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纾与桐城派交往很多。民初特别是五四时期,桐城古文每遭异议,林纾极力为之辩护,但他并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桐城派主要是一个古文理论批评流派,林纾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与此有关。方苞的义法说及其批评实践最能代表桐城派的理论批评成就。林纾接受了桐城派的众多说法,特别是将其义法说贯彻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并有新的发展,甚至认为外国小说中也有义法。林纾的文学理论批评是对桐城派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林纾在晚清学界以“狂”名著称,与林述庵及另一林某并称福建“三狂生”。林纾性格狂荡不羁,表现出不与世俗合作的态度,因此屡遭世俗的诽谤。林纾对此虽有所觉察,但狂傲之气至老仍未收敛。林纾青年时期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科举之路,有着很强的功名观念。但由于性格的孤傲、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清朝官场的黑暗,林纾追求功名之心逐渐淡薄,最终从“仕进”走向“隐退”。  相似文献   

3.
林纾是我国晚清时期的翻译奇才,他的作品典雅流畅,风行一时。由于他的翻译小说中存在大量省略、增添、删节,常被翻译界指责为“不忠实”。本文从翻译学文化操控派代表人物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林纾所处的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分析了影响他翻译思想和策略的因素,探究了林纾在中国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等因素影响下对西方文学进行改写并取得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林纾和魏易翻译了兰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后来林纾、陈家麟主要从奎勒-库奇《莎士比亚历史故事集》翻译了4个莎士比亚历史剧,但是《亨利第六遗事》包含了不分行的、文言散文体的戏剧片段的翻译,有较多的汉化文言改写,而且林纾对莎士比亚的了解比现在人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相似文献   

5.
1899至1900年,在杭州谋生的林纾出版了首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与魏易合作完成了?黑奴吁天录?的翻译并为?译林?杂志作序。这对林纾的翻译和人生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受益于杭州地区的同乡社交网络,林纾依靠?茶花女?的出版摆脱了困扰其多年的“言说困境”并获得巨大的士林声望。与此同时,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及“助译”等现实条件的制约,为了更好地言说己见,林纾关注的翻译对象渐由西方政史著作转向小说。在杭时期是林纾翻译的重要转折,也为其后来的人生路径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6.
从林纾翻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纾翻译的目的与思想内涵、林纾文化互动的翻译观和林纾翻译捍卫了古文的地位等方面逐一介绍了林纾的翻译。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不论从其翻译的目的考究,还是立足林纾的翻译观探索,都不难寻找出林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译体现了其"救国保种"和"捍卫古文"的爱国思想,适应了清末民初社会背景和内在需要,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需求和期待,是该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7.
林纾研究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相关研究文献众多。收集、整理、分析这些文献,可以对林纾研究的整个历史进行描述。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方法,涉及林纾研究的态势、分期、层级、内容,发现林纾研究的成绩和缺憾,并对未来的林纾研究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探讨了林纾翻译的书名。文章论述了林纾翻译的目的论及其翻译的书名所具有的中国文化艺术特征,分析了林纾翻译的社会价值和现代意义,肯定了林纾另拟新名的翻译策略,认为林纾翻译的书名是满足目的论的国语化需求,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安东阳 《考试周刊》2012,(36):16-16
林纾虽然开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是其译作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钟书也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和客观的研究。本文分析了林纾现象存在的四方面表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的视角来探讨近代中国的翻译家林纾的翻译文本,力图在此框架内解读林纾翻译的文本模式,解析林纾翻译的文体特征和文本生成。  相似文献   

11.
在世纪之交,更多的学者开始肯定林纾的爱国精神和积极投身维新变法的政治热情,尤其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事业的贡献,对他近乎完美的人格也给予由衷的赞美。本文首先概括翻译家的生活背景和个人经历都会对小说的翻译产生重要的影响,然后对林纾的生平进行概述并提及讨论林纾的翻译常常涉及的问题,其次讨论林纾生活的背景和翻译的动力,最后阐述本文对林纾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林纾的爱国思想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而翻译爱国思想研究也较为丰富。学者们考察林纾译著的序跋,提炼出林纾的爱国思想,这方面工作做得较为充分。也有学者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林纾译著本身反映的翻译意识形态,包括爱国意识形态。但到目前为止,林纾翻译爱国思想研究基本以定性为主。  相似文献   

13.
综览2009年对林纾翻译和其他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到海内外学界对林纾研究的盛况和景气。为了今后林纾研究持续健康地发展,相关不足之处也亟待克服。  相似文献   

14.
归化和异化翻译现象在林纾译文中并置出现,归化现象更为凸显.作为翻译现象,归化以文字形式体现于译文.因此,从话语修辞的角度观林纾翻译的归化现象不仅能重新梳理林纾翻译,而且可以借此探寻林纾翻译现象的内在成因.  相似文献   

15.
去年的林纾研究,有旧的热点(翻译),有新的景观。令人欣喜的是,林纾研究的阵地得到了拓展,福建俨然成为林纾研究的"大本营"。解决研究比例上的失衡,林纾研究的未来将会更美好。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林纾的研究卷帙浩繁。从描写翻译学发展的趋势及语料库在翻译文体、译者风格研究中的运用,探讨林纾译文语料库的创建,并描述林纾译文语料库的创建与标注,指出创建林纾译文语料库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结合具体画作考察了林纾花鸟画创作3个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林纾的花鸟画兼收并蓄元明清画法,超越地域界限,冶京津海上诸派画法于一炉。而且,无论是早年习画期,抑或是风格形成期,还是成熟期的花鸟画作品,无不折射出特定历史时空的他的个人思想感受。  相似文献   

18.
沈丽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5):115-118
林纾与狄更斯之间存在着双向影响。狄更斯为社会为人生的文学观,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素材和高超的艺术手法都对林纾产生了影响。林纾对狄更斯小说也存在着反哺。  相似文献   

19.
林纾家书是林纾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林纾通过家书教导子辈为人之道、治学之道,发挥家书的家庭教育功能。林纾家书中倡导的立德修身、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勤以治学等思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林纾家书的家庭教育思想,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当代家庭道德教育建设,营造当代家庭和谐的教育环境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刊首语     
2011年是近代福州巨人林纾诞辰159周年,也是林纾与末代帝师陈宝琛等闽绅共创"苍霞精舍"(即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办学115周年。为缅怀时任"苍霞精舍"总教习的林纾创校之筚路蓝缕,继承发扬"真诚勤勇"之校训精神,在"福建工程学院首届林纾文化节"圆满成功之后,本刊"林纾研完专栏"精心策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