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中,有两个色彩全异的。第一个故事: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他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于是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  相似文献   

2.
两个欧阳修——你是哪一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中,有两个感情色彩迥异。先看第一个。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也就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诉他,说:“你如果能再加两句,这诗保证漂亮!”某甲听了,就绞尽脑汁使劲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他已渐有所悟,也就加了两句给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某甲听罢,果然感慨…  相似文献   

3.
有个故事。一次,一个爱写诗的小青年恰好与欧阳修同行——只是不知道同路者的身份。就这么走着走着,小青年看到路连有棵枯树,于是诗兴大发,指着枯树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夸他,还笑眯眯地点头说;“写得好,那枯树的确是这个形状,而且你只要再加两句,就能让此树充满生机!”小青年听了,也就绞尽脑汁使劲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他已有所悟,也就加了两句结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小青年听罢,感慨万…  相似文献   

4.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有两个是色彩全异的。第一个故事: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他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于是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丫。"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欧阳修听了并没有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诉他说:"你如果能再加两句,这诗保证漂亮!"某甲听了,也就绞尽脑汁  相似文献   

5.
两个欧阳修     
关于欧阳修的诸多故事中,有两个色彩全异的。先看第一个。某甲爱写诗,有一次曾与欧阳修同行———只是并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于是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也就按捺不住,念念有词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两句“俗不可耐”且“不可救药”的“死”诗,既无生命,也无色彩。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他,说:“你如果能再加两句,这诗保证漂亮。”某甲听了,也就绞尽脑汁使劲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他已渐有所悟,也就加了两句给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某甲听罢,果然感慨万千,因为他突然发现,…  相似文献   

6.
<正>宋朝时有个文人喜欢作诗,但平时又不愿下工夫,却自以为了不起。后来他听说有个欧阳修很会作诗,很不以为然,心想:难道天下还有比我更会作诗的人吗?就离开家去找欧阳修比试比试。这个文人走着走着,看到一棵枯树,于是诗兴大发,随口吟道:远看一枯树,两股大丫杈。他吟了这么两句,却想不出后两句词来了。正苦苦思索时,突然背后有人续了两句:春来苔为叶,冬至雪是花。这人回头一看,并不认识吟诗的就是欧阳修。他上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7,(6)
趣味堂有一次,欧阳修走在路上,听见前边一个书生对着路边的一棵枯树赋诗,可是,他只念出两句"路边一枯树,两个干树杈。"就再也吟不出来了。欧阳修见他想得辛苦,便随口加了两句:"春来苔为叶,冬至雪做花。"书生听罢,感慨万千,因为他发现,加上这两句,  相似文献   

8.
有个故事。一次,欧阳修外出办事,恰好与一小青年同行。小青年不知同行者乃一代宗师,居然指着远处一棵枯死的老树做起诗来,诗曰:“远望一枯树,两个干树桠。”显然,这是典型的败笔,乏味之极平庸之极,既无色彩更无生命,乃是地道的死诗。但欧阳修加了两句之后,那诗立刻变得灼灼有神且熠熠生辉,这两句就是“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  相似文献   

9.
宋朝时有个富家子弟,人称“酸秀才”。他十分骄傲,对当时的大文学家欧阳修都不服气,总想比试一下高低。 一天,他带了几册唐诗去寻访欧阳修。走着走着,他见路边有棵大树,顿时诗兴大发,吟道:“路旁一古树,树上两个杈”,吟完后,肚子里就再也找不出词儿来了。正巧,欧阳修从这里路过,就替他续了两句:“春来苔为叶,冬至雪当花。”  相似文献   

10.
一一次,欧阳修写了一篇《昼锦堂记》,便派人送给文友韩琦欣赏。文章送出后,他忽然发现开头“仕宦(huàn)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两句写得不够好,就连忙又写了一篇派人骑马送去,并嘱咐送文章的人告诉韩琦:“前文有不当之处,以后文为准。”韩琦把送来的两篇稿子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并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同,觉得很奇怪。再仔细一看,才发现只是在开头两句加了两个“而”字,变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韩琦细细琢磨,这一改,句意就更加突出,语气也通畅有力了,不禁暗暗佩服欧阳修写作态度的认真严肃。二一次,有个叫钱惟演的…  相似文献   

11.
宋朝,有个人自以为能吟诗作赋,所以目中无人。听人说欧阳修诗才超人,他心中颇为不服。为了见个高低,他要访欧阳修。途中,他见路边有棵很大的死树,诗兴大发,吟出两句:“面前一古树,两股大丫权。”两句出口,一时想不出后两句。恰巧欧  相似文献   

12.
宋朝有个纨绔子弟,以“诗才”自居,人称“酸秀才”。他听说欧阳修吟诗赋词妙如流水,欲寻其比试高低。于是,挟了几本唐诗上路了。途中,酸秀才见路旁有棵枇杷树,顿时诗兴大发,摇头晃脑唱起来:“路边一古树,两朵大口杈。”刚吟完这两句,就再也接不上茬了。正巧这时欧阳修路过这里,见酸秀才急得团团转,替他补了两句:“未接黄金果,先开白玉花。”酸秀才不由得点头称妙。二人沿湖畔而行,酸秀才为了扳回面子,又诌了两句:“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吟罢又搜肠刮肚,无以为继。欧阳修对道:“白翼分清水,红掌踏绿波。”酸秀才拱手道:“想不到老兄也会…  相似文献   

13.
“三月里来三月三,美丽的风筝飞满天……”在风筝飞满天的季节里,一棵枯树眼看着万木复苏、百花争艳,而自己却苍老依旧,不禁流下了浑浊的泪水,它叹息着:“唉!幸福的日子已离我远去……”“树伯伯,我能在您的丫杈里搭个窝吗?”一只怀孕的黄鹂鸟停在枯树那光秃秃的枝头,用清脆的声音问。枯树用苍老而无力的声音回答黄鹂鸟:“搭吧搭吧,只要你不嫌弃我有枝没叶。”黄鹂鸟在枯树上安了家。“树伯伯,我能在您的腰间建个温暖的小屋吗?”一只拖着蓬松松的长尾巴的小松鼠问。枯树看也没有看小松鼠一眼,就说:“行行行,打个你喜欢的洞,住进去吧,只要你…  相似文献   

14.
相传北宋时有一书生,看见一户人家门口有棵枯死的大树,便诗兴大发,当即吟道:"门前一枯树,两股大树杈。"接下来他却再也想不出下句了。这时恰好欧阳修路过,他略一沉思,便应声吟道:"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那人一听,连声叫绝:"神来之笔,起死回生啊!"  相似文献   

15.
相传北宋时有一书生,虽然没什么大文才,却喜欢舞文弄墨。他听说欧阳修是众人敬仰的大文豪,心中很不服气,便赶赴京城,想找欧阳修当面比试, 一决高低。途中,他看见一户人家院子里有株很大的枯树,便诗性大发,当即吟道: “庭前一古树,两股大树杈。“诗到此也就卡壳了,他在这棵古树前转悠了半  相似文献   

16.
有个故事:一次,欧阳修外出办事,恰好与一小青年同行。小青年不知同行乃一代宗师,居然指着远处一棵枯死的老树做起诗来,诗曰:“远望一枯树,两个干树丫。”显然,这是典型的败笔,乏味之极、平庸之极,既无色彩,更无生命,乃是地道的  相似文献   

17.
有个词叫“锦上添花”。其意是本来就好,添了更好。那么,有没有“糟处添花”,使糟糕变美好、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呢?有!一次,欧阳修外出,与一小青年同行。小青年不知同行者乃一代宗师,居然指着一棵枯树作起诗来。诗曰: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续诗     
北宋年间,有兄弟二人,平常能顺口胡诌几句歪诗,于是就自恃才高八斗,到处吹嘘并扬言要跟当朝大诗人欧阳修比比高低.这天,兄弟两人出门,正是要去寻欧阳修比诗.刚巧,官任枢密副史的欧阳修,乔装下乡私访,来到这个地方. 兄弟两人走在路上,见春光明媚景色宜人,当然少不得即兴赋诗.路前方一村边,长着一棵开满白花的梨树,老大见了顺口吟道:"一棵大梨树,"老二接道:"两个大桠巴."再往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找不出词儿来了.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请砍柴老人改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文章写得非常好,但有一次写了一篇《醉翁亭记》,亲自抄了六份,叫手下人贴到四个大城门和两个小城门上,还要他们一边敲锣一边大喊:“欧阳修写有《醉翁亭记》一文,请大家看阅修改!”欧阳修在家里等着,一直等到傍晚,才等来了一个老头儿。那老头儿穿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改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力求做到准确精练,言简意赅。他在安徽滁州当太守时,曾写了著名的《醉翁亭记》。开头写滁州山景,就用了好几十个字,后来他想,这篇游记的重点是“醉翁亭”,没有必要用过多的笔墨写山景,于是反复修改,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又有一次,欧阳修把他写的《岘山亭记》给朋友章子厚看。章子厚读到“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一投汉水”一句,想了一下,说:“是否可以每句加两个字,改为‘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欧阳修听了欣然同意,认为是难得的妙笔,后来抄录时就按照章子厚意见加了这四个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