相机,从人家那里借来了一台放大机,自费买来胶卷,学着搞起了摄影。可是,照片洗出来后灰蒙蒙一片。…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某报上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位专栏主编在大学里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养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不着学习,刚刚扫盲的人就可以当好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9.
刘占坤,中国新闻摄影界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曾创下这样一个奇绩:凭着一幅新闻摄影《9·23北京不眠之夜》,几乎荣获1993年所有全国新闻摄影比赛的头等奖,这在当时的新闻界是空前的。他还多次荣获“全国青年摄影记者十杰”、“体育摄影十杰”的称号。面前的刘占坤很年轻,很豪爽,言谈中充满着自信,但没有很多成名者那股“睥睨”一切的劲头。不过,若和他接触久了,你又可以分明感受到他身上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譬如,他总是留着一头很有特色的“长发”。于是,当他时常挎着照相机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捕捉新闻的时候,长发就成了他的“通行证”。守门人往往不用和他打照面,一看长发就明白了:“中青报的摄记刘占坤又来了,进去拍吧!”他  相似文献   

10.
项玮 《新闻记者》2006,(3):84-86
重文字轻图片,这是我国新闻界长期来的一个痼疾。不少新闻从业人员总以为文字能说明一切,照片则可有可无。2000年11月,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到上海举办摄影展览时,曾告诉笔者:“以前分配工作时,文化素养高的当文字记者,文化素养低一些的当摄影记者。”由此可见当年新闻单位完全把摄影放在次要地位。穆青首先在新华社打破这种分配“原则”,他认为,作为一名记者应同时具备文字和摄影两种能力。他自己身体力行,拿起相机,当了一名“两翼齐飞”的记者。  相似文献   

11.
济南军区146医院党委一班人关心与支持报道工作,连续七年被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报道组三名战士考入军校新闻系,两名战士被破格提升为新闻干事。说起报道工作,全院官兵无不感慨道:“医院报道工作离不开李院长和齐政委的关心和厚爱”。一部相机的由来报道组报道员小王酷爱新闻摄影,但仅有的相机年数已久,不但成相效果差,还经常闹点小毛病,为此失去不少抓拍新闻的好机会。一次,军区在我院召开儿科专家学习会议,会议结束时专家们要和院领导合影留念。专家们个个精神饱满地注视着小王手中的相机,可就在这关键时候相机的“老毛病”又…  相似文献   

12.
刘保全 《今传媒》2003,(6):31-32
某报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家报社的一位专栏主编在清华大学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育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  相似文献   

13.
报载(摄影报5月3日四版),河南省安阳军分区的一位新闻干事,在抓拍社会新闻时,突然发现交通警察正在紧紧追捕一持枪人。这位新闻干事并未抓拍这一难得的场景,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协助交警拼命夺下了压有八发子弹的“五四”式手枪,从而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伤亡事故。事后有些摄影界朋友为他未能抢拍这一突发事件而  相似文献   

14.
《穆青的幸福》一文,是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为新华社老社长穆青所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写的序言。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一篇感人肺腑的序言,是两位新闻战士直面人生,坦诚而真挚地交流的一次实录。我是含着泪花读完这篇文章的。《十个共产党员胶结了穆青滴滴心血。他和焦裕禄等人的心是相通的.他是蘸着“心血”写的。正如穆青所说:“几十年来,他们一直活在我们心里,有些人是我在心里酝酿了多少年才动笔写的,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写他们的……。”这是焦裕禄等人的事迹能以震撼人心而至今仍是全党全国学习的榜样的真谛。这位新闻界的老…  相似文献   

15.
是近不少单位举办新闻摄影学习班,邀我去讲课,几乎都让我谈这样的题目:如何提高新闻摄影的艺术感染力?这使我很尴尬,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是摄影艺术的两个不同门类,两者之间不能相互混淆。新闻摄影的首要任务是传播新闻信息,满足受众“目睹”某一新闻事实的要求,而艺术摄影旨在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首先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新闻摄影着  相似文献   

16.
怎样教写作课,恐怕是一个老师一个教法。沈从文教授是怎样教的呢? 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的课程中,一年级有《各体文习作(一)》,二年级有《各体文习作(二)》。这两门都是必修课。我上大二时,沈先生教我的《各体文学习(二)》。这已是四十三年前的事了,但有些情景至今记忆犹新。沈先生上课,没有教案,不发讲义,学生一般也不记笔记。他讲课从来不成本大套地讲什么定义,什么写作方法等等。沈先生讲课的口才并不  相似文献   

17.
2003年7月23日,某报上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家报社的一位专栏主编在清华大学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育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不着学习,刚刚扫盲的人就可…  相似文献   

18.
战地掠影     
《新闻摄影实践百例》编辑同志叫我写一篇有关摄影的文章。本来我是个摄影爱好者,没有专门研究和探讨过这方面的问题,现仅从过去战争年代保存下来的照片中选出两张,谈点自己粗浅的感受。 1941年底我们部队在苏北打顽固派韩德勤时,缴获了一台德国蔡斯拍16张的相机。从那时起,  相似文献   

19.
元月三日凌晨二点钟。夜静悄悄的,而黄海边的射阳县海通乡林南村十一组刘素华家却灯火通明。屋里。八名男女青年围坐在一位中年人周围,目不转睛地象小学生听老师讲课一样,在听中年人讲述着,时而欢声笑语,时而寂静无声。这位中年  相似文献   

20.
蔡斐 《青年记者》2007,(20):91-91
戈公振在新闻学教育方面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他不仅先后被国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大夏大学等沪上名校争相聘为教授,主讲《访事学》和《中国报学史》,就连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先生也亲自来函,意欲邀请他前往北京大学讲学。在大学讲课的同时,戈公振还亲自发起成立上海报学社,从事新闻学术探讨,组织短期新闻培训班等活动,使之成为旧中国时期上海地区存在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新闻学术团体。另外,他还先后两次出国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