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春晚,用新媒体成就新创意,用创新策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以“叙事学”为理论依据,分析近两年来央视网络春晚在创意传播中借新网感思维提高对用户的辐射能力,通过新叙事框架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以及借助新品牌管理修缮品牌认知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与有益探索,进而为网络时代打造智慧型、品牌型的综艺晚会提供叙事构想。  相似文献   

2.
2011年,“网络春晚”喷涌式地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青海电视台集体亮相.这一方面是电视传媒在观众对传统“春晚”出现审美疲劳之后为了争夺收视率和影响力而采取的一种应对举措,另一方面也是在网络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电视文化与网络文化互通、共融的结果.本文从“网络春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网络文化与电视文化...  相似文献   

3.
《视听界》2011,(2):16-17
事由:电视与网络视频竞相参与的年度“春晚大战”,成为兔年春节的一道景观。湖南、北京、山东、海南、深圳等卫视网站以及第一视频、新浪网,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网络春晚,甚至央视也首次“杀”进网络春晚。  相似文献   

4.
网络春晚作为春节期间的新节目样式,受到许多受众的喜爱和好评。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春晚的节目定位,对比网络春晚与传统春晚的区别,分析网络春晚的成功案例,探讨网络春晚未来的趋势和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5.
央视“春晚”作为中国春节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除夕之夜看春晚”曾是一道全民狂欢的视觉盛宴.然而,网络时代的春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主要表现有观众审美心态的变化、网络时代的冲击、其他各种形式的春晚层出不穷等.把脉当下“春晚”困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一、取材要广泛,内容要贴近生活;二、提升艺术品味,多从正面去弘扬主流价值观;三、多一些原创的语言与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从亚文化视角看“网络春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琚园园 《新闻世界》2010,(7):156-157
本文通过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的视角,从其反叛性、呈现的形式以及其逐渐出现被收编的走向三个方面对"网络春晚"进行简单分析。从表演水平和艺术价值上来说网络春晚确实略显粗糙,但"网络春晚"的创新和草根化、平民化的气息是其值得称赞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刘欣雅 《新闻世界》2012,(5):99-100
网络春晚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广大网友的追捧、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央视网络春晚中体现出来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也值得人们关注。央视网络春晚强化了“草根”话语权表达的实践,尝试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抵抗加以融合,体现了青年的身份认同和多元表达。同时,央视网络春晚本身也成为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并将青年亚文化从幕后推向台前。  相似文献   

8.
张雪姣 《传媒》2023,(13):38-40
为拉近主流媒体与青年人之间的距离,中央电视台于2011兔年春节期间首次推出网络春晚。十二年过去,总台在2023兔年春节期间再次发力,以“一起开新,共造未来”为主题打造了一档高质量的小年晚会。从2011年到2023年,网络春晚充分展现了主流媒体想要拉近观众距离的诚意,以及通过“思想+艺术+技术”进行创新融合的决心。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总台网络春晚的具体节目及相关技术应用,探析总台2023网络春晚如何将思想、艺术和技术进行完美的创新融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真人秀节目在国内电视荧屏上不断涌现,“真人秀”已成为推动国内电视节目形态乃至制作理念转变的又一个转折点。中央电视台于2010年推出的《我要上春晚》便是将“真人秀”元素与传统综艺娱乐节目相结合的一次尝试。2012年中央电视台在《我要上春晚》基础上推出特别节目《直通春晚》,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本文以《直通春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节目特点,探讨“真人秀”元素运用到综艺节目中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0.
左琳 《新闻世界》2011,(4):73-74
本文从央视网络春晚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的案例,总结大众传播中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特性,并提出新媒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在三网融合中传统媒体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闫英明 《新闻世界》2013,(5):153-154
由央视网举办的第三届CCTV网络春晚以"中国梦:我爱中国的N个理由"为主题,在中央电视台、CN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公交电视等终端播出,依靠新媒体技术创造了广泛的影响力。媒介事件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事件的重要性和媒体对事件的持续报道,网络春晚作为一次议题式的媒介事件,它的有效传播与新媒体环境赋予其的传播特点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视听界》2011,(5):17-17
事由:央视网络春晚的筹备工作已于8月份启动,这比首届央视春晚的筹备时间提早了3个月。节目组强调,2012年央视网络春晚将彰显“网络精神,电视品质”。  相似文献   

13.
高皓亮  靳赫 《新闻世界》2010,(7):183-184
一个是作为一个国家仪式、一个春节民俗、一种主流文化的央视春晚,一个是从主持人、演员到节目创意均出自网民推选的北京电视台网络互动春晚,2010央视春晚与首届网络春晚播出之后,反响不一。本文从传播者、晚会内容、关注受众、传播渠道、受众互动参与等角度对两台春晚作一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10,(5):24-26
2月优异策划 ☆2010年北京电视台·新浪网网络春晚,2010年2月14日~2月20日 简介:北京电视台和新浪网合办的网络春晚,从初一到初七连播7天,形成了春晚播出带,并实现了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三屏合一同步播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春晚已从央视的"一枝独秀"演变为省级卫视和央视争夺除夕夜收视率的"大战"。多年来,地方台面对投资动辄千万的春晚望而却步,眼睁睁地看着除夕夜甚至春节七天长假的收视率被央视春晚、卫视春晚吞食而无可奈何。那么,地方台能否办好春晚、怎样办好春晚?本文以泉州台《金玉满堂——2013两岸闽南人春晚》为例,论述地方台可以以小博大办好本土春晚。  相似文献   

16.
《青年记者》2016,(7):42-42
《春晚2016》,《新民周刊》,2016年第7期,2月22日 简介:《新民周刊》这一策划由《做一道取悦7亿人的“大菜”》《春晚上的海派味道》《春晚歌舞,难忘今宵》《春晚唱红的歌》《春晚难忘的人》《拿什么拯救你,小品相声?》《魔术,春晚最神秘的节目》《回看春晚,回看时代风向标》《春晚红包大战谁胜一筹》《六小龄童,永远的美猴王》等十篇文章组成,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第二届网络春晚以区域特色为媒,抓住冬奥与中国年的别样“邂逅”,多维度立体呈现“中国年”中的冬奥故事,通过使用穿越机技术、虚拟技术、云传播等新技术,突破传统舞台空间的呈现形态,打造出了如梦如幻的舞台,让百姓当主角、站“C位”,以百姓视角精心推出一场既有内容又有内涵、既有亮点又有笑点、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文化大餐”。  相似文献   

18.
李强 《视听界》2010,(2):119-119
我是“哈韩族”——哈的是韩寒。那么多人在评论春晚,他的这一段最得我心:“很多人要抵制春晚,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批评春晚并不被禁止,这年头要找一个全国性的项目可以随意批评既不屏蔽又不请喝咖啡真的很难。”(引自韩寒博客《春天的故事》)可是,再怎么批评赵本山堕落王菲老土宋祖英难听整台春晚成了商家广告的植入性节目,但至少有六个人当场发短信给我哭诉小虎队老则老矣但让他泪眼滂沱,就够了。  相似文献   

19.
从1983年到2012年,中央电视台的直播春节联欢晚会已经连续举办了30届.2012年的春晚以“致敬30年”的主题段落,以取消商业广告的方式,意在回归传统.但是,去商业的方式没有达到2012年春晚的预期效果.本文以解释性的方式重新审视春晚的历史,试图回答这30年来发生的根本变化.本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提出2012年春晚的回归话题;其次回顾30年春晚的重要节点;最后,分析春晚“失宠”的原因,探讨春晚可能的走向.本文的基本思考是:春晚从服务人民变为召唤大众的转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基本变迁.商业化并不是春晚衰落的主要症结,重新整合碎裂的社会才是关键问题.央视和春晚所代表的大众传媒的召唤作用今后仍然需要,但也可以改进.  相似文献   

20.
华施琪 《今传媒》2016,(5):102-103
春晚作为中国观众的一道除夕盛宴已经走过三十年有余,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交网络平台的建设,人们对于春晚的评论越来越可以即时的展现.而在近些年的春晚播出过程中,对于春晚中种种“槽点”的吐槽也已经成为了观众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这些吐槽或是理性或是感性,多多少少都表达了对于春晚节目的一些看法.受众的娱乐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愈加多样化,但是春晚的推陈出新显然并不能完全跟上当代受众的脚步.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分别是“春晚与明星效应”“春晚与服装舞台”“春晚与潮流引领”阐述了春晚以及其对当代受众的娱乐需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