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作在借鉴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的基础上,对《庄子》本从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及语言与世界的逻辑构造等关系层面进行解析,得出《庄子》是表现主义的学经典的结论,并着重强调了语言自由同主体自由在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评<老子>"以冠百氏"、"五千精妙",堪称真知灼见;而对于<庄子>,<文心雕龙>却将之列入"踳驳之类",评之为"华实过乎淫侈",斯乃肤浅之谈.此外,<文心雕龙>多借用或化用<老><庄>之义理、术语、事典及语辞等以评述作家作品,阐述文章创作的原则和方法,<老><庄>对<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老子《道德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其哲学精义可用八大命题加以概括:一、设“大”“道”以论本体;二、标“道”“德”以阐规律;三、举阴阳函盖矛盾;四、以“反动”概括极则;五、称柔弱能胜刚强;六、辨功用兼顾有无;七、重玄览而轻感知;八、为无为而无不治。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老子思想即应用于治国理政、古代科技、医道养生、用兵之道诸方面,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无为是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老子》和《庄子》,通过政治理论和人生哲学两个层面对“无为”思想进行具体的阐述.对比性地分析《老子》与《庄子》的无为思想,能更清晰地展现出无为的治国理念与个人修养的作用,有利于探讨无为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王启巩 《文教资料》2009,(22):110-112
老子哲学一般被人们与庄子哲学并举,并被人贴上"无为"出世之学的标签.其实相对于庄学来说,老学更强调入世的一面,且其入世的动机和愿望是不亚于儒学的.本文主要以老子的传世作品<道德经>为依托,从目的和方法两个方面来考量老学的入世精神,从而达到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老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以老子《道德经》为出发点,从其核心概念"道"体现的模糊思维论述开去,集中说明老子哲学中的模糊思维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和对人内心永恒、美好、至善的作用,从而阐释中国哲学的深刻性和模糊性特点,以期能在《道德经》研究方法和角度上有所创新,丰富《道德经》和老子哲学的学术研究,体现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求真求善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章对吴礼权博士的《中国语言哲学史》进行了评析,认为该书立足传统,努力前瞻,是一部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全面地历史地审视中国语言科学的拓荒之作。  相似文献   

9.
《老子》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的"自然"哲学主要阐发民"自然"、君"无为"的政治理念,根本上是以政治自由为旨趣的自由哲学。《庄子》以"无待"的"逍遥游"为话语形式的哲学思想则大体上是探讨精神自由何以应当、何以可能的自由哲学。此一精神自由哲学无疑主要取资于《老子》,是在准确把握"自然"之自主、自由义前提下对"自然"哲学的继承与发展。从对外在的政治自由的追寻偏移至对内在精神自由的探求,《庄子》对《老子》哲学的这一转进,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在庄子语言思想中,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现代哲学解释学意义。以解释学的某些思想为参照系,分析庄子语言思想中的存在论意蕴,可以澄清由于某些历史原因造成的对庄子思想的一些偏见,最终在语言的存在论意义的基础上,对庄子提出的“是非两行”这一重要思想的合理性意义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1.
言与意的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化史上讨论颇多的基本化问题之一。矛盾论因割裂了二关系,于是提出言不尽意、辞不达意的矛盾论题。本拟在本体意义上揭示语言与意义的同一性,并在语言存在方式上指出语言走向意义不仅可能,而且必然。  相似文献   

12.
《吕氏春秋》言“辩”的语言哲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辩”(辩说)的多方面分析,《吕氏春秋》不仅初步论及了主体间交际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阐明了成功交际的若干规范性要求,而且对普通名言在表达普遍之道方面的限度也有所涉及。这些论述吸取了先秦诸子在语言之思方面的诸多积极成果。并有所创新,构成了中国古代语言哲学历史演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3.
郭店《老子乙》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老子乙》主张“清静为天下定”,今本《老子》主张“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太一生水》(含老子丙)与郭店《老子甲》有密切联系,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同中有异。郭店《老子甲》是“经”,《太一生水》(含老子丙)是“说”,今本《老子》是战国老子后学对春秋以降老子学说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政治辩证法思想,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某些在政治上的无为与有为相统一的思想,反对为了求同而去异的思想,对圣与盗、治与乱、与政治有关的利与害等对立现象的关联认识的思想,礼义法度、政治行为应该根据地点和时间的不同而变的思想(因素)等方面。这些思想与《庄子》的“道论”、同中有异、“无动而不变,无时不移”等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还与继承和发展《老子》的思想,批评儒家等学派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思想的哲学著作,在我们当今教育中,吸收老子思想之精华,把它溶化到我们教育思想中去,可以深化我们对教育精神之本原的认识,摆脱应试教育旧有模式中较为单一的教育评估方式,有效地实现既定教育目标,建立起素质教育多元化的多层次的教育评估体系.文章就教育精神之本原及实现有效的教育目标,分两个方面谈了下笔者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6.
当代哲学已经从以语言哲学为中心转到以心智哲学为中心。心智是涉身的,心智哲学也是涉身的和经验、体验相关的。心智哲学与关注主体的心智和认知能力及其相关联的语言能力,是一种体验型的哲学。语言不是认识论的工具,而是本体上的状态;言语就是身体,言语就是存在。认知语言学提倡人的主体性,研究心智活动及其外部表现,认为语言是人类相同的心智基础和涉身体验的外在表现,将对人类心智问题研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是以一串同心圆来组织和结构其编写体例的。这种编纂法也反映了许慎的哲学思想。许慎采用了以小篆为代表的古文字作为研究素材,但在思想方法上却与汉代流行的今文经学学派毫无二致。本文分析了许慎的语言哲学,为重新认识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价值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
文章以神话哲学的视角探讨《庄子》天人关系论与上古神话的渊源关系。认为《庄子》的“万物齐一”、“天人合一”思想承续了神话哲学的万物平等、天人和谐的观念。指出万物平等是《庄子》天人论的逻辑基础,天人和谐是其目的,而实现天人和谐的途径则是随顺自然、自然无为。文章的结论是:庄子的天人关系论在内在本质上与神话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0.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中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的句读有两种,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把逗号放在“欲”的后面;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把逗号放在“欲”的前面。这两种句读的分歧,由来已久。我以为应当把逗号放在“欲”的后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