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简介:尼尔·波兹曼,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他在纽约大学创立了媒体生态学专业.2003年尼尔·波兹曼去世之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他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他出版过20余部著作,包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教学:一种保存性的活动>、<技术垄断>等,其中(<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相似文献   

2.
<正>诚如波兹曼所言,"儿童是我们发送给一个我们看不见的时代的活生生的信息"。儿童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呵护童年,便是成全我们的未来。1982年,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出版了又一力作《童年的消逝》,与其《娱乐至死》《技术垄断》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享誉世界。在书中,尼尔·波兹曼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重角度审视了童年文化现象,提出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为独特的论断:在美国,童年正在消逝。  相似文献   

3.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写了一本叫《童年的消逝》的书,在书中他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论点:在美国,童年正在消逝!"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尼尔·波兹曼关于童年正在消逝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也促使我们反思中国儿童的生活境遇。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当福建的教育工作者张文质和他的朋友们喊出“保卫童年”时,尼尔·波兹曼的《消逝的童年》还未及翻译出版。如今,当我读到这本新书时,张文质们的“生命化教育”课题组,正以崭新的理念和方式,渗透和润泽着那片地域许多所学校里的生命。在书中,尼尔·波兹曼曾断言童年的消逝势不可挡;濒临东海的那片土地上,张文质们如农夫般胼手胝足地奔波劳作,正栽种着一片青葱的防沙林。波兹曼是西方著名的媒体文化的研究者和批评家,他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论述了“童年”这一概念如何在文艺复兴后才被人们所认识和确立,又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日…  相似文献   

5.
1982年,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出版了《童年的消逝》一书,认为随着电子媒介的产生和流行,“童年”概念逐渐衰落甚至开始消逝。在作者成书的那个年代,现代媒体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但即便是现在,当我看到这个书名,仍然有触目惊心之感。作者在20多年前的深刻的预见,与  相似文献   

6.
<正>书名:《童年的消逝》作者:〔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6月在此书里,作者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  相似文献   

7.
《集宁师专学报》2015,(3):65-68
1985年尼尔·波兹曼出版了《娱乐至死》,喊出了"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的警示恒言,这是对阿道司·赫胥黎《美丽新世界》预言的重申,也是对乔治·奥威尔《1984》中"我们将毁于所憎恨的东西"观念的反驳,可以说波兹曼的预言是对前者的继承,对后者的否定。本文对波兹曼笔下的这个由带有强烈隐喻色彩的媒介所操控的、行将"娱乐至死"的世界进行了阐述,重点分析了这个图片式、碎片化、瞬时性的"躲猫猫的世界"给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希望能够借此文再次唤起世人对儿童成长环境与教育方式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冶娟 《中国教师》2008,(13):16-17
<正>随着时代的变迁,童年生活的形式正在发生很大变化,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具有成人化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人在说:童年在消逝!童年消逝了!但是,逝去的到底是谁的童年呢?一、关于"童年"概念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对于"童年"概念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刘徽 《现代教学》2011,(12):75-77
[本书及作者简介] 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任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系主任,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他的代表性著作有《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诚心诚意的反对》等,深刻地揭示了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辛辣地讽刺了后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童年的消逝》是一部有关“童年”的历史,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洁 《早期教育》2009,(6):12-13
《童年的消逝》由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纽约大学文化传播系主任尼尔&;#183;波兹曼(Neil Postman)所著。本书初版于1982年,12年后又再版。该书从文化学角度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的儿童成人化现象并分析了产生此种现象的社会媒介原因。  相似文献   

11.
尼尔、波兹曼曾说过,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 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 另一种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相似文献   

12.
"童年正在消逝"是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童年的消逝》中提出的核心论断。波兹曼运用媒体生态学的方法阐释"童年"是如何"发明"(产生),又是如何"消逝"的。"童年的消逝"是一种辩证的逆转运动,现代化过程中信息科技的持续影响下,"儿童/成人"二元对立的符号模式开始受到腐蚀和消解。"童年"会逐渐"消逝"的断言,不仅引发现代人们对信息时代儿童与童年的关注与反思,对当今儿童教育也是一种警示。  相似文献   

13.
《童年的消逝》是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一部力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现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运用心理学、历史学、人口学和语义学等多方面知识,阐释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论题。作者认为,童年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对某一阶段象征性成就的描述”。童年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在言谈举止、能力等各方面都与“成人”有着显著差异。当这些差异现实地存在并被整个社会普遍认可时,“儿童”便开始出现;而当这些差异越来越小以至最终可以被忽略时,“儿童”便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和依据,开始消逝。作…  相似文献   

14.
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让世人感到童年已逝,而吴岩的儿童科幻小说却以其独特的双重双逻辑支点紧紧抓住了“童年”。文章分析了吴岩儿童科幻小说中成人思维与儿童思维、科学因素与奇幻色彩一内一外两对双逻辑支点,阐明了其对儿童文学“儿童性”的真正关照,并证明“消逝”的“童年”正在当代儿童科幻小说这一文体中回归。从吴岩作品中,既可以看到中国科幻的某些模式化,亦可见其微妙的嬗变。  相似文献   

15.
刘爽 《辽宁教育》2014,(12):23-25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指出,在美国,童年正在消逝,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当今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尤其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儿童。儿童和成人在风格和价值,举止和穿着等各个方面越来越难以分辨了。童年消逝最显著的症状是传统儿童游戏的消失,儿童的娱乐方式为电视和网络等电子媒介所代替,出现成人化和功利化的趋势。童年游戏的消逝也势必会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们现在不断地以强大的技术力量巩固与辐射成人世界的"话语霸权",侵占儿童的领地,儿童的方式不断地被解构,最终将导致儿童在向成人社会加速迈进的过程中逐步丧失儿童自我。儿童节年年过,又一个儿童节即将到来。古往今来,把儿童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最纯最浓最真挚。突然有一天,有人发出了警告:童年即将消逝。注意,这可不是一种科幻的推论,而是有根有据的判断。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后期写下了两本振聋发聩的著作《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影响巨大。他的  相似文献   

17.
我们现在不断地以强大的技术力量巩固与辐射成人世界的"话语霸权",侵占儿童的领地,儿童的方式不断地被解构,最终将导致儿童在向成人社会加速迈进的过程中逐步丧失儿童自我。儿童节年年过,又一个儿童节即将到来。古往今来,把儿童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最纯最浓最真挚。突然有一天,有人发出了警告:童年即将消逝。注意,这可不是一种科幻的推论,而是有根有据的判断。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后期写下了两本振聋发聩的著作《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影响巨大。他的  相似文献   

18.
"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喝",《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喜欢用柯勒律治这句话,形容信息过剩时代人们的处境,对应到书业,就是"无书可读"。其实,就每年奔涌的出书量,光读那些经典的再版书,就知道这句话不是事实,但它又似乎构成了一种心理事实,代表了挑剔的阅读者选择的困惑。那么,在文学评论家眼中,已经逝去的2007年文学出版界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相似文献   

19.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通过自己多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论点:“孩子的童年正在消逝!”他由此相信并认为“孩子需要特殊形式的抚育和保护”,因为“他们在本质上与成人不同”。而熊华生教授的新著《反不正当升学竞争的战略问题》一书正是在这种社会情势下,努力改变“摧残孩子身心健康”的现状,让孩子“消逝的童年”重新得以实现的有力尝试。在该书的序言中,作者认为,广受推崇的“减负教育”、“素质教育”之所以在我国“空喊”了这么多年,之所以只是孩子心目上的“美妙的童话”,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问题,也没搞清楚谁能解决这个问题,更没有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后现代社会,人类发明和创造的日益发展的媒介技术不仅挤压了人类生存的空间,而且消解了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20多年前波兹曼出版的《娱乐至死》,到今天仍有深刻的警示意义。今天,娱乐化变本加厉,不仅仅是新闻媒介的异化,也是人类的异化。波兹曼在最终章《赫胥黎的警告》中无比忧虑:如果民族分心于琐碎杂事,文化生活被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那么文化灭亡的命运便在劫难逃。我们人类无法命令电子媒介时代倒退回印刷机时代,完全拒绝电子媒介是极端而愚蠢的。我们应该探索的是,怎样去利用这些媒介——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我们的生活,拯救我们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