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女性文学写作的传统源远流长.而真正意义上的英国女性文学则始于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意识得以凸显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觉醒.简·奥斯汀开拓了女性主体意识的那方蓝天,给女性以智力和性格魅力上的肯定;勃朗特姐妹传达出确立女性独立的人格呼声,变女性依附性为男性对女性的依赖;盖斯凯夫人则把女性意识从个人感情天地扩展到广阔的社会领域,强调女性的社会意义和作用;乔治·艾略特从心理道德的角度寻找着女人作为与男性平等而又有区别的特质,力求女性不被自身消解,最后走向人格的独立.  相似文献   

2.
陶群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105-108
金庸作为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创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主人公们充分显示了男性话语特征下对女性形象的期待与想象.从女性视野的角度分析金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从男性对女性的容貌期待,男性与女性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以及情感构架等方面阐述金庸小说的男性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3.
李佩甫的长篇小说<城的灯>具有明显的男性化女性叙事的特点,男性作者塑造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道德品质的女性形象,并将其"圣母"化来作为弥合城乡差距、解救乡村困境的工具.这种"女性叙事"反映了当代男性作者及其代表的社会主流话语所持有的女性观念依然打上了深刻的男权烙印和男性中心意识.这种女性观念是男性对女性自以为是的"圣母"想象,是女性叙事的谬误.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内女性主义研究的热度不断升高,女性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西方经典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但是笔者试图运用"对象化"理论分析这些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以此说明第三世界女性受压迫的种种原因。所谓的对象化其实就是通过男性标准一类人(本文指男性)把另一类人(女性)"物化",使其成为不具有尊严或人格的事物。正是由于这种标榜男性权利和地位排挤甚至虐待女性的男性至上主义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女性内心感受的压抑和现实处境的残酷,鉴于此,笔者通过男性至上主义中的"对象化"理论(Objectification Theory)试着分析一下夏洛特布朗苔所塑造的"疯女人"的形象以及她内心所要表达出因受到各种势力压抑的苦闷,进一步说明女主人公主动将自己变换成妖魔形象以达到对现实中男性为她们设立的种种荒谬标准的反叛,进而实现后殖民女性主义者为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地位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男性和女性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存在很多差异.性别语言差异源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理特征,更多的源于社会因素.不同的性别角色促使男性和女性获得各自的角色行为,成为不同性别文化的成员.性剐文化差异势必导致男性和女性在交际方面的差异,为两性之间的交际带来困难.只有了解不同性别的交际,才能克服性别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交际失误,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漫长的男权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男性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利益,把女性加以简单的分类,其中最津津乐道的一般是这样两种类型的女性,一是风流才女,二是巾帼英雄.前者是男性赏玩的对象,男性需要这样的女性来点缀自己的日常生活;后者是男性提倡的榜样,男性需要这样的女性来维护自己政权的利益.在这样的强制性命名之下,女性从复杂的生命存在变成了简单的符号象征,呈现在历史的长河中.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的称谓歧视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女性多侮称.说女性多侮称首先是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多侮称还体现在女性美称与侮称的不平衡上.第二、称谓以男性为中心,女性为附属.亲属称谓男性为中心;社会称谓男性为中心;两性称谓的使用频率和范围也不平衡.汉语中的女性称谓歧视是汉民族男尊女卑、男主女从文化传统在汉语中的映像.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有符合男性期待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也有令男性厌恶的泼悍女性形象.在这些女性形象中以泼悍女性最为独特,文章以江城和尹氏为例,通过分析男性作家对她们女性恶德的描述,以及对她们悲惨结局的安排和这类女性形象出现的意义,认为这类女性形象的塑造完全处于男性作家男权意识的观照之下.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妇女"缠足"的变态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妇女裹足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变态扭曲的审美文化现象。男权社会统治下,为满足男性变态的审关心理需要,女性天足被裹起,并被视之为关,成为男性审美把玩的对象,并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审美变态极致。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男、女性的从众心理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推动着这一审美态变的发展。在“缠足”审美态变中,更是蕴含着人们以“小”为美,对“小”的特有爱好的审美意识,并将这种意识投射到了对女性“小脚”的审美之中。  相似文献   

10.
池永文 《文教资料》2006,(27):78-79
苏童曾以女性形象为核心建构了自己的文学世界,有别于众多男性作家塑造的传统女性形象,苏童笔下的红粉有生存之痛,善恶之变,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苏童用独特的笔触,如同知音一般,描绘着女性内心世界,着力刻画了红粉女性的自轻自贱与魔性放浪,进而引发对女性命运的关照对普遍人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青壮年心源性猝死病理学研究.方法:对内蒙古赤峰地区1980—2005年间心源性猝死病例139例尸体进行病理学解剖,从宏观到微观的病理学研究.结果:139例猝死尸检中,男性72例,女性67例,通过男性与女性心源性猝死年龄构成比较P<0.05;不同年龄组女性心源性猝死率比较P<0.01;不同年龄组男性心源性猝死率比较P>0.05.结论:男性与女性发生心源性猝死年龄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心源性猝死率与年龄明显相关;男性心源性猝死率与年龄尚不能认为有关.心肌脂肪浸润在女性猝死中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2.
性度(性别度)指的是反映男性或女性心理特征的程度,它抛开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把人的体质、性格、能力和行为表现的特征抽象出来,分出男性行为和女性行为两大类.所谓男性度是指不管个体本身是男性还是女性,只看其真正的男性特点有多少,与女性特点有多大程度上的差别.男女两性的差别从行为上看只有程度上的差异,并不是非此即彼.  相似文献   

13.
方刚 《红领巾》2005,(6):23-26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更关爱自然,而男性气质以自然为敌,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是由男性造成的,并且对发展持质疑态度.从男性研究的视角看,男性理应认同“传统男性气质“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同时还应该指出,父权文化是破坏生态的罪魁祸首,它塑造了传统男性气质并使男性和女性同样受害.男性研究可以对生态保护作出贡献,鼓励男性颠覆父权文化的压迫,与女性携手保护生态.中国的生态与环保政策制定,应该对生态女性主义和男性研究的成果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4.
爱丽丝·芒罗的短篇小说以不动声色的女性叙事话语反抗了男性中心主义叙述方式.在女性视角的观照下审视男性和一切他者,改变男人讲故事,女人听故事的局面,对写作中的"菲勒司"中心主义具有反拨和解构力量.隐蔽的"女性声音"湮没了传统的男性叙事声音,进而男性和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也被重新审视和定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了男、女性冠心病临床诊断、主要危险因素及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 CAG)的差异.方法:收集行CAG检查并诊断为冠心病的女性患者210例,男性患者252例进行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对比分析.结果:(1)女性冠心病非典型胸痛较男性多见(61.1%vs35.4%)P<0.05;女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多于男性(28.7%vs18.5%)P<0.05;男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多于女性(24.6%vs11.1%)P<0.05;(2)女性冠心病患者中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的患病率高于男性(38.9%vs24.2%,62.5%vs46.5%,28.7%vs19.2%)P<0.05;男性主动吸烟率显著高于女性(75.8%vs5.6%)P<0.05;(3)女性累及单支病变高于男性(43.5%vs31.5%)P<0.05.结论:女性冠心病在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方面有不同于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也应运而生.本文从语言这一角度出发,运用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分析男性中心话语中的女性话语.男女两极对立的解构颠覆了男性中心话语,强有力地冲击了男性统治的社会,同时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语言存在多种社会变体,从性别角度来看,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语言时存在显著差别.本文从男性和女性在话题选择及词汇选择角度入手,分析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语言时的差异所在,以期结合其谈谈关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8.
女性文化之所以不称妇女文化,是因为其建立在女性性别基础上,标示着这一文化与女性自然属性之间的密切联系。用性作基点来考察人类历史,可以打开围绕女性的“性”而形成的奇特文化扇面,了解女性文化实则是女权丧失、女性受压制的文化,透视出男性主宰的社会根源。女性的“性”不可改变但命运要变。  相似文献   

19.
从苔丝悲剧看妇女解放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苔丝悲剧的实质,通常的看法是一个社会悲剧,笔并不这种看法,但同时又认为它欠全面、欠深刻,它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无数的女性悲剧和引后的现代社会远未绝变的女性悲剧是何以产生的,苔丝悲剧的实质应该是父权制社会以来就有的男性中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歧视悲剧、双重性道德悲剧。妇女要获得,既要消除男性思想意识中的男性中心评论观念,也要不断地审视、反思与克服女性自身的负面与残缺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从芙蓉姐姐异化的形象中,男性畸形的女性审美观念暴露无遗;从李宇春的“中性”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女性的继续突围,不断从正面打破男性主导的女性审美价值;从二者逐渐回归男性主导的女性审美价值来看,男性话语权力和大众传媒的规训实在是太强大了,揭示了女性在表达自己的过程中的困境和隐含的陷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