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楷 《邯郸学院学报》2007,17(4):29-32,36
战国时代,贵族政治解体,从儒家的立场而言,面对诸子学说之话语竞争,特别是法家意识形态的强势话语,如何通过自身学说的调整与创造性发展做出理论回应,进而以儒家的道德秩序重建社会秩序与政治秩序也就成为了一个严峻的时代课题.大致而言,早期儒学的这一调整与发展是通过荀子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其“人性学说”在人类自我认识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上承三代人类认识自我的成果,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与现实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了一整套和谐人类自身的秩序学说。但处于变革时代的孔子,其学说的调和性不足,使其秩序学说存在一定的漏洞,这也正是后世儒家加强理论逻辑构建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3.
儒家和谐治理观制度化是以儒家学说为基准,建立起一套制度法律系统,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引导价值判断,通过实施深入人心,形成核心价值观。儒家和谐治理观制度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儒家和谐治理观制度化有效地说明和解释现有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并着力于维持和保障现有秩序和政权的持续发展。儒家和谐治理观制度化经验及发挥的功效为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本土资源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儒家思想是一个以全面安排人间政治秩序为目标的政治设计学说。在现实层面,儒家构想和设计的政治秩序模式是德治和礼治的政治秩序。为了保障它们的长久运行,儒家在建构均平、德治、礼治、三纲、仁政等基础矢量的同时,又设置了家长式权威、中庸和民本三个调控矢量。其中,家长式权威是控制器、中庸是平衡器、民本是稳定器,它们对政治秩序的运行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儒家资本主义学说是产生于80年代一种以儒家文化传统解释东亚经济增长的流行学说。它自称引申了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关系的命题,修正了韦伯关于儒家伦理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看法。本文通过对该学说一个分论点:“勤俭论”(主张传统儒家的“勤俭”伦理,促进了二战后东亚经济的发展)论证逻辑的剖析,指出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其实只是在比附韦伯理论,并没能提供东亚经济增长的有效解释。  相似文献   

6.
儒家创始人孔子服膺文、武、周公等前圣对礼乐社会的构建,以西周礼乐文明为基础创建了儒家学派。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又因为服膺孔子及其思想,于是进一步继承发展儒家学说。通过对法律和军事等刚性思想因素在先秦儒家学说中的变化可以看出,孔、孟、荀创立和发展儒家学说的过程就是一个彰显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重要性的过程。没有自信,就不可能继承;没有继承,就难以创新;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继承是一种思想学说存续的前提,结合时代需求进行的创新则为思想学说发展所必须。  相似文献   

7.
儒家从产生时起.所提倡之学说便将个人的社会定位放在第一位,人与社会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和谐建构是儒家学说讨论的中心问题。荀子宣扬的礼乐教化学说继承了传统儒家的这一特点,并且适应了新的时代形式的需要,将儒家的礼乐学说由以往单纯道德修养方法发展成为一种为政治服务的手段。对后来封建社会的巩固与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对儒家的不断追问实质是来自于深刻的人文关怀。儒家学说的实质是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但由于“设定”的迷悟,在人与现实的关系上,儒家迷失在道德情感的精神领域,迷恋于秩序与规范使其空泛化。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深刻反思,文中最后提出文化建构的重要性,并对其实施文化审美化转化。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开创的中国历史文化的主要学派之一。在新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学说的生命力如何,儒家还能不能适应新世纪的新变化,对和平与发展继续产生积极影响,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作者认为,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发挥的历史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儒学对于日本、韩国以及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腾飞产生了积极影响,发挥了促进作用,这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今后,她还是能够帮助一些国家克服金融危机,寻找到一种既区别于美英,又不同于前苏联、东欧的崭新的思想动力和资本组织模式,把市场自由贸易与国家科学调控结合在一起,重振雄风,迈向知识经济新时代。文章从“儒家学说与自然”“儒家学说与知识”“儒家学说与变革”等三个层面具体地阐述了儒学的自然观知识观及其变革思想的基本内容。作者着重针对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儒家思想比较保守”的看法,从正面进行剖析与评论,对儒家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庸”思想表示了不同的见解,进行了新的探索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儒家学说中关于天道、地道、人道和中庸之道的认识,体现着曾经对我们民族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原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方法,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儒家学说中的道统是由圣人构成的承载和传续道的系统,其中寄托着儒家学者的价值理想,其本义是将儒家学者追求的真理和正义作为最高的是非标准置于君权之上.关于儒家道统说的认识涉及到对于中华远古史及古代文化传统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道德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悖论现象,主要表现为:将学生对象化,将社会责任绝对化,将道德规范神圣化,将道德境界宗教化,将道德教育模式化,等等。这些都会对当今的学校德育理念、德育价值观、德育模式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要消除这些消极因素,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创新道德教育模式,改革德育考评体系,建立德育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12.
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经常以一种"受困"模式呈现,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地演绎了人的道德困境.其中"外来者"形象往往有着"上帝"般的能力,能突然改变人的命运,引起人们道德意识的转变.通过细读<绿衣骑士>这部小说来揭示"外来者"形象在默多克小说创作中的主题功能,为全面把握默多克的创作意图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从德育环境的角度,客观地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的负面影响.具体分析了家庭教育环境、校园周边环境、网络文化环境、影视书刊传播媒体等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和福泽谕吉都来自封建旧营垒,又都受现代西方文明的洗礼,他们极具启蒙主义特征的教育思想形成于中日两国近代化的转型时期。梁启超深受福泽谕吉的影响,把塑造体验人格、享有人权的"新民"作为教育救国的出发点;福泽谕吉视发展智慧为日本文明开化的当务之急,将实学作为振兴日本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三德”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农民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由农村向城市过渡的转型时期,其“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复杂性与不适应性,导致角色错位与冲突,造成诸多社会问题的频繁发生,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加强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三德”教育是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而艰巨的难题,更是公民道德建设所面临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16.
"道德滑坡"已经成为人们对当今中国国民道德素质的一种普遍认识,中国老百姓真的"道德滑坡"了吗?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道德的内涵以及什么是"道德滑坡".事实上,国民的道德素质并没"滑坡",而是道德失范.造成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而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是导致国民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独角兽》中主人公汉娜从一个普通人变成独角兽,再由独角兽变成一个普通的“真人”直至死亡的发展过程入手,来分析她究竟是一个“善”的使者,还是一个虚伪的假“上帝”,并借此来探讨默多克在其带有宗教色彩的伦理道德哲学及形而上学哲学的形成、发展、进化中,她的关于“上帝”与“善”的观点的排斥、相融与统一。  相似文献   

18.
学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不必然导致道德教育的高效。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仍然需要对一些问题作出回答:生活世界中的道德是应如何生活还是事实上如何生活;基本的道德认识是把道德看成是道德德性还是权利;“做人”的道德规范是否完善。在现代性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应当关切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关切道德规范背后的道德权利教育;关切“做人”的道德规范的教育。这些问题不解决,学校道德教育即便回归生活世界也无法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9.
教学智慧是真善美在教学实践中的集中体现,生成教学智慧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教学智慧可分为理性教学智慧、德行教学智慧、诗性教学智慧,具有情境性、缄默性、创新性与审美性等特征。教学智慧的培育应突出教学智慧本体的意义,重视教育智慧主体的体验,拓宽教学智慧生长的空间,强调教学智慧的人文精神,增设教学智慧养成的内容,达到"积识成智""化智为德""化德为行"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20.
"尚情"是儒家道德哲学的重要特色之一。儒家道德哲学把"情"放在与心、性、理(礼)同等的地位,这不仅丰富了这些形而上的道德哲学概念,而且也为儒家道德哲学功能的发挥提供了现实基础。而且,儒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待"情"的不同态度和对"情"的功能的不同发挥彰显了儒家道德哲学随时代脉搏而跳动的历史特色。从这一维度上看,从先秦到汉唐再到宋明理学,儒家道德哲学的发展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态势,随之,"尚情"思想也呈现出如此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