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电视总是以一定文化为指导.内涵和传输一定文化的,又是有一定传播理念的。  相似文献   

2.
林煌 《新闻战线》2015,(3):94-95
作为一种现代化传播方式,互联网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带给我国传播领域,同时也将一种新传播方式提供给旅游文化。怎样让公众充分利用互联网认识与了解当今的旅游文化,并进一步提升旅游质量,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经济,是我国相关人士应该分析与探讨的重要课题。调查样本介绍本研究共选取200名海南省各个地区的社会公众,对其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250份调查问卷,200份有效回收问卷,问卷有效率为80.0%。  相似文献   

3.
张漫忆 《新闻世界》2014,(4):149-150
本文试从微博高科技、新鲜原创、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网络特性出发,简要分析了草根文化在微博中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现状、特点,及其对大众文化的正面、负面影响。草根文化在微博中的迅速传播既可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又能帮助大众解决诸多实际问题,但同时也需要监管,以防出现因不实或不雅消息的疯狂传播而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总之,微博是一个由广大受众组成的文化传播平台,信息的集散交流地。  相似文献   

4.
史科蕾 《出版广角》2016,(16):83-85
本文以文化微博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后者的梳理,提出了对文化微博的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文化微博的传播技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客家文化在新浪微博样本的基本信息、呈现方式、呈现内容、媒介互动等类目进行量化分析,探索客家文化元素如何被媒体筛选、描绘以及形塑,针对传播现状提出相应对策,让客家文化更好的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4,(20):42-46
本文从传播角度,深入分析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反馈等现状,研究发现存在如下问题:传播主体缺乏主动传播传统体育文化的意识;项目流失、信息资源的流失、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不断被消解;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单一,传播渠道不通畅;缺乏对受众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有效传播。据此,本文提出了改善我国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现状的几点建议: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传统体育文化体系;建立传统体育文化对外传播平台;建设专业传播队伍;细分受众,进行针对性传播;坚持走奥运之路。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档案文化精品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要求,具有多层面的功能和作用。高职院校务必要重构档案文化精品建设的价值取向和思路,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建设和精品意识,推动档案文化精品建设的各个环节走上精品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船政学堂,我算是有些研究的人。因为机缘巧合,20多年前的上世纪80年代起,我就开始收集有关船政学堂的史料。阅后常陷入沉思。感叹号、问号常挤满脑海。七年前出版了《船政学堂》一书,随后译成英文出版,去年又在台湾出版了繁体字版。近年来随着船政文化研究的深入,尘封的面纱慢慢揭开,更多人惊奇的发现,这里原来有个"含金量"很高的富矿。于是各种宣传推介的影视作品接踵而来。然而,让人回味的好作品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9.
10.
刘洋洋 《新闻世界》2012,(5):119-120
本文以”人人小站”为例,通过对轻博客定义与发展现状的分析,阐述轻博客在网络传播中的优势、特点,并对轻博客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陕西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近十年来所取得的显著成绩进行了概括总结,为西部其他省市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出借鉴。同时,科学分析陕西省共享工程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对其持续、健康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秦 《当代图书馆》2007,(1):19-20,18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必然要求。纵观陕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今后,陕西应将县级图书馆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龙头,将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作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纽带,将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作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满族民间非物质文化原生资源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文章分析了满族民间非物质文化原生资源的现状,找出保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存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中的对外文化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强对外文化传播,有利于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渗透力、吸引力、亲和力,从而使其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对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现状的反思,我们认为必须提升中国文化的创新能力。当前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对外文化传播应该注意内容的选择;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道路;在具体运作方式上应当充分运用市场手段、经济规律,企业为主、政府支持;在传播的技术手段上应当充分注意新兴传媒手段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云德 《现代传播》2005,3(5):1-9
云德先生的《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一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与方法,高屋建瓴地观察、描述、分析、概括了“文化传播”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境地、形势,尤其是“文化传播”现实与历史进展中诸多既矛盾又统一的复杂关系,揭示了“文化传播”若干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与规则。本刊将分两期予以连载。  相似文献   

16.
This summative/programmatic essay outlines how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oday is underpinned by a central concern with issues of “culture.” An epistemic model for how to understand this new use of culture is sketched, arguing that the term “culture” operationalizes issues of nationalism, modernism, capitalism, postmodernism and post colonialism. The relationship of this model for media forms such as television is then undertaken. Detailed End Notes engage with relevant literature from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17.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与文化传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与文化传播朱伟华ABSTRACTThefunctionsoflibrarychangewiththedevelopmentofsocialintelectualculture.Libraryintheinformationagesho...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cultural institution sector, shifts in audience participation call for new ways to share knowledge and view partnerships both online and onsite. Increasingly, this “transformation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uggests that a new type of mutually beneficial exchange is required between audiences and museums; and that those acting as agents of cultural change must be cognizant of how a participatory culture will drive our future institutional missions. This paper offers two examples of how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c social media programs can drive online cultural exchange and create new connections with diverse communities. It presents a convergence of initiatives undertaken within the sector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while offering a frame through which to view future innovations. Based on research undertaken with multiple organizations, it recognizes that the time is right to merge existing innovations with strategically developed communication programs to achieve a demonstrable, verifiable basis for the value of our museums.  相似文献   

19.
陈娟 《当代传播》2006,(3):14-16
影像是当代艺术表达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传播符号。它特殊的符号性和传达不同意义的无限可能性在大众传播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视觉神奇,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独立性。过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考察影像的传播学特征,因此从大众传播和文化学相结合的角度,能较好地把握住影像相对稳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本文认为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 :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 ,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当下 ,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 ,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 ,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 ,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 ,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 ,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 ,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 ,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 ,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 ,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 ,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 ,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 ,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 ,但未必在质量上 )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