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竹"色变 我只有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那是1958年.我是这个家庭的第六个孩子,也是唯一的男孩.父母和五个姐姐对我宠爱有加.父亲早逝,母亲就把所有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小小年纪,逢年过节饭桌上,母亲让我坐正位,家族中的各类祭祖活动,也由我代表家庭出席,我俨然成了父亲的化身. 大约是读小学低年级时,有一天我因身体不适请假回家.进门却发现,屋内地上、桌上,就连床上也满是书籍和字画.我的突然出现,让母亲有些惊慌失色.母亲说,本想等你长大些再同你讲的,你看这幅墨竹,画得多好,这是清代大画家郑板桥的画."郑板桥"、"墨竹"就这样留存于我的脑海里.以后每到大年夜,母亲都会从箱子里取出那些字画让我看,还千叮万嘱不要到外面讲.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教诲     
在我的家庭档案里,有"母亲的教诲"这一类目.类目名称源于家乡流传的"养儿不教,娇儿上灶"的一句古训,这一训诫从反面说明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母爱是伟大的,而母亲的教诲是最好的母爱.我母亲在十年前就已去世,如今我也早已当了母亲,但她的谆谆教诲还清楚地记录在卷,并永远铭记在我心中.  相似文献   

3.
我的父亲去世时,还没有过他的四十五岁生日。这个年龄,正是一个在事业上成功的人的黄金时代。我的父亲去世时,我才十五岁。我的母亲是在我两岁时离开父亲的,据说她后来投海自杀了。因为父亲没有再结婚,工作繁忙,加以两次长时间出国考察,所以我小时候大  相似文献   

4.
1999年6目,我收到来自江西九江的一封信,写信人是在河南商丘商业学校念书的女学主小曹。1998年10月以前,我与她一家素昧平生,有了1998年九江灾区的那次采访,我才算“认识”了她一家人。写信是为了她父亲被评英模和烈士的事情。她在信中说,去年洪灾过后,她去世的父亲曹桂镇被有关部门上报“二级英模”和”革命烈士”,这两件事情曾在当地传媒动静颇大地宣传过。小曹在信中说,眼下八九个月过去了却没有了下文,评上没评上,也设人告诉她家里。母亲不知如何回答亲戚朋友的询问,加上始终没有从失去父亲的悲恸中解脱,母杀整日以泪洗面。小曹在信上让我帮她一家找有关部门问问。我责无旁贷了。  相似文献   

5.
2010年4月7日下午,我给韩晓征打电话,本想约她为我们北京日报副刊的"人物版"写篇稿子,不想她礼貌地打断我,说:"我正要给您打电话呢,我父亲,今天凌晨去世了……"就这样,我无意中成了最早知道韩少华先生去世这一噩耗的人之一,也因此最早承受着痛失我师的悲痛.  相似文献   

6.
成长岁月我是1928年9月16日在新加坡出生的。我的母亲生我时才16岁,我的父亲20岁。我是跟3个弟弟、1个妹妹和7个侄儿侄女在一个大家庭里长大的。我的母亲把她一生的精力都放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从石头缝里夹生出来的小树,儿童时期,父亲早亡,母亲和奶奶两个寡妇把我们兄弟三人拉扯大。我母亲的祖籍是浙江绍兴,她家以前是济南有名的"大户",可惜她赶上了她们毛家破落年代,但是她懂文化。我父亲少年丧父,只念过三年书,十七岁,  相似文献   

8.
玛丽·居里夫人(1876-1934)——杰出的女科学家玛丽·居里夫人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Marie SKLodo Wska Curie),波兰人,一八七六年生于华沙.她的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也从事过教育工作.她懂事较早,四岁即能流利地读出小学课文.六岁入学后,认真读书,从小养成专心致志的良好习惯.十岁时,母亲去世,此后,即在生活困窘、无人照料的环境中成长.十五岁从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获得金  相似文献   

9.
书架     
《出版广角》2013,(6):92-93
文学艺术《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作者:[美]保拉·麦克莱恩著郭宝莲译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2013年3月版定价:32.80元提要:故事发生在1920年,著名的爵士时代,著名的迷惘一代。彼时的巴黎才人云集,而海明威与哈德莉是其中的黄金佳偶。来自圣路易斯市的姑娘哈德莉,美丽、沉默,家境良好却压抑,父亲自杀,母亲去世,她与强势的姐姐一家一起生活。当28岁的哈德莉与20岁的海明威相遇后,一切都改变了……  相似文献   

10.
<正>我是在战乱的年代里1931年出生的。出生后妈妈带我非常不容易,因为我父亲就没有管过我和母亲的生活,可以说他是很不负责任、不称职的父亲。为此,母亲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到处折腾。抱我到过母亲的同学家住过,后来又到叔伯叔叔、婶婶家呆过。母亲是很要强的人,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不久母亲遇到一位学过助产工作的郭姨,她的丈夫死了,不愿意在封建的大家庭里坐守。母亲也是在盛京医院学过助产工作,就这样两个人合开了一个小诊所,自己心情好多了。孩子仅一周岁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把  相似文献   

11.
生活励志     
《全国新书目》2014,(9):30-32
《我的母亲手记》是日本文豪井上靖的私密日记,也是热门电影《我的母亲手记》的原著。全书记录井上靖幼年因战乱与父母疏离成长,在父亲去世后,与手足一起接手照料年迈的母亲,无奈母亲的老年痴呆症日渐严重,一步步失忆。井上靖以长达十年的时间,记录了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八十到九十岁的生活,冷静、细腻地观察和叙说,试图为母亲留住渐渐模糊的记忆,在一步步的记录和陪伴中,他也重拾了对母亲的爱。  相似文献   

12.
姑婆王会悟是我父亲孔另境方面的亲戚.我父亲的姐姐,我叫姑妈,而姑婆要比我姑妈和父亲长一辈.我们都是浙江桐乡的乌镇人.其实,王会悟(1898-1993)比我父亲大不了几岁.在家我经常听父亲孔另境讲到王会悟,那么,她究竟与我们是什么亲戚?我很想搞明白.直到1984年,我和同事应湖南文艺出版社之约,写作《茅盾的早年生活》,有了请王会悟写序的期盼,我与母亲金韵琴说起此事,才知母亲与她有过交往,还清楚地记得在抗战胜利后,有一次与父亲回乌镇扫墓、省亲,见到在家乡养病的王会悟.母亲说他们还一起玩耍,有过踢键子比赛,或两个人一组,或者单独比赛.有时还拉根绳子在中间代替网,好比排球比赛.还有人自告奋勇当裁判喊比分,不能耍赖.键子踢累了,他们用气球玩,用吹气或头顶,规定不能用手碰,这个玩法更有劲,为了使气球过网,什么姿势都使出来,大家笑痛肚皮.母亲说着说着还用手比划着,好像回到了那段时光,可见印象非常深刻.知道我的期望后,母亲和我都先后给王会悟写了信.不久收到了她的回信.并且,为这件事我们前后写了三封信.  相似文献   

13.
我与父亲的12天我平生与父亲相处,只有短短的12天时间。1931年,母亲在上海生我时,父亲已经到苏区去了。所以,我一出生,父亲并不在我身边。我两岁的时候,母亲看我能离身了,就也要去与父亲一起参加革命,于是她把我托给了陶行知在英租界办的孤儿院——上海劳工幼儿院。后来,国民党  相似文献   

14.
父母年纪大了,身体状况很差。终于,父亲病重入院。母亲坚持要去医院照顾父亲,但她的身体也很不好,我们都不让她去。母亲让我给父亲做三鲜汤喝,  相似文献   

15.
典型事例 2005年9月15日,重庆西南大学文学院学生陈易的<卖掉自己救妈妈>的帖子出现在中国最大的网络论坛天涯社区网上.陈易在帖子中说:父亲早年去世,而母亲也在去年因肝硬化病倒,在第一次肝移植手术后需进行第二次肝移植,而高额的手术费母女俩已经无法承担.她说只要能够救活母亲愿意卖掉自己.这篇帖子发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出于同情为之捐款.但是  相似文献   

16.
靳诺 《出版经济》2006,(8):52-54
我是好孩子,父亲惟一的儿子. 别人告诉我,我在父亲的床边坐了一个半小时.我一点儿都不记得.离开那里时,我的头很晕,眼睛模模糊糊.沙伦挽着我的胳膊说:"我有事要告诉你."父亲去世前她一直在父亲身边.沙伦告诉我了父亲最后的遗言:  相似文献   

17.
郑能新 《群文论苑》2003,(1):46-46,45
我的母亲与千千万万的中国普通母亲一样,平凡、朴实、善良。但她与众不同的是,虽然出身大户人家却没有享受多少人间亲情,刚落生,就被离乡几十里的山里人家抱养了,懵懵懂懂地当了童养媳。这是父亲告诉我的,父亲告诉我这些,并没有作贱母亲的意思,父亲是很爱母亲的。  相似文献   

18.
“出版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什么也得不到。出版业是一种赌博业。”罗贝尔·拉封(Robert Laffont 1916- )1916年11月30日出生于马赛,他的父亲是位海军军官,母亲是《奥兰回声报》创始人的小女儿,但她不幸染上西班牙流感于1918年去世。拉封由严  相似文献   

19.
<正>我七十多岁的母亲因患脑溢血,做了开颅手术,至今仍昏迷在病榻上。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善良的母亲,希望用这种缓慢的告别方式,让我不至于一下子陷入"生死乍别"的惊慌。不过,在我所历经的四十多个春秋中,目睹这种缓慢的死亡,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是一个"少年失怙"的人。父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因患鼻咽癌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母亲陪伴并照顾我和弟弟,一同又走过了三十余年。父亲去世三年之后,母亲再婚了,这段维持了十六年的婚姻,虽无大的波澜、但也称不上"幸福"。后来,继父又与母亲离婚了,  相似文献   

20.
《档案与史学》2003,(5):17-19
一、 幼年及小学时期1916年我出生在日本东京。[1]甫三月,母亲把我带回国交给外祖母抚养。外祖母住在近吴淞的宝山县杨行镇,这是四周田野的小镇。外祖母是位勤劳俭朴的妇女,不请佣人,凡事自操作。我对她的印象很深。我在幼年时对父母很生疏,母亲也难得来,父亲简直不认识。直到十岁时,父亲来杨行乡(离镇二里路外)置起了家,[2]我也随同外祖母来与兄弟姐妹跟着父母生活了。我进了镇上积谷仓小学三年级读书,直到小学毕业。 二、中学时期13岁时,家里搬到上海来住。进了私立持志大学附中初中一,读了一年,母亲觉得我是乡下长大的,性格粗野,持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