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相信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可能性,斯坦贝克从早年就开始探索一种环境伦理观, 一种合理共存的模式.在<美国与美国人>与<和查里一起旅行探索美国>中,他充分表达了"人和土地和谐共处"的观点.从他的早期作品以及"群体人"观点和"非目的论"思想中也都能看出这种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2.
一、可持续发展观和语文教学整体性的理论基础1987年第 4 2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的需求 ,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这种新的思想观念是一种新的发展观 ,新的伦理观和新的时空观 ,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 )它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 ,是保护自然的能力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的同步发展。1994年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中又指出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 ,人是发展的中心和动力 ,也是最终目标。发展取决于人的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目标…  相似文献   

3.
《拯救溺水鱼》是当代著名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描述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生存困境以及伦理选择,揭示了人与人、种族与种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对立关系,并尝试着建构一种人类生存的共同伦理观,即爱的生存伦理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拯救溺水鱼》是谭恩美关于爱的生存伦理观的一次探寻之旅。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为出发点 ,分析朱熹的“理”在伦理观上的重要地位 ,进而分析其在《朱子家训》中的人伦理思想。认为 ,在他的伦理观上 ,理是基础 ,是一切道德范畴的准则 ,而在治世态度上 ,则是以德为中心 ;他提倡道德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与美好的社会秩序。这种伦理观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但对我国现阶段维护社会稳定和提倡精神文明以及法治建设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己与利他关系,是自古以来伦理学家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就其观点而言,可以归结为四大流派。即以孔子、墨子、康德、路德和卡尔文以及现代基督教伦理学家弗雷彻等人为代表“利他主义”伦理观;以爱尔维修、霍尔巴赫、费尔巴哈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的“合理利己主义”伦理观;以尼采、海德格尔、萨特等为代表的“个人主义”伦理观;以达尔文、威尔逊、道金斯和弗洛伊德等为代表的“己他两利主义”伦理观。 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鼓吹和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借以提倡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而贩卖这些非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为了揭穿这些人的错误理论、澄清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模糊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伦理观,本刊从这期起开辟“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比较研究”专栏。 本专栏主要是介绍这四大流派的基本观点和分析它们用来论证各自观点的论据,指出其谬误所在;同时,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其去莠取良,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本专栏将按如下顺序分期刊出:个人主义辨析、合理利己主义探本,利他主义重估、己他两利主义初探、科学伦理观刍议。  相似文献   

6.
萨特在《存在主义哲学》一书中谈及的“自由”、“意志”、“人的本质”等伦理观点,具有一定的迷惑力。因此,对萨特的伦理观,认真地进行分析,揭示它的实质和社会背景,乃是十分必要的。一、关于道德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洁 《考试周刊》2012,(6):39-40
本文研究了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和谐观的相关观点。将现有的和谐观归纳为“人与自然和谐”、“人际关系和谐”、“自我身心和谐”与“和而不同”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罗列和陈述,并表明自己的观点,提出对待和谐伦理观应当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吸取对自身有用的部分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热爱大自然,这集中表现在他的荒野小说《去吧,摩西》中的三篇作品《古老的部落》、《熊》、《三角洲之秋》即所谓的“大森林三部曲”,《去吧,摩西》常常被看做是关于荒野和环境问题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小说之一。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解读这一文本,以期找出福克纳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以及找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正确方式。  相似文献   

9.
以西方异教文化为视角,通过对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的原型分析,揭示出作品中暗含的“伟大母亲”的原型意象。这一原型意象所体现的人与土地和谐共存的环境伦理观和母系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不但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意义,而且对当今社会的健康、持续地发展也具有十分重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阿尔多·李奥帕德是美国环保运动的先驱,也是最早系统深入地研究整体主义理论观的哲学家,他留给世人最重要的遗产是土地伦理观,而这一理念在他的遗著《沙郡年记》中得到了最佳的诠释。针对以往环境文学研究只聚焦于《沙郡年记》最后部分的哲理性散文,以整书内容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探析其土地伦理观:通过景物素描挖掘自然的神秘美与和谐美,阐述自然环境是土地伦理观的基础;围绕作者描述的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进一步说明土地伦理观;从整本书所谈论的生态良知、生态教育、生态保护寻找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的出路,说明提倡土地伦理观的必要性。基于此,得出结论:李奥帕德的土地伦理观是当之无愧的现代环保宣言。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社会,是道德高尚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人作为自由的主体,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自我,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德性”是人的品质与品性,其功能在于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在和谐社会中,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在“德性”规范与制约下,人的个人价值与个人德性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佛学环境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经中国僧人的改造,产生了“中国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不是环境哲学,但有丰富深刻的环境哲学思想。本文阐述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生命观;“依正不二”生命与环境统一的思想;“中道缘起”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众生平等”的环境伦理思想;追求“净佛国土”和谐社会的思想,对于环境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蕴涵着独特的生态哲学理念:它整合和创新人类中心论、生命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理论;它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有价值的,人类应当担负着维护自身利益和生态系统平衡的双重责任。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Given the fact that ecological issues are global and the fact that a large part of humanity is rooted i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it is pertinent to ask what lessons can be learnt from Confucianism, in terms of both ecological education and the current debate in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while Confucian ethics cannot, strictly speaking, be said to contain an environmental ethic, its main concepts and ideas do constitute a different level of thinking capable of being exploited as resources for ecological education, if not for solutions to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crisis. It also has the potential to resolve a dispute in the environmental debate in the West. In particular, I argue that Confucianism is committed to the idea that the environment has a value that, while in a sense connected with humans, is independent of humans. I show that Confucian virtues such as humanity, commitment to harmony, filial piety and so on have positive implications for ecologic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5.
现代西方哲学大师和文化巨匠罗素把伦理牢牢建立在现实人性的基础上,认为现实的人性只要引导得当,就可以把任何一种人性事实引向美好的人生。他要求人们对待现实人性的基本态度是尊重、满足和宽容。他倡导的基本伦理观是:人的一切伦理生活都应该有人性参数;应顺应自然人性,积极造就美好的人生;既要防止以往人们所认为的"好"的东西破坏人们的幸福,又要寻找以往人们认为"不好"的东西带给人们幸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在20世纪初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关注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的同时,以当今的"生态批评观"理论来分析透视作者在该小说中对人性本身、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做的哲学思考与探索,从中感受到他所提倡的重返自然的生活,恢复和重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融洽之关系的种种设想,仍能起到现实的有益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多种艺术手法构建自然、和谐的伦理道德体系,追求真善美一体的终极道德伦理鸟托邦。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进行解读,展现剧中人物制造的伦理道德的荒原,体验李尔的人性复归及其对亲情的守望.认为考狄利娅这一形象承载了莎士比亚道德伦理鸟托邦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个人理性极大的影响着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使环境公共物品的市场配置的失灵,表现为个人理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分析表明,这种个人理性可以通过全社会的伦理道德力量加以修正.因此,大力开展环境伦理教育,由学校和全社会共同促进环境伦理教育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氛围,构建和谐环境社会的新理念对环境保护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南通所从事的各项建设事业的本质特征是“和谐”。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地方社会,构成张謇经营南通的根本志向;而谋求均衡、和谐、持久的发展则是早期现代化“南通模式”的核心理念。张謇所持的和谐发展观可概括为:(1)民本观。这是其经营南通的出发点。(2)协调发展观。这是其经营南通的基本方略。(3)整体社会发展观。这体现了其经营南通的社会理想。作为近代儒商的代表人物,张謇的精神世界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有西方近代文明的因子,但其中包括和谐思想在内的儒家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却是第一位的。这是释读张謇的思想及其事业的关键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张謇建设地方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实践中汲取许多有用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