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更少的统治,更多的治理”(Less Government,More Governance)是当前一些国家行政改革的目标。非政府公共组织(Non—Governmental Public Organization,NGPO)作为国家之外公共管理的新的角色广泛参与人类社会各领域的活动,尤其在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非政府公共组织在治理中的作用表现在政治、社会、公共管理等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2.
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中国大学管理改革的新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外政府治理和大学治理改革出现了“分散化的公共治理”的浪潮,这对我国大学治理的改革具有启发意义。探讨我国大学实行分散化公共治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应遵循的原则,以及难点、责任和控制机制等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及时必要的,也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制约因素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公众参与公共决策要受到公共决策体制、政治化、参与成本、参与渠道以及决策信息等因素的制约。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制约因素,扩大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  相似文献   

4.
公益性的沦丧是当前公共意识异化的表现,是现代性危机在公共生活领域的表征,也体现在公共参与教育治理的过程当中。从利益的视角入手,可以构建一个公共参与教育治理的"参与主体——利益分配"分析框架,进而展现出"公共选择——公益"这一部分的缺失。在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型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公共参与过程中私益与公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演进可大致划分为萌芽、过渡、形成和延续四个时期,运用历史的分析方法,对不同时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供给模式、供给特点等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制度与农村基层政权治理模式具有直接相关性。同时,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是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度的延续,其缺陷表现在:制度内供给不足、制度外供给主体缺失、供给与需求脱节等矛盾。据此,提出了对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进行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公共危机治理要求广大公民具备关注公共福祉、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能力和习惯。针对此次公共危机暴露的部分公民忽视公共责任、缺少道德自律等问题,各级学校应依托思政课倡导和树立全面的公共责任观,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公共责任意识;建立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联系,综合运用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相结合的立体机制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珍惜公共危机治理实践经验,统筹开发精品公共责任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7.
学校公共生活并非先行于学生生活,而是在对学生学校生活的引导、发现和扩展中建构起来的.话语是学校公共生活扩展的基本形式.在话语中开启公共生活,启迪公民认同,乃是在想象中开启个人的公共价值视野,启迪公民德性.学校公共话语实践包括基于教材的植人性公共话语与学校本土生成的公共话语.以学生为中心的公共话语实践包括演讲、辩论、办报等形式.持续性的保持公共空间开启还需要公共事件的不断叙述.学校教育就是在不断地以开放、鲜活的话语实践中开启公共空间,明辨公共价值,启迪公共意识,历练学生的公民品格.  相似文献   

8.
公共价值教育何以必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生活实践具有公共生活的维度.公共生活是追求公共福祉、维护公共利益的实践.支撑公共生活的公共价值是由文明社会的公共福祉所定义,是公民个人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实践的普遍原则和标准.公共价值是公民在共同生活中共享的、在理性上共同认可的价值.公民的公共生活的实践必须选择和认同公共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公共价值的认同和实践是公民的道德实践的内容.公共价值是普遍的,对公共价值的认同是公民的价值承担的普遍义务.否认或拒绝公共价值,就会消解个人的价值承担的公共维度和道德维度.塑造公民的公共价值观是促进文明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公民生活的福祉的必需条件.没有对公共生活的价值承担的教育,公民的道德品格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只有通过公共价值观的教育,公民才能理性地形成公共价值认同,才能在公共生活中付出符合价值的行动.教育必须包含对于公共生活的实质性价值的学习,仅仅程序性的价值教育根本就不是价值教育,它放弃了对公民的价值引导的责任.公民的价值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护和促进人的基本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此基础上,培养实现公共生活道德实践的公民美德与"公民风范".  相似文献   

9.
公共治理:内涵 基础 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共治理,作为补充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不足应运而生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已逐渐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它既是各国政府改革的实践总结,又是影响各国政府再造的一种全新理念。公共治理是以政府为主体、多种公私机构并存的新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公共治理产生于公民社会,源自于个人领域的不断扩大;培育和建立公民社会是实现公共治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公共危机治理力是指在公共危机的生命周期里,应对公共危机的多种能力构成的合力,包括沟通力、整合力、预测力、回应力和恢复力。预测力、回应力和恢复力沿着公共危机生命周期发挥作用;沟通力和整合力是基础性的能力,为预测力、回应力和恢复力的发挥提供支撑。公共危机治理力的提升需要同时提高这五力。  相似文献   

11.
治理理论视野下的教育公共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理理论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新进展。治理理论批评了"新公共管理"效率至上的倾向,转向构建以合作和服务为核心的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新型关系。在治理理论的影响下,西方教育公共治理更为关注教育的公共性,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三部门蓬勃发展的态势。向"善治"迈进的西方教育公共治理正在不断强化公共事务的自主治理,打造教育公共行政与自主治理良性互动的机制,为达成公共教育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  相似文献   

12.
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急需进行环境公共治理,也理应走向善治。软法是硬法的补充,能与公共治理模式契合,应是其走向善治的合适路径。故环境公共治理既是硬法之治,也是软法之治。软法不但具体运用于国际环境公共治理,在我国国内环境公共治理也有具体实践,但须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治理模式意味着不仅是政府,而且是一系列公共行为主体以多元的方式共同承担起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其中,社会中介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股力量,在我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变和治理结构转型过程中扮演了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只有积极加快社会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发挥其在公共管理中独特的优势和特长,才能真正实现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双向互动,推动行政现代化的进程,构筑一个具有善治色彩的理性政府。  相似文献   

14.
针对后疫情时代教育考试舆情具有的内容敏感性、传播复杂性和事件爆发性3个传播特点,应坚持日常预警、及时回应、公开透明3个原则,具体的应对措施是:1)转变传统思维观念;2)建立舆情分析处置专家智库;3)提高应急处突能力;4)完善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系统;5)提升媒体与公众的传播素养;6)建立教育考试主管部门、各类媒体及社会公众三方协同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明与善治都是人类在探索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有着从政治文明到治理、到善治、再到政治文明转变的内在逻辑。在这一逻辑中治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治理理念对原有政治体系的冲击,它们之间就会产生一些矛盾,表现在参与主体、法治基础、公共服务、政府管理和信息公开五个方面。所以,要实现政治文明就应按照民主、法治的原则,建立一套部门运转协调、社会法治健全、服务公平全面、管理以人为本、信息公开透明的善治体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需要,研究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成为提高基层政府执政能力的要求,对促进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在基层的贯彻和落实有着积极的作用。本研究的目标是汇聚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关键概念和理论思想,构建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教育治理结构是公共教育治理中不同主体之间的权责配置及其相互关系,治理结构改革是治理体系改革的关键,也是实现善治的根本保障。当前县域内义务教育治理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治理结构复杂、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方式强调管控、治理手段与工具缺少弹性等四个方面。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县域义务教育治理陷入政府治理负担日益增加、治理的效率难以提高、治理成本和风险不断增加、回应性严重滞后、社会满意度低等困境。多元参与是解决这些矛盾的重要途径,它既是善治和义务教育公共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复杂情境下义务教育治理和培养公共善的需要。多元参与要求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扁平化、治理方式的合作协商和治理工具多样化。实现多元参与需要义务教育治理从单一主体到合作网络的结构转型,因此需要治理理念和目标的转向、重新认识治理权威、明确多元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和不断创新治理工具。  相似文献   

18.
合作伙伴:治理视野中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新愿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合作伙伴是治理理论的核心理念。传统政府与大学之间控制与被控制关系造成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受到削弱、大学竞争市场难以形成、厌恶和阻碍创新等诸多弊端,同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以及国外政府与大学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为我国政府与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了借鉴和示范。构建我国政府与大学合作伙伴关系的路径有:改革大学单位制、推行大学法人化、重构政府公共权力、采取多中心治理模式和建立参与协商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从"善治"到"善治生态"是一种学术努力,更是一种社会追求,是时代觉悟之生态觉悟之体现。"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生态"是社会管理过程中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各种文明因子互动形成的一种治理态势,是政府和社会不同主体的新颖关系,并由"政府-社会"生态、"伦理-法律"生态、"伦理-政治"生态三维生态互动形成的治理体系。通过深挖中西文明资源,建构起我国"善治生态",实现我国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