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这一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中国提出的每个理论几乎都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痕迹,包括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世界思想。它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的逻辑演绎。从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世界历史与和谐世界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探讨了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和谐世界思想的构建逻辑。  相似文献   

2.
李亿  钟虹 《天中学刊》2012,27(4):34-3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论述市民社会时采用的依然是启蒙思想家们所习惯运用的人本主义逻辑范式,即从"应该"和"是"的矛盾差距中引出批判张力。这种逻辑范式和黑格尔的思辨逻辑一样存在着价值悬设。尽管马克思早期的市民社会理论建构还是以人本主义的逻辑范式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但是马克思已经从社会现实出发分析问题了,这可以说是对黑格尔思辨逻辑的一个超越。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是现时代最重要的特征。马克思在其世界历史理论中已对全球化作出了科学的预见。今天研究当代全球化就必须关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挖掘其方法论意义,这对于我们考察当代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语言问题,但是他们在研究其它相关问题时曾经多次提及,尤其是关于语言的起源,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理论和观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们既注重历史和逻辑相结合,又注重研究对象与相关事物现象联系的研究范式,为后来的语言学研究,尤其是为偏重于考察语言现象的历时过程的语法化研究,在方法论上指明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周来祥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学家。他以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研究美学,提出了"美是和谐自由"的观点,建立了逻辑结构严密的"和谐美学"理论体系。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的提出有深厚的现实与理论依据,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本文也即就周来祥先生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一研究。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历史哲学有两条基本的原则,一是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合流的原则,二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狭义的历史哲学则贯穿着历史的经纬线交织和理性的狡计的原则,而这三条原则都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因此,加深对这三条原则的理解,有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7.
资本的逻辑既是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内在逻辑,又是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一个基点。传统认为,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是在马克思思想成熟后开始的,即主要体现在其"成熟"作品《资本论》中。与此不同,本文认为,在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通过对工资、货币及异化劳动等的阐释自觉到了资本逻辑的现实运转。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分析和预测始终贯彻着扬弃的观点,即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对于扬弃的含义应该从哲学意义而不应从普通意义上理解。用马克思的扬弃观透视当代资本主义,必然会发现当代资本主义自我扬弃是迫于外界压力的消极扬弃过程,其发展趋势是接近而不是远离社会主义。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论断并没有失效。  相似文献   

9.
社会分工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是马克思用以考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和重要方法论,同时也是科学把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思想的理论枢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探讨社会分工是马克思敲开人类社会"历史之谜"大门的最有力的叩击。首先,社会分工是马克思深入考察人类社会结构和系统描述社会历史进程的"切入点",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基础和新的出发点;其次,社会分工是马克思研究世界历史形成的特有"视角",并借此科学地预见了未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更高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最后,社会分工是马克思考察现实的人的发展历程的基本方法论"支点",并找到了一条消灭异化和私有制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消灭分工。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对“现代性”概念作具体论述,但其“现代性”思想内蕴于其整个社会发展理论中,具有历史性、总体性和全面性的特征。文章试图从马克思社会发展视域出发,用资本逻辑、历史和全球性的观点来透视“现代性”的逻辑及流变,在分析、借鉴和反省西方现代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马克思社会发展视域,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须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科学阐释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历史超越,阐明其建构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路径,从而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新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文宗"是一个尊称,也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文学史现象。它是作家批评用语,文学史叙述与评价的术语。"文宗"有当代评价和异代评价之别,其文学史意义为:当代评价受社会学因素影响,本身就是一个文学史景观;异代评价,是历史的评价,是文学史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历史观的杰出贡献在于摆脱历史观的二维空间结构,从而建构其思辨的三维空间,事物的发展不再是平面结构上概念、范畴的交叉、重叠,不再是任意的思想的随便排列,相反,概念、范畴是在三维空间结构中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立体序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方法论唯物主义地颠倒了黑格尔的思辨时空观,在历史发展的实证主义——实践的观点上,在三维时空观中加上一维——时间的速度,从而唯物地改造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的同一"为"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性并对历史偶然性做出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在阐发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基础上,普列汉诺夫制定了"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的中性概念,阐明了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和意识形态斗争的艺术。在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构成了由马克思通往列宁的逻辑中介。  相似文献   

14.
段方乐 《德州学院学报》2011,27(3):39-41,50
阿尔都塞解读马克思著作的方法——"症候阅读法",是通过文本的"症候"来挖掘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底层逻辑或"理论框架"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产生既有阿尔都塞个性品格的原因,也有结构主义和黑格尔哲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重大转变的历史境遇中,后现代主义颠覆了西方近代以来确立的历史进步观,并对历史客观性、历史总体性、历史决定论、历史目的论和历史意义的形而上建构进行了彻底的解构.马克思的历史进步理论,作为现代历史进步观念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后现代主义批评的对象.面对后现代主义历史观的挑战,我们应当从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通过与后现代主义历史观的对话来透视、分析当代西方社会的复杂社会状况,从而推进马克思历史进步思想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思维方式"。一种观点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在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后者认为本体论思维模式并不能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然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引发了许多问题的讨论,即: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哲学"?  相似文献   

17.
我国学术界有些人认为斯大林对生产关系内容的界定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观点不一致,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对生产关系的内容界定的历史考察,充分说明了斯大林观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观点是一致的。应该把斯大林对生产关系内容的“三分法”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环说”结合起来给生产关系下定义。斯大林对生产关系内容的界定存在一定缺欠,需要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18.
六个"为什么"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的六个重大问题,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议题,因此,六个"为什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联。挖掘六个"为什么"内在深层的理论依据,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六个"为什么"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具体内涵分析和阐释,对二者之间内在的深层关联予以揭示,在充分肯定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六个"为什么"理论指导地位基础上,指出六个"为什么"正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自觉运用和当代践行。  相似文献   

19.
何新的著作《我的哲学思考:方法与逻辑》集中反映了何新的哲学方法和观点。其主要方法和逻辑是以历史概念类集为主要内容的泛演化逻辑。这主要是一种涉及本体演化程序及规则的客观逻辑。导源于黑格尔、马克思、列宁,试图融贯西方学术、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学术,在何新整个学术中具有基础性、方法性地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统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用学术话语揭示和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逻辑,构建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实现学术理论和知识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我国设立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现实任务,也是凝聚民族共识、提振民族精神、繁荣民族文化的时代课题。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中国经验"、贯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模式"、反映当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道路",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实践基础和致思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