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德吉  任建材  郭小芳 《西藏科技》2014,(5):68-71,66
统计比较了不同海拔梯度及不同地区西藏景天科植物属种数量。结果表明:海拔高度800~3600米,西藏景天科植物属种数量随海拔升高不断增加,3600米以上则不断减少;西藏七个地区中,景天科植物属种数量在林芝地区分布最多,其次是日喀则,分布最少的是阿里,景天科植物种的数量由多到少的地区依次是:林芝、日喀则、山南、拉萨、昌都、那曲、阿里。  相似文献   

2.
西藏哺乳动物属种数量随着海拔梯度的递增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海拔3800~4000米左右属的数量最多,在海拔3600~4000米之间的种的数量最多。西藏哺乳动物分布由多及少的地区分别为林芝、昌都、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和拉萨。  相似文献   

3.
统计比较了不同海拔梯度及不同地区西藏龙胆科植物属种数量。结果表明:海拔高度1500~4300米,西藏龙胆科植物属种数量随海拔升高不断增加,4300米以上则不断减少,4000米左右属种数量达到最多;西藏七个地区中,龙胆科植物属种数量在林芝地区分布最多,在阿里地区最少,龙胆科植物种的数量由多到少的地区依次为:林芝、日喀则、山南、昌都、拉萨、那曲、阿里。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武夷山的实地考察,分析了武夷山植被生态特点以及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从山脚到山顶,植被类型的变化是:农耕地与荒坡灌丛、照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亚热带苔藓矮林和亚热带山地草甸。最后对非地带性植被中山草甸、黄山松与马尾松和旗状树等特殊性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芳  杨乐  普布 《西藏科技》2023,(3):3-8+34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鸟类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和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鸟类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有多种分布类型,大致分为三种分布模式。人们基于环境气候、空间和生物作用及进化历史等角度提出了各种假说,用以解释鸟类物种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模式。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模式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区的物种或同一地区的不同类群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分布模式。研究不同地区的鸟类多样性垂直分布模式,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存在较多研究空白的地区能为海拔梯度模式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生态系统平衡提供理论和科学支撑。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与研究尺度有很大关联,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尺度下生物多样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可能成为今后生物多样性重要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对西藏中部遥感影像进行镶嵌拼接缝消除及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扎西顿珠 《西藏科技》2003,(7):50-56,60
对现有的西藏中部10景ETM^ 数据进行了假彩色合成,并对合成影像进行了镶嵌。为便于分类,对镶嵌影像进行了拼接缝消除的优化处理。对消除了拼接缝的镶嵌影像进行了行政界叠加,取行政界内影像进行分类,将分类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秦岭地区植被NDVI海拔梯度差异及其气温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晓临  白红英  王涛 《资源科学》2013,35(3):618-626
秦岭山系是我国南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域,也是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区域.基于2000年-2009年时序重建MODIS NDVI及气温、DEM等数据,对气候变化下的秦岭地区NDVI变化趋势及区域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年-2009年,秦岭地区植被覆盖较好,且呈逐年增加态势;②秦岭10a平均NDVI值总体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降低,最大值在海拔1500~2000m范围内,最小值在海拔<500m范围内,反映了秦岭地区海拔<500m区域内人类活动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强烈影响;③秦岭地区植被覆盖除在海拔1500~2000m和>2700m范围内增加趋势不显著外,在其他海拔范围内均呈显著增加态势,且增加速率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④近30a来秦岭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高于我国近30a来的平均增温速率.秦岭地区高海拔区域(>2700m)NDVI与气温相关性最高(0.43),表明高海拔区域陆地植被生态系统更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拉萨市东部三县及夺底沟海拔3700~4100米区域进行补充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域半湿润气候下限的植被指示特征,并对拉萨地区的高原地带性植被问题形成了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9.
为预测气候变化下的森林植被生长季特征变化,本文基于华北晋冀山地区和黄土高原区两个区域44个气象站1961-2013年日气温数据,分析了华北湿润半湿润地区两个区域树木生长季特征的变化趋势。定义生长季开始时间为当连续5天日平均温度≥5℃,选第5天作为生长季开始时间;生长季结束时间为当秋季连续5天日平均温度<5℃,选第5天作为生长季结束时间。结果表明:①1961-2013年晋冀山地区和黄土高原区以及两个区域整体树木生长季开始时间呈现显著提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1.7d/10a、-2.1d/10a和-1.9d/10a;树木生长季结束时间均呈现显著延后趋势(p<0.05),变化速率分别为0.9d/10a、1.1d/10a和1.0d/10a;研究区树木生长季长度表现出明显的延长趋势,晋冀山地区和黄土高原区以及两个区域整体的树木生长季长度时间变化速率分别为2.6d/10a、3.2d/10a和2.9d/10a,树木生长季长度分别延长13.3d、16.4d和14.8d;②1961-2013年,海拔对树木生长季指标的影响,除了对晋冀山地区的树木生长季开始影响不大以外,对于两个研究区的其他树木生长季指标均有显著影响;研究区树木生长季指标(生长季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生长季长度)与春季和秋季气温都显著相关;③1961-2013年,树木生长季开始时间变化趋势在整个研究区空间上大部分呈提前趋势,树木生长季结束时间大部分呈延后趋势和树木生长季长度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则大部分呈延长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叶面积和叶片含水率作为衡量植物适应策略的关键生理指标,能够揭示植物对海拔变化和放牧压力的响应机制。该研究以拉萨亏组山四种常见植物—钉柱委陵菜(Potentilla saundersiana)、弱小火绒草(Leontopodium pusillum)、圆穗蓼(Bistorta macrophylla)和缘毛紫菀(Aster souliei)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植物的比叶面积和叶片含水率,旨在探究四种植物在不同海拔和围封生境下的生理生态适应策略。方法 在不同海拔梯度、草地类型(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和放牧模式(围封与自然放牧)下对四种植物比叶面积和叶片含水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围封样地中,钉柱委陵菜和圆穗蓼的比叶面积随海拔升高无显著变化;自由放牧样地中,钉柱委陵菜和弱小火绒草比叶面积与海拔呈相反趋势。围封样地中,弱小火绒草和圆穗蓼叶片含水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自由放牧样地中,钉柱委陵菜、弱小火绒草和圆穗蓼叶片含水率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缘毛紫菀叶片含水率在两种放牧样地中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不同海拔下,四种植物比叶面积和叶片含水率存在显著差异。自由放牧和围封处理对两种性状有...  相似文献   

11.
李静  陈芝兰  李小卫 《西藏科技》2015,(4):70-72,78
应用稀释倾注平板法和MPN法对西藏15个湿地土壤中N转化功能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地间氮循环微生物数量差异性显著,其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固氮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较高,并且固氮菌对环境变化均比较敏感;土壤理化性质表明,西藏湿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总数与pH、土壤含水量等因子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硝化细菌与全量P呈显著负相关(p0.05),硝化细菌与全量K、C/N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2.
根据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馆藏标本,发现有西藏新分布属2个,即马甲子属(Paliurus)和菠萝蜜属(Arctocarpus);西藏新分布种23个,即马甲子(Paliurus ramossissimus)、扁担杆(Grewia biloba)、儿茶(Acacia catechu)、华南皂角(Gleditsia fera)、白背桤叶树(Clethra petelotii)、思茅铁线莲(Clematis ranunculoides var.pterantha)、疏果山蚂蝗(Desmodium griffithianum)、滇南山蚂蝗(Desmodium megaphyllum var.megaphyllum)、芹叶铁线莲(Clematis aethusifolia)、棱喙毛茛(Ranunculus trigonus)、中华水龙骨(Polypodiodes chinensis)、贡山猕猴桃(Actinidia pilosula)、长齿木蓝(Indigofera dolichochaeta)、线叶柳(Salix wihelmsiana var.wihelmsiana)、透茎冷水花(Pilea pumila var.pumila)等.发现栽培种及逸生种3个,即棒叶槭Acer negundo)、木槿(Hibiscus syriacus)和欧洲千里光(Senecio vulgaris).  相似文献   

13.
张昌顺  谢高地  陈龙  裴厦  范娜 《资源科学》2012,34(7):1232-1239
地处澜沧江下游热带北缘与南亚热带过渡带的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本文以糯扎渡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地形和乔木结构对该区域林下不同生长型地表植物生长与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和乔木结构对热带北缘与南亚热带过渡区林下3种生长型地表植物(灌木、层间植物和草本)的生长和分布格局的影响显著,其中地形和乔木结构对灌木生长的作用大于草本,除坡度和乔木密度外,其余指标对灌木盖度或灌木高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地形和乔木结构对林下不同生长型植被种类组成和结构的影响是不同的,按影响程度大小,影响灌木层种类组成和结构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胸高断面积、树高、乔木种数和香浓维纳指数,对于层间植物,则依次为胸高断面积、树高、海拔、乔木种数和乔木盖度,对于草本层,则依次为胸高断面积、乔木种数、坡向和树高。就整体而言,乔木结构对林下植被结构和种类的影响大于与地形因子,地形因子中,仅海拔和坡向分别对林下层间植物和草本分布的影响显著,说明乔木结构是小尺度研究中影响林下水热条件的主要因子,但海拔和坡向对它们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多源遥感数据在植被识别和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晓岚  汪小钦 《资源科学》2008,30(1):153-158
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如果综合应用,可以实现信息的互补,提高地物的识别精度。本文以福建省漳浦县为研究区域,利用SPOT5、ASTER和CBERS等多源遥感数据对植被的识别和提取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专题信息提取流程。首先设计了基于不同植被专题信息自动提取的专家库,对单一遥感数据进行专题提取,然后基于专家知识进行决策级植被信息融合。多源遥感数据所提供的信息的优越性在于可以将不同传感器的光谱信息和时相特征进行互补,利用不同植被在不同遥感数据上的特征和专家知识,建立隶属度函数,判剐每个像元的归属,完成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专题提取。结果表明,与单一传感器数据的结果相比,综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能较大程度地提高植被的提取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