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曾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信奉这种职业精神的记者,有的就因为要离前线再近一点,而牺牲了生命。对文字记录者来说,也情同此理:如果你写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知道的不足够多。可是,仅  相似文献   

2.
《新闻天地》2010,(1):13-14
胡一虎转而问乌云其木格:“你觉得写得好吗?”这时,平素不苟言笑的乌云其木格主席一下子就笑了,那笑容里带着一丝少女特有的矜持和羞赧,轻轻回答道:“写得不好。”  相似文献   

3.
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王小峰。一日他的MSN签名上写着"谁想来三联实习?""我去!"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应和,他倒也爽快:"来吧,我指导你。"顿时有被幸福击倒之感,忍不住憧憬,或许我因此而离成为记  相似文献   

4.
谢明刚 《新闻界》2003,(6):50-51
"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摄影记者的座右铭让摄影记者的工作"险象环生",但为了拍摄出好的照片,谁愿意临阵退缩!摄影的特性决定了:不直面现场,画面就没有生命.  相似文献   

5.
范江怀 《军事记者》2006,(12):39-40
“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够好,那说明你离炮火还不够近。”这是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的一句名言。我们也一直在强调“三贴近”,这说明要写出好稿,就必须做到“三贴近”,中外记者概莫能外,这已经不是什么理论上的问题了,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现实的采访中,如何避免贴而不近、贴而不实、贴而无意,真正贴近你的采访对象,写出贴近读者的好稿来,应该说还是有不少学问的。去年1月和今年4月,我接连写了两篇关于八一男篮的长篇通讯,获得读者的广泛好评。在此谈谈自己的采写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贴近实践的要诀。时空上的贴近——何时贴…  相似文献   

6.
摄影界有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新闻媒体同样如此:如果你报道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扎得不够深.正是因此,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新闻报道只有真正走进广阔的田野、纷繁的社区、喧嚣的菜场、偏远的山村,从每一个普通人的切身感受进行情感投射,方能打动人们的内心;只有站稳群众立场、贴近群众需求,积极回应百姓关切,从普通人的故事出发,方能令人信服.近一段时间来的《人民日报》“走转改”专栏报道,对其他媒体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不乏启示.  相似文献   

7.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战火不够近。—罗伯特·卡帕我从未看到过好的前线照片,所有好的战争照片,都是在离前线稍后一点的地方,在那里才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史蒂尔·帕金森选择最重要现场2004年2月7日早晨9时,我刚刚倒上一杯咖啡,轰鸣声自头顶来,办公室玻璃窗微微震动。调小电视机音量,侧耳再听,果然是F-16战斗机。想到明天才是星期天——以色列空军飞行训练的日子,我心里不免担忧:难道又要发生空袭?喝下第一口咖啡,雇员打来电话:“加沙城中部团结大街,一辆汽车被炸。”确认消息并发出快讯之后,我开车去现场。汽车收音机里说,…  相似文献   

8.
一 1975年8月8日,东方天际的朝霞,将陋室的碧纱窗点染上一抹嫣红,一夜未曾合眼的我,终于打定了主意,从床上猛地坐起。妻子昆舫被惊醒,诧异地问:“你怎么了?” “我要写长篇。”这是我经过一夜深思熟虑吐出的决心,语气坚定,如誓言般地凝重。 “长篇?”昆舫略怔片刻,“那不是写书吗?” “是的,我要写一部反映手工业战线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 “能行吗?写书那得是作家啊。”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作家不也都是人吗?” “好吧,你试着写,成功更好,算是闯出一条路来。若失败了,就当写着玩解闷。”以后的事实证…  相似文献   

9.
新闻宣传工作要在“三贴近”上下工夫,这是新闻媒体改进和创新新闻报道的重要指导原则。写好新闻报道是对每个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写什么和怎样写是两个根本性问题。写好新闻报道既需要良好的写作基础。更需要记者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记者应走向群众,深入采访,让新闻充满“鲜活”的气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离实际越来越近、离群众越来越近、离生活越来越近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0.
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王小峰。一日他的MSN签名上写着“谁想来三联实习?”“我去!”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应和,他倒也爽快:“来吧,我指导你。”顿时有被幸福击倒之感,忍不住憧憬,或许我因此而离成为记者的梦想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1.
银笙 《新闻知识》2001,(6):31-32
一篇稿子能不能成功,当然与谋篇布局和文字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深入采访。有人说“深入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我以为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也许有些偏激吧。   深入采访就看你 是否挖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一些记者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常常是随便问一问,要上几份材料就打道回府,这样怎能写出好的报道来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总要挖出别人不知道的材料才结束采访。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例子。著名的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年青时曾拜福楼拜为师。他向福楼拜请教时,福楼拜讲了这样一段有见地的话:“如果…  相似文献   

12.
深深的怀念     
晓苇 《军事记者》2005,(9):31-31
1995年9月17日,你离我们匆匆而去。寒青,你走得太突然,仅仅数秒钟便悄然仙逝,离开了你热爱的解放军报,离开了你深爱的国家、党、人民和我们这个和谐的大家庭。当时我伏在你余热未尽的胸膛上,哭天唤地,却怎么也喊不回你那渐渐远离的灵魂。我们曾经相约等你的病好了一起携手写一部回忆录,记下我们在战火中的青春和数十年来一起走过的风风雨雨、喜怒哀乐,然而……  相似文献   

13.
甘远志悲壮地离我们而去了。作为一个曾与他同生活、共战斗过的战友,我永远忘不了那朝夕相处的7年岁月,忘不了一道在基层采访的那些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14.
粱斌谈写作     
他说:“写东西,非有生活不行。你们要经常回老家住些日子.可别断了这根线儿,这是一辈子的生活基地。本村的人和事,一阍眼,就想象得出来。这段生活最重要了。光凭后来下下乡,体验一下就写,那还行吗?” 他接着又说:“古来的大作家,做状元的很少。因为一享受荣华富贵,脱离了人民生活,就写不好了。” 梁斌说:“要真正抓住生活写。你写你的;我写我的,不会形成一般化。写个人的感受,作品就有特  相似文献   

15.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著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曾这样说。连日来,广泛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让笔暂对这句话行了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17.
党报如何才能尽到传播好新闻的职责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抓一个“新”字,即要集中力量突破“新”,用“新”来带动时效,精练和报道质量,以“新”来带动“短”,带动“快”,带动“活”,当然,写快,写短,写活也是写新的要求,你能够写出好新闻,可如果不讲快,结果新闻就会变成旧闻,人们就不愿意看,如果不写短,动辄洋洋数千写,大量实实践证明,写新闻稿,只要抓住“新”,就可以快,就可以短,稿子就能写好写活。  相似文献   

18.
著名美国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这句话被很多摄影记者当作座右铭。他的这句名言忠告摄影记者要离火药味近些,离新闻现场近点。然而,对我们来说,战争不是天天都有,重大的突发性新闻不是随处可遇。如何离“炮火”更近些,拍到“够味”的好照片呢?这是很多摄影记者感到棘手的问题。我根据自己的采访实践认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身进、心入。  相似文献   

19.
“假如你拍得不够好,那是你离得不够近.”这是美国著名摄影师卡帕对于摄影的心得.如果延伸到纪录片创作,也许可以这样表述:假如你拍得不够好,那是你离观众的心灵不够近.从心理学角度看,观众对于纪录片的心理期待取决于纪录片对于观众心理期待的满足程度,只有当观众充满期待的时候传播才是有效的.所有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游戏:心理期待、心理体验与心理认同,这是一部和谐的心理舞蹈.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2012年春节期间制作播出的5集纪录片《春晚》再次验证了这一心理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20.
1999年,我和严文团同志采写的通讯《37年,那崎岖的山路》在陕西省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此稿能够脱颖而出,是我和严文团同志勤于采访,深入挖掘人物的闪光点而写出来的。我们感到体会颇深。 一、捕捉新闻的眼光应该投向普通人 在我们报社,总编辑卢愚常常对我们说:“要写出好稿,首先要有一个创优意识。也就是说,记者在脑子里时时都要有创优的概念、创优的标准、创优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己善于捕捉新闻的眼光,才能在平凡的人和事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典型,好新闻也就不会从你身边溜走。”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