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百姓思维偏向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传统民居选址、布局的风水模式,反映出百姓的一种类比外推式思维;传统民居的对称组群封闭式布局,反映出百姓的一种礼网平衡式思维;传统民居材质的"当下存在"和祠堂的"永存不灭",反映出百姓的一种生息循环式思维.  相似文献   

2.
荆门传统民居选址上讲究"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布局上多为合院式,由前厅、中厅、后堂、左右厢房合围成一个向外封闭、对内开敞的聚合空间,主体结构多为木构架,以柱梁承重为主,墙体承重为辅,雕饰有木雕、砖雕、石雕等,多采用雕饰和彩绘墨书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内容丰富,工艺精湛,生动形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剧,荆门传统民居面临着大规模的改建和拆迁,一些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已悄然消失,现存较完整的已经不多,保护工作刻不容缓。目前荆门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荆门传统民居保护应遵循文物工作方针,坚持"四个结合"原则,根据其现状特点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土特色的分类保护措施,并以创新的保护模式和灵活的开发理念,变被动保护为保护利用,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民居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心态文化四个层面分析湖南传统民居的"文化"取向研究现状,同时对民居"地理"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农村观赏景点和"农家乐",逐步使当地具有特色的传统民居文化走向国内外,吸引外地游客或商人来当地旅游和投资兴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是我国传统民居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豫北民居中的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民居的院门形式和装饰雕刻上,同时还有房屋的门窗、隔扇等雕刻艺术方面,其中主要是砖雕和木雕。在雕刻内容上,反映了传统文化和装饰艺术的结合及其寓意,体现了豫北地区的风俗人情和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6.
笔者对中国民居发展背景和对民居传承的紧迫性进行分析。同时,以"印象民居设计"为例,探讨了民居中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情况下,对如何保留传统文化要素的同时发展本土建筑的思考,最后对民居的现状进行分析,及民居传承性面临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是影响徽商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使徽商具有了"贾而好儒"的特色.以"贾而好儒"为特色的徽商将儒学思想纳入建筑,形成并建造了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重要符号的徽派建筑.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等观念,已成为徽商们生活和行为的准则,儒家思想反映徽派建筑的"天人合一",主要体现在徽州民居的选址对周围环境的尊重和融入,以及建筑充分遵从儒家的等级秩序上.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有关于侗族传统民居的研究缺乏整体提炼的缺憾,借鉴社会空间理论和实践理论等观点,从象征人类学的视角,系统阐释侗族传统民居的象征内涵。研究发现,侗族传统民居很好地吻合了列斐伏尔的空间演进脉络,是实践基础上的一个表征空间。在侗族传统民居空间意义的形成上,仪式实践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此外,亲属实践、符号实践和秩序实践也有着积极的贡献。综合而言,民居表征的意义最终指向侗族传统文化中自然观、空间观、时间观等多维观念意象,并藉由与民居建造和使用上的宗教—巫术仪式的结合,共同构成了侗族的整体幸福观念表达图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围绕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针对大学生传统文化认识上的缺失,提出打破专业门户观念,降低学科"门槛",开发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对中国民居艺术赏析课程的教学重新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界定,以培养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契机,扩展并深化艺术素质教育教学的内涵,提倡艺术素质教育必须重文化、重传统、重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10.
豫南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展现原汁原味的豫南地区民情风俗,是特定历史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它作为探讨豫南民间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窗口,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豫南民间舞蹈艺术不断受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面临生存的困境。因此,进行豫南民间传统舞蹈文化文本和口述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并进一步探讨豫南民间舞蹈的传承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宅第门饰艺术中的铺首装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居建筑大多具有"内敛"的特征."门"作为民居内部与外界的间隔,在其装饰艺术上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其中中国门饰艺术中的铺首形象特征,突出地显示了"真"、"神"、"美"的气势,是民间艺术的一大创作,也是民间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形象载体.这些门饰都隐含了某种古老而又深沉的观念,体现了民众朴素的思想情感,对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建筑艺术遗产.  相似文献   

12.
朱淑娥  薛灏 《文教资料》2008,(33):84-85
在陇上历史文化名城天水散布着许多古代民居建筑群,其中以"南宅子"著称的胡氏民居可谓当地古代民居的代表.其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曲回幽静、古朴素雅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充分展现了具有民居特色的聚落环境形态和高超的建筑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传统建筑承载了传统文化,反映着不同时代以及不同地域的文化思想。中国传统民居是产生时间最早且分布地域最广的传统建筑,种类繁多。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结构和装饰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传统自然观,较好地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中国传统民居的自然观依然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4.
羌族自古以来都以石砌技术精湛而闻名遐迩,其传统民居建筑主要为石砌碉房和碉楼。它不仅是羌族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因为它的实用性和抗震性能使它成为羌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人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羌人对宗教信仰的表述在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深入探析了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宗教文化内涵,解读了羌人浓郁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守护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文化。提出了把发展羌区旅游业和羌族传统民族文化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将既有利于提高羌族地区的经济收入,又能促进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从而让羌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民居作为人类居住、活动的场所,是人类创造的人文景观,蕴含着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其形成和发展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其分布、形式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密不可分。受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民居的分布与形式亦体现了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我国疆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形式的传统民居,各式的民居当然也映射出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6.
空间观念是文化的产物,特定范围内的细分空间体现着文化的规定性与特殊性。侗族传统民居的空间构成是侗族传统文化中空间观念的传递媒介,并在民居内的水平和垂直细分空间上都有体现。水平空间内,侗族传统民居传递的是神圣中心与四方尊卑的观念,占据着水平空间内最重要的位置,而围绕它的四个方位之中,左比右尊、北比南卑。垂直空间上,民居的上、中、下三层分别对应了神、人、鬼三界,而且在地位优势上也呈现对应的递减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中华文化中,"家"这一概念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文化艺术的发展、成型产生很大影响。由于中国各地区自然环境、审美观念、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不同,在传统民居的建筑布局、建筑选材、修建方式、外观造型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通过对比北京四合院和安徽黟县民居,探讨中国传统华北民居与徽州民居的在建筑形制、修建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最终得出两地民居在艺术风格上产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自西晋五胡乱华之后,来自中原地区的客家移民定居后在闽粤赣边区形成了民居聚落群。民居建筑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面貌,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为适应闽粤赣边区的特殊地域环境,客家民居在建筑材料、规模、形态上体现了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等特点。同时传统客家民居也体现出对中原汉文化的延续和继承,在住宅的基本结构、造型、空间布局、对外关系上承袭了中原民居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随着乡村建设的发展在逐渐破败、慢慢消失.通过对青海东部地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发现其优势特征与存在问题,针对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提出"新陈代谢式"更新保护策略和单体院落民居的改造技术措施,以此来保护传统村落,提高民居安全保障,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20.
随着乡村建设的发展在逐渐破败、慢慢消失.通过对青海东部地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发现其优势特征与存在问题,针对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提出"新陈代谢式"更新保护策略和单体院落民居的改造技术措施,以此来保护传统村落,提高民居安全保障,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