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特征之一.它实行职业世袭制和内婚制度,它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是印度进步和强盛道路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3.
文章提出,由于婆罗门教僧侣的竭力维护,印度的种姓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对印度社会肌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代级种姓民众反种性制的斗争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而在众多的反种制思潮中,释迦牟尼和他的宗教组织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4.
朱亚梅 《海外英语》2013,(21):250-251
英国印度裔作家维·苏·奈保尔晚期的代表作《浮生》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以半自传性质的小说形式揭露了后殖民时代的印度依然存在着代表严格阶级体制的种姓制度如何在教育、婚姻和职业方面暴露它的迂腐,成为影响印度社会进步的桎酷。奈保尔透过威力父子的视角为读者再现了种姓制度的烙印。  相似文献   

5.
萨瓦卡尔是印度教民族主义领导人,其思想对印度影响至深,包括独特的种姓制度观。他号召改革种姓制度,谴责种姓通婚限制,要求根除不可接触制,同时却对种姓的团结和稳定念念不忘,充满矛盾。究其原因,是社会理想主义向政治现实主义的折服。  相似文献   

6.
在印度存在了几千年的种姓制度,其特点和作用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当今种姓制的政治作用不断加强,表现在:低种姓群体政治上进一步觉醒,他们形成自己的政党、协会等组织,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政党对种姓的利用增强,各种选举离不开种姓因素;种姓冲突频仍,导致政局动荡,其在政治生活中的分量加重。  相似文献   

7.
印度社会以复杂性和多样性著称。从社会分层角度探究印度社会是厘清印度社会的一个捷径。分析印度社会分层历来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一是从种姓制度的角度,一是从阶级阶层的角度。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反对上述截然两分的观点,并试图从种姓制度与阶级阶层之间交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印度社会。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印度社会,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低种姓集团的参政意识逐步提高,低种姓政党不断涌现,种姓协会日益活跃,使低种姓成为印度政坛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这种现象除了低种姓自身政治意识的觉醒外,与政党对种姓的利用以及政府的政策措施等密切相关。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影响呈现出双重性的特征。一方面把印度引向民主化、世俗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则把印度保留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和制度中,这将大大延缓印度社会在整体上突飞猛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种姓制是印度社会独特的一种等级制度。印度独立后,采取了种种措施以消除种姓问题,种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种姓制残余依然存在,“新佛教运动”的兴起表明了种姓问题依然严重。而种姓制度是与印度文明、印度人的思想观念紧密相连的,加上种姓政治的出现,使得这一制度有了得以延续的载体,所以根除它是很不容易的。但只有根除它才能使印度这个文明古国焕发青春,因为它仍是印度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0.
印度封建社会,经济生活与社会关系自成一体的农村公社继续广泛存在,种姓制度随着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的加深而不断繁衍。印度教既是这种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又使这种社会状况更加凝固。因而印度政治上的分裂局面愈演愈烈,易于被外来侵略者所征服  相似文献   

11.
锡克教教义以反对种姓制度而在印度的众多宗教流派中独树一帜,但基于种姓差别而存在的隔阂、歧视等现象在锡克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并没有消除,相反对锡克社会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关于人种分类、“种姓”历史的论述,章太炎表达出他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种姓”立国思想。其核心诉求是以主体民族掌握国家政权,族民对族国的情感构成其合理性基础。“种姓”立国思想之产生,乃基于章太炎对国家前途及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这一思路在近代史上的文化民族主义中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13.
14.
刘琪 《学周刊C版》2014,(8):232-233
印度教和种姓制度是古印度文明的两个典型特征.古印度体育的发展深受其影响.一方面它们派生和促进了印度民族特色体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们又限制和阻碍了体育的健康发展.使体育走向偏狭和畸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女性学与民族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学科交叉,这使我国少数民族女性研究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理论背景下,运用少数民族女性学的视角,探究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族际通婚的成因。在人神共居的贡山,居住着傈僳族、怒族、藏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族群通婚很普遍。族际通婚现象的女性学研究至今仍然鲜有涉足,作为一个多族群长期混居的边疆民族地区,贡山族际通婚圈的成因是值得长期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两类用于大时滞系统控制的方法,即包括PID控制、Smith预估控制和自适应控制方法在内的经典控制方法和包括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在内的智能控制方法,分析了各种控制方法的优点及存在的局限性,并探讨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