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有人问我:“如果你不当兵、没考上军校、又没当上记者,今天会干什么?”我回答:“种麦子种玉米,虽然不会写这么多报道,但种出来的粮食至少有几十吨。”我来自农村,有这个自信。种田很辛苦,采访也很辛苦,此辛苦与彼辛苦、此汗水与彼汗水,没有贵贱之分,都是必须付出的职业成本。当  相似文献   

2.
套用一下“口述历史”,亲历报道有点像“脚述历史”———记者用双脚“记录”新闻事件及所见所闻。当记者以来,我跑边海防比较多。从新疆边防,到西藏边防、东北边防、内蒙古边防、广西边防等,都去采访过。粗略算一下,至少到过150个边海防连队。我走过一块块界碑,也走过一块块墓碑。边海防线上,烈士陵园不少。每次路过,我都要给那些长眠边关的战友鞠个躬、点支烟。广西边防和西沙群岛的烈士陵园,西藏的山南、林芝、墨脱、狮泉河烈士陵园,喀喇昆仑山海拔4000多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园,我都拜谒过。在新疆塔城的烈士陵园,我还发现有新闻记者的墓碑…  相似文献   

3.
微服采访法,简言之,就是不暴露记者身份的采访。这种采访方法,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它采访方法不能比拟的,其主要好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微服采访法可以达到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取得批评报道材料的真实可靠,有时微服采访法可收奇效。被评为1983年度全国好新闻《抢菜记》就是一个典范。丹东日报社记者王赤兵去商场,见到农民送来的一车菜被营业员们纷纷地  相似文献   

4.
做记者十几年来,我已经去过近30个国家,收集到五花八门的记者证已经有200多张,但是我在阿富汗采访了一个多月,却没有收集到一张记者证。然而,这次采访却最令我难忘。我得到了独家新闻我曾在瑞士和美国任新华社常驻记者,出差去过的国家也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到阿富汗这么艰苦的地方还是第一次。这里不仅仅生活条件非常差,工作环境也一塌糊涂。这里的绝大部分记者都是轮换制,长的呆到2个月,短的住一个星期就溜了。喀布尔只  相似文献   

5.
6.
刚到阿富汗就遇上监狱暴动12月17日是我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任常驻摄影记者的第7天。上午,我去机场采访14日在阿富汗遭绑架遇害的土耳其工程师阿尤布的遗体启程回国。中午回到分社,稿子还没来得及发,分社雇员扎比就急三火四地跑上楼说:“侯,赶紧走,发生监狱暴动了!”在向分社首席记者王军汇报后,我和扎比乘越野车一路狂奔,于半个小时后赶到了发生暴动的监狱。这所名叫普勒恰尔希的监狱位于喀布尔以东12公里的郊区,是阿富汗境内最大的监狱,这里关押着约1400名犯人,其中还包括约50名“基地”组织成员和塔利班战俘,2004年10月在巴基斯坦绑架两名…  相似文献   

7.
5月25日,备受关注的北川中学终于在安置点放出了一块告示牌,这块告示牌是专门为记者设立的.告示牌上称,从即日起,不再接受记者的采访,并且希望记者不要再打搅高三复习的学生,包括在草坪上的学生.  相似文献   

8.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规律对媒体的客观要求,是党报改革的突破点之一.也是新闻报道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从而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并牢固占领舆论阵地的法宝。作为党报记者,如果不能做到“三贴近”.写出的文章就不会有亲和力,不会有说服力,不会有吸引力,就很难发挥党报的喉舌和耳目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对点面结合的两种理解 从广义上讲,人们认识一个事物,总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这样两个过程。这种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就是特殊和普遍的关系,反映在采访上就是点和面的关系。这个点和面,就采访地区来说,是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就采访单位来说,是重点单位和一般单位;就采访对象来说,是重点对象和一般对象;就了解情况来说,是重点情况和一般情况;就搜集材料来说,是重点材料和一般材料,如此等等。试想我们哪一次采访能离得开上面说的这一点或那一点呢?因此,可以说每一次采访都有一个点面结合的问题。 从狭义上讲…  相似文献   

10.
11.
(一) 科技人物报道,从形式上讲大体有三种。—是结合某项科技成果写人。体裁以简短的人物消息,人物通讯居多。它的特点是简明、突出,由于依托最新的科技成就进行报道,所以新闻性强。虽然它不是全面地介绍人物,但若适当地穿插一些背景材料,亦可通过一斑而略窥全豹。它尤其有利于突破人物报道上的求大求全、论资排辈的束缚,在报纸有限的篇幅内。及时地表彰众多的先进工作者。这应着重提倡。二是对一些长期在科技领域里辛勤耕耘,并做出显著贡献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作重点报道,突出宣传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这以中等或较长篇幅的通讯、特写、报告文学居多。它是科技人物报道的重点“产  相似文献   

12.
新闻记者、通讯员能完成编辑部交办的采访任务,那当然好。但仅能“交差”,还不一定完全“胜任”。记者、通讯员应是时刻准备投入、时刻能投入采访的人。如果只是8小时工作,8小时外就“消停”去了,那很难做好新闻工作。有人说,要当24小时的记者。这种用语不确切,不管什么人,总要睡觉,但用意是明白的。因为新闻姓“新”,随时都有产生新闻和需要传播新闻的可能,所以新闻工作不能按部就班,这是它的客观规律之一。采  相似文献   

13.
本刊1994年第12期曾刊登经济日报王晓雄的文章《走,贩菜去》,这里,《不可浅尝辄止》一文谈了一些,与王晓雄文章不尽相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军内外报纸纷纷推出一此亲历式报道,此类报道之所以备受欢迎,是因为它是记亲历的,它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使人有一种“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的感觉。  相似文献   

15.
唐磊 《新闻世界》2008,(8):16-17
从1984年第一次参加奥运报道,到今年在家门口担纲东道主媒体的重任,中国媒体在短短20多年间,已经从“菜鸟”迅速蜕变成了一个具备国际化水准的团队。  相似文献   

16.
张文文 《新闻世界》2009,(11):169-170
泛舟艺海,很多美丽的贝壳往往藏身于岩缝中,或为泥沙所覆盖。正如民间艺术,虽罕登大雅,却代代传承,经久不息,凝聚着汗水与智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皮影就是其中之一。 相传两干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7.
刘元 《青年记者》2002,(6):9-10
我从当记者那天起,就认为新闻应该是记者亲历的,如果想写出一篇有深度的,既生动活泼又有血有肉的报道,就必须要亲临现场,要深入到事件中去,深入到采访细节中去。我在一些重大报道中,一直选择用这种“笨”方法采访。  相似文献   

18.
19.
激动人心的奥运会结束了。从8月4日来到北京,到8月24日闭幕式结束一共整整20天。虽然在北京的日子里辛苦总是与我们相伴,但在即将离开北京的那一刻,我们回想着过去经历的一切,幸福的感觉冲淡了所有的滋味。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写作中,我喜欢写采访札记,每年都要写一些。从我的经验看,采访札记的特点是:所用的材料是真实的,但不一定新闻五要素俱全,它不同于消息:有时有人物,有情节,但一般不全面铺开,它不同于通讯;有分析,有议论,但不长篇大沦,它不同于评论。它足以事实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