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发现力”就是经过深入研究与探索,看到或者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新鲜事物、揭示前人尚未揭示的内在规律的能力。发现力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新闻敏感,它比新闻敏感又更进一步、又更高了一个层次。新闻敏感只是记者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的认识程度。也就是说,面对眼前发生的事件,知道它是新闻并能采写出来,但是没有更深一步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找准结合点     
新闻报道的结合点,就是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扭结点”.它是大家普遍关注、带有倾向性的焦点、热点或难点问题。学会抓问题,善于找准报道的结合点,是当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记者写稿子,如果总是抓不住结合点,写不到火候上,那就是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记者。 善于“发现” “发现”的才能,就是新闻敏感。它是记者自身素质的综合体现。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能否不失时机地、迅速准确地“发现”结合点,首要的条件就在于记者是否具有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指记者发现和判断  相似文献   

3.
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新闻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从来没有发现不了的新闻,只是没掌握发现新闻的方法和思路。如果说发现是看到前人没有看到过的事物、找到前人没有找到过的事物,那么,新闻发现就是把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的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及时准确地传播出去。因此,我认为影响发现新闻有五大要素:●系统思考与细节观察。系统思考与细节观察,就是要求我们要做到又见树木又见森林。观察是记者发现新事物、探索新规律的最常用的武器。发现新闻能力减弱则是观察意识的淡漠,尤其是处理不好系统思考和细节观察的关系。在采访…  相似文献   

4.
衡量一个记好与差的一把重要标尺,就是记的“新闻发现力”。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发现’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新闻发现就是把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的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及时准确地传播出去。”可见,一个优秀的新闻记,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那么,新闻发现力培养的路径何在呢?  相似文献   

5.
谭炳燕 《新闻窗》2010,(2):54-54
新闻眼是新闻从业人员新闻敏感的一个形象比喻,记者要有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有独特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一件别人也许感觉司空见惯的事件.记者却要善于观察思考,从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写成稿子。  相似文献   

6.
新闻在于发现,只有发现新闻才能写作新闻。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说:“‘发现’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者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新闻发现就是把前人没有报道过的新的事物和新发现的规律及时准确  相似文献   

7.
黄本军 《新闻记者》2001,(12):61-61
日 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 :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新闻采访中 ,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作好准备想去采写的内容没写成或在完成的同时 ,意外发现并采写的另一新闻 ,竟比“计划内”的更鲜活、更生动。这种看似“东方不亮西方亮”、偶而得之的现象 ,实际上是作者用心观察事物、多个心眼抓新闻的结果。经济报道 ,特别是工业经济报道 ,最容易落入“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开发、提高质量或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或扭亏为盈、或效益大增、或超常发展”的俗套。枯燥的数字加一连串的专业术语 ,令人乏味。2000年1月 ,听…  相似文献   

8.
探析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现象 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写到:“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  相似文献   

9.
刘永浩 《新闻窗》2012,(5):46-46
“角度”既不属于主观能动方面,又不存在于客观事物当中。只有当人们进行思考时,才有了“角度”可言。因此,角度是指人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侧重点。那么,新闻角宦就是记者报道新闻事物的出发点,以及由此看到的新闻事物的侧重点。换言之,新闻角度是指新闻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在大千世界里,报道选择什么样的事实进行报道,从什么样的角度看待报道对象以及如何挖掘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进行新闻报道的基础性步骤,它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新闻发现。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它的本质特征是“见人所未见,识人所未识”;新闻发现则是指报道主体对进入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事物有无新闻价值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一名优秀的记者,一定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记者的眼睛不同于普通人的眼睛,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新闻,但是这种新闻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的。只有主动用新闻视角去观察、评判,才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可见人们所说的“新闻眼”是一双不同寻常的眼睛。而这双不同寻常的眼睛应具备两种功力,一种是透视力,一种是前瞻力。这就是前者用独特的眼光剥去事物的外表,发现真正的新闻内涵;后者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过程和结果有较为准确的预测和估计。  相似文献   

12.
大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新闻天地里,发现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从某种角度而言,记者的能力也是一种“发现”的能力。成功的新闻首先基于“发现”。 发现新闻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抓问题。有新闻学家说:写新闻就是写问题,或艺术地反映问题。既然新闻建立在问题之上,那么,只要细心观察问题,善于思考问题,有价值的新闻自然会被发现。而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焦点应当是现实社会中的热点。热点蕴藏着大量含金量高的新闻。前些年,国家调整产业政策,“三资”企业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圈中有两种记者,一种是富有的记者,一种是贫穷的记者.富有的记者每天都有写不完的新闻,贫穷的记者则每天为无新闻可写而发愁.这两种记者的差别在于,前者能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敏锐地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后者却面对新闻则熟视无睹.新闻发现能力的强弱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一名记者业务素质的高低.新闻发现由于自身的特点,其发现的内核是求新,其思维具有明显的创造特征.从表层看,新闻发现是由独具的慧眼、独特的感觉.独到的见解所构成,从深层次看,它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凝集.由此可见,新闻发现与创造性思维是一对孪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创造性思维就是对习惯思维的突破,以多向性思维来拓宽思维的空间,更好地激发人脑的生理机能,步出俗套,另辟蹊径,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形成新的看法,发现新的角度,道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作品中,常出现“记者看到”的字眼,笔者认为,“记者看到”四字应慎用。记者采访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既然是社会调查,就应该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记者亲自观察,这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采访方法。但是记者是否亲自看到就一定能了解到真正的新闻呢?也未必尽然,因为记者并非是参与此事内幕的人,记者即使看到,也难免主观主义,更难免浮面肤浅。有时亲自踏看的记者,为了某种原因,仍旧会出现不实的报道。记者下去采访,被采访对象有意安排场面让记者看,这时记者只凭看到的情况形成稿件,易失实。例如,企业主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工厂不景气的情况下,主动请记者采访,若见诸报端的“记者看到”,既欺骗了工厂的职工,也欺骗了受众。  相似文献   

15.
人们认识一件事物,常有深浅、高低之分。记者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因着眼点不同,选择的主题思想不同,也常侧重了一个方面的新闻价值,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的新闻价值,有时这被忽视的部分恰恰具有更为重要的新闻意义。“新闻之中另有新闻”,而且是更重要的新闻。这是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情况。 因此,编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善于发掘原稿中尚未被记者认识、发现,却是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并选择适当时机和适当方式介绍给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6,(3)
记者创造思维刍议文/张羽有一种误解,以为创造性思维只是艺术家的“专利”,而记者的职责是报道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他们恪守的原则是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无所谓进行与创造活动有密切联系的创造性思维。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是把记老看成“有闻必录”...  相似文献   

17.
翻开每日的报纸,我们很容易发现诸如“记者昨日获悉”、“记者昨日从某某处了解到”、“记者昨日看到”等等,看似时效性很强、实则并无新意的新闻.因为这些“昨日”大多都是记者硬贴上去的.新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新鲜,而写新闻要有新闻由头则是最起码的原则,因为没有新闻由头的“本报讯”与其说它是新闻,倒不如说它是理论文章或工作报告更确切一些.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记者常常会错过采访新闻的最佳时机,以就是发稿的新闻由头已成了明日黄花,而这些新闻现在看起来仍有一定的价值.怎么办?这就需要记者再回到事件中去,了解它的新变化、新发展、新动态,找到新的新闻由头.这时才能开始撰写“本报讯”.但有的记者却不愿意这样做.为了省事,也为了提高所谓的新闻时效性,他们往往把自己的采访时间(昨日),当作新闻发生的时间.殊不知新闻发生的时间与他们何时去采访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在记者的主观采访行为发生之前,新闻  相似文献   

18.
一名合格的科技记者,最基本的“功课”应该是把深奥难懂、题材重大的科技原理和科技事件,通俗地、浅显易懂地传达给读者,而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重大的科技新闻,则是其较强的新闻采写能力的体现。笔者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跑科技线,先后采写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科技新闻。其中,《红嘴鸥可能“断子绝孙”》获2000年度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受到省、市新闻界同行好评。我在科技新闻的采写实践中深切感受到,一条好新闻的发现,一篇好作品的产生,最需要的是记者的细致观察和创造性思维,在科技新闻采写中尤其如此。细心观察:从“正常”中发现疑问生活中处…  相似文献   

19.
雷明德 《新闻知识》2000,(12):24-25
新闻作品是记者思维的产物.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品的优劣。新闻记者水平的高低.与其新闻采写能力有关,更与思维能力和方法有关,懒于或不善于思维的“低能儿”写不出高水平的作品。我很羡慕会思维、点子多的记者.别人写出来平平淡淡的事物,在他们的笔下却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是记者思维的基本方法,它贯穿于新闻采写的全过程,使记者能迅速发现新闻和准确地判断新闻价值.写出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鲜活新闻来。对于新闻采写中的思维方法,这些年来我曾作过用心实践和研究.这里提出如下一些见解。一、追踪…  相似文献   

20.
内行的人们撰写文章,发表演说,创作散文诗词,乃至拍生活照片,无不精心讲究“角度”或日“视角”。记者或通讯员从事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拍摄新闻图片,当然应该更加重视精心讲究了解、观察、认识和表现客观事物的“角度”或日“视角”。在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新闻事实本质的基础上,记者力求采用新颖的角度、独特的视角,可以既有助于突出新闻价值,又有利于大大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亲和力,甚至可能推出“独家新闻”。 古典诗文中关干精心讲究认识、表现事物、景物、风光的“视角”的典范事例,无疑可以为记者或通讯员提供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