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立同学:你读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吗?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两段话:“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相似文献   

2.
陆机曾说“目无尝音之察,耳无照景之神”,那是从逻辑学角度说的。从逻辑学上讲,耳是不能见色,眼也不能闻声的。但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不但可以“耳中见色、眼里闻声”,而且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都可以互相沟通,不分彼此的。这叫做“感觉挪移”。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就是“眼里闻声”。“微风过处,送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文章古国,也是文章大国。文章定义虽几经演变,但至今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确切的定义。笔者不揣谫陋,对此略陈管见。《周礼·考工记》中说:“青与白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这里的“文”、“章”都是“文采”的意思。《诗经·大雅·荡》的诗“序”中说:“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这里的“文章”是指当时的法度、礼乐,其概念和后世的不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能者偏也。”曹氏把“文章”分成四类八体,既指文学作品,也包括非文学作品,而  相似文献   

4.
释疑·博采     
《静夜思》(六年制四册第13课)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秋夜月色勾起思乡之情时所写下的不朽篇章,字字平实如白话。正因如此,教者往往忽视了对词语的细细咀嚼。就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吧,我曾听到有位老师这样教学生:“疑”就是“怀疑”,“怀疑”就是“不相信”。于是得出: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白了,诗人不相信这是一层秋霜。殊不知,这种简单解释,不只是淡化了诗味,简直可以说歪曲了诗意。是的,这个“疑”字能释为“怀疑”,但“疑”  相似文献   

5.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中写道:“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里的“沉塘坳”应如何理解呢? 有人说“有的挂长林梢,有的沉入塘坳”,原教材的注释也说“沉塘坳”是“落在水洼里”,都把“沉”字作动词解。我认为这样解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6.
《荷塘月色》第五段是写月色的精彩段落:“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面对这虚虚实实、朦胧梦幻、勾人心魄的意境,人们更多称道的是“泻”“浮”“洗”“笼”四字的精彩传  相似文献   

7.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着力刻画的人物。历来教参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注重眼睛。如果从色彩描写的角度对这一形象进行分析,也不失是一种良好之法。 鲁迅在《祝福》中,曾先后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色彩。 她第一次来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第二次又在鲁镇出现时,“她仍然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相似文献   

8.
青·绿·蓝——汉语颜色词文化意蕴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作为颜色,是古人认为的五正色“青、赤、黄、白、黑”中列为首位的颜色。《说文解字》分析“青”字,从生从丹,推测是一种深绿色的矿石,又加上古代“五行”之说盛行,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构成的,“五色”与“五行”相对,“青”与“木”相对应,因此古人认为草木的颜色为青色。汉语中常以“青”色形容草  相似文献   

9.
青冢琐议     
照君墓又名青冢。为何叫青冢,古书中记载不一。《大同府志》载:“塞草皆白,惟此冢草青,故名。”清人宋荦说:“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濛作黛色,故云青冢。”近人张相文以为:“照君墓烟雾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捺度常理,《大同府志》、宋荦及张相文三说均有合辙之处。大同府距昭君墓不远,所记的误讹性当不大。“塞草皆白,惟此冢草青”一句,可能是由于昭君墓底下有温泉,故秋冬时节其它地方草木凋零,只有昭君墓地方的草还是葱茏如夏的。1991年12月5日在新民晚报上读到舒湮先生的一篇短文,指谪《大同府志》的记载“完全不符合事实”,因为“塞外广阔的草原,不也同样绿油油的?”显然,舒湮先生在此理解错了原文。原  相似文献   

10.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老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老师的话对学生来说,简直像《圣经》一样。可我对这话,却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悲哀……一我的教学生涯已有30个春秋了,粉笔灰几乎染白了我的头发。如果现在有人让我谈教学体会的话,我只能说,要当好一个老师,真是越来越难了。晚风轻轻拂动着窗帘,窗外月色融融。  相似文献   

11.
对《荷塘月色》表达的思想感情,历来说法不一。但总的倾向是“淡淡说”。这种说法认为:“《荷塘月色》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我认为,“淡淡说”扭曲了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贬低了这篇名作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淡淡说”的依所,无非是月光下“轻淡朦胧”的荷塘景色,或荷塘上如纱和如梦的月色,认为作者“感受到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是千古传诵的写景佳作。清代李刚评之为“文家绝境”。该教材128页将其中语句“萦青绕白”注释为“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之相配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译文也将此句译为“青山萦回,白云缭绕”。笔者认为该注释大为不妥,“白”应指“白水”。  相似文献   

13.
<正>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以其深邃的艺术,优美的意境,清新、细腻、传神的语言。复杂多变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其独特的美学风格——阴柔美。 有史以来,月亮出现在文这作品中,无不是阴柔的特征,且无不跟女性有关。古人对月亮的诸多称呼,也大都打上女性的烙印。不管是外国神话传说中的月亮女神,还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都离不开女性,离不开女性阴柔的特征。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就其所写景物(或者说其所创设意境)的两个主要方面(即“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来看,都跟月色紧紧相连,离开了月色,荷塘就索然无味。也可以说,没有月色的主体地位,荷塘的一切便失去了意义,甚至没有存在的必要。从全文内容来看,这样说也并不为过。因此,我觉得《荷塘月色》的艺术风格,从美学欣赏角度看,用阴柔美  相似文献   

14.
安峰,原名金一峰,出生于1968年。1992年进入杭州广播电台的“西湖之声”,现两栖于电台和电视之间,主持《开心十三点》、《本塘杭州》、《拍案惊奇》、《阿六头说新闻》等栏目,并在《杭州佬》中饰演搞笑的“杭州佬”。  相似文献   

15.
《荷塘月色》篇末引《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但莲子怎会“清”如水?笔者认为作者引用时有笔下误,应是“莲子青如水”。理由如下: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中即有《西洲曲》全诗,此句是“莲子青如水。”当代的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吴小如等撰写的《汉魏六朝诗鉴赏》(上海辞书出版社)等许多书中所选的《西洲曲》此句也都是“莲子青如水”。②“莲子青如水”是颜色的比喻。说莲子“清”就不好解释。整首《西洲曲》从春天梅…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人齐己《早梅》中的“村前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这句诗用字虽然平淡无奇 ,却很耐咀嚼 ,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 :雪掩孤村 ,苔枝缀玉 ,孤梅独放 ,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句诗则充满了理趣 ,作者认为梅花虽白 ,终归逊雪三分 ,雪花虽白 ,却缺少梅花的一种清香 ,梅雪均佳 ,各有千秋。宋代诗人林逋《梅花》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句诗抓住了梅花枝干横斜、花影疏朗、香气清幽的特点 ,再衬以清浅的池水、朦胧昏暗的月色表现出十分…  相似文献   

17.
1.被称为“茶神”的唐朝人陆羽在《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比较准确的应该是①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②陆羽推崇越州青瓷③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④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千古传诵的写景佳作。教材将其中语句“萦青绕白”注释为:“蒙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之相配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译文也将此句译为:“青山萦回,白云缭绕。”笔者认为这种注释大为不妥。  相似文献   

19.
记得在某期《中学语文教学》中读到过一篇关于。朦胧”与“蒙胧”两词的辨析文章。认为“朦胧”只能用来写月色之类,“蒙胧”则是用于写眼睛的模糊状态。并认定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句  相似文献   

20.
黄莉 《语文知识》2002,(8):18-18
试看下面例子。徐青一时火冒三尺,骂张华:“妖精!”张华顿时竖起柳眉,回击到:“你这么丑,连做妖精都没有资格!”“连做妖精都没有资格”,试说谁愿意做妖精呢?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从《西游记》里知道妖精的形象是青靛脸,白獠牙,凶神恶煞,仰鼻朝天。从而可知,妖精都是面目可憎的。其实不然,“妖”及“妖精”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