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生产发展与生产力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多种情况的不一致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生产的根本目的不是发展生产力,而是为了获得一定的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产品;第二,生产效率不变的生产、不注意协作分工的生产、不注意机器和科学应用的生产、不注意范围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同劳动相分离的生产、建立在损害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只注意现实生产力而忽视潜在生产力的生产,是不会提高生产力的;第三,社会属性不适合自然属性的生产,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分工与合作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一条主线;我国农村改革和建设曾先后经历了自发分工与合作模式、合作为主分工为辅模式、分工为主合作为辅模式三个阶段;构建科学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模式必须要结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具体实际,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走社会主义市场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把作为提高效率、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现代化管理放在突出的地位。 所谓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与任务,依照某些原则、程序和方法,针对管理对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工作或职能。马克思说过:“管理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凡有共同劳动的地方,就会有管理。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分工与协作越细。管理就越缜密和复杂。可以想象,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万里长城等巨大工程的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广大农村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专业户、重点户、新经济联合体(以下简称“两户一体”),适应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了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是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重大突破。本文拟就分工协作、“两户一体”与农村商品生产的关系作些初步探讨。发展社会分工、提高专业化协作程度是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迫切要求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直接相对立,是一种以商品交换为特征,以生产力和社会分工一定程度发展为基础的生产形式和交换形式。社会分工既是商品生产的前提,又是促进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5.
农村是一个随着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生成的生产空间、权力空间和文化空间。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和农村社会系统的历史发展规律,资产阶级对农村社会秩序的重构却始终无法消除以“小农”为表征的现代化阻力。在生产资料私有化的前提下,资本主义的农村生产空间,虽然实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化大生产,但是由农业无产者和小土地所有者构成的分散、孤立和依附性的农村生存境况却并未消失。为了真正和解农村与现代化之间的张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既是国家治理技艺本身的一次探索,也是农村历史发展的未来方向。通过公有制基础上的农业生产力的技术扶植和产业升级,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和基层民主对农村政治共同体的重构,农村的“小农症候”也许会在集中、联合与自觉的实践中得以自我扬弃。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实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度着眼,结合我国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安徽省和铜陵市农业发展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在铜陵地区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布局、从依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依靠有序加快特色农业发展、依靠品牌产业化经营方式转变等方面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指出了改遍传统农业观念、转变农业发展模式的基本思路,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信息化要坚持“互动,一体、协调”的基本发展思路,才能真正体现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的态度、科技的力量来加速推动,才能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经营方式、服务方式的转变,才能实现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目标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经济过热” 的重要原因是将生产力标准理解为生产标准,生产力标准不是生产标准,因为生产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完全的一致性:第一、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是为了获得产品;第二、靠延长劳动时间而生产率不变的生产不能提高生产力;第三、不注意协作分工的生产不能提高生产力;第四、建立在破坏自然条件、短期行为,脱离生产力状况等基础上的生产,只会破坏生产力;第五、人与物处于分离、半分离状态的生产不能提高生产力:第六、范围有限的知识和经验不同直接生产过程相分离的生产不能提高生产力;第七、不注意潜在生产力的发展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的生产不会提高生产力:第八、生产的社会属性不适合生产的自然属性的生产只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中可能存在上述情况,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生产的发展就一定能发展生产力.相反,生产本身必须以生产力为标准.  相似文献   

8.
文化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变革不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也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变革与文化发展方式转变,文化生产力构成中的生产工具科技改革与生产者素质能力水平提高,生产关系构成的扩展与结构优化及其平等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构建,通过制度创新、体制改革、机制转换推动生产力解放、生产关系调整及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调,构成精神生产、文化生产、艺术生产新型生产方式与文化发展方式,建构文化生产理论及其文化研究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追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生产力-生产关系"分析范式的准确表述应为"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本文认为,后者的逻辑更为严密,更能体现经济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从这一分析范式入手,本文分析了虚拟经济的泛化导致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方面的主要变化:生产对物质资本的依赖程度降低;劳动者摆脱生产资本的控制成为可能;劳动者的收入来源扩大;人们的消费内容改变;劳动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从而改变了劳动对资本的绝对依附关系.这些变化使得以资本对劳动和人的统治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转变.而虚拟经济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是认识社会经济结构,分析社会生产过程的重要理论工具。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备受中国学者的关注,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是由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只有整体上农业内部的协作顺畅、高效,整个现代农业才能顺利进行生产和再生产。  相似文献   

11.
刘璟在《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撰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生产社会化。马克思的分工与协作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可以解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生产社会化从工场内部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发展到集聚区域许多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  相似文献   

12.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劳动力所有权从国家所有转变为个人所有,劳动者社会财富的获取也由国家统一分配转变为主要依靠劳动力使用权的让渡从市场交易中获取。因此劳动力的所有权与社会财富分配权必须统一,二者的统一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社会公平性的具体体现,二者统一的关键是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以及对劳动力使用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流通组织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流通组织理论体系并不是单纯建立在对流通组织的分析上,而是把流通组织和生产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在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的动态结合中展开分析的;巴罗和斯威齐对流通组织理论表现了高度的关注,认为在一体化条件下,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相互融合;布雷弗曼认为流通组织的出现是分工的结果,而且随着分工的深化,流通组织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流通组织理论的研究是在与生产组织的联系和发展中展开的,流通组织在福特制生产方式向后福特制生产方式演进中的变迁,有力地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流通组织理论.  相似文献   

14.
(一)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农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向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从全国来看,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内地和沿海地带差别很大,不过大多数地区的农村经济当前处于三个转变之中:在生产方式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在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种转变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客观必然,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在新的形势下,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矛盾和问题。最重要的是,近几年工业高速增长,相对于  相似文献   

15.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劳动力所有权从国家所有转变为个人所有,劳动者社会财富的获取也由国家统一分配转变为主要依靠劳动力使用权的让渡从市场交易中获取.因此劳动力的所有权与社会财富分配权必须统一,二者的统一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社会公平性的具体体现,二者统一的关键是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以及对劳动力使用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应该从高等教育本身的内在矛盾中去寻找。由于时代的变迁,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已是生产知识和人才。这种独特的生产方式的内涵是:生产力包括教育生产资料、教育生产对象和教育工作者,教师所具有的科学知识和教育能力属于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包括教育生产资料的占有制关系、人们在教育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分配关系,其中教师对作为教育生产资料的科学知识和教育能力的占有制关系是第一生产关系,它决定了高等教育领域中人们的其他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遵循教育生产力决定教育生产关系、教育生产关系反作用于教育生产力的规律,其特征是:一、教育生产者与教育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二、办学主体多元化与办学形式多样化的结合;三、教师治教与学生治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发展,带动了劳动对象的多元化。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视角分析,职业教育将大大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自由,促进劳动力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带动农村生产工具的应用、发展和革新,带动农村生产方式的发展、转变和更新,增强传统劳动对象的产出值,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解读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四种理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助分工与协作、交易费用、组织生态以及学习型组织等理论来描述和解释跨学科组织。运用分工与协作理论主要是从知识生产效率的角度解释跨学科组织的产生;借鉴交易费用理论则从知识生产成本的因素论述跨学科组织存在的理由;从组织生态学的观点看,跨学科组织的出现是大学学科生态发展的自然选择;而学习型组织理论则给跨学科组织的未来描绘了蓝图。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首先来自我们党的"三个坚持"。作为"三个坚持"之一的"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针对的就是辩证唯物史观,而辩证唯物史观的核心元素应当是生产方式。辩证唯物史观包含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在这个基础上给出生产方式的四种假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也在孕育可生成新生产方式的必要因素。新生产方式一定是形成于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到"平衡充分的发展"这一变化过程中。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取得的生产力必然是新生产力,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而"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必然是新生产关系,由此构成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合作社事业是边区政府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从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出发,开创的适合发展经济、满足广大人民利益的一个伟大工程。在边区,合作社事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公营到民营、再到公助民办,从消费为主到生产为主的三次转变,并在体制模式、管理方式、依靠力量、服务对象等方面实现了自身的创新,适应并推动了边区生产力的发展,开创了战争年代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