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的流散写作,使其在欧美社会备受追捧并被广泛阅读。然而在全球化语境下,这一承担着中美文化交流和传播重任的作品被引进到“故国”文化根源地——中国时,本应得到同等关注的汉译本却受到冷落。中国译者在翻译《女勇士》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译者的意识形态都是影响其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这也决定了汉译过程中构建出来的是强势的“异域”美国文化、弱势的中国文化主体和隐形的译者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立足于文化身份的流动性和变化性,探索女主人公莫拉格从成长于玛纳瓦卡、离开玛纳瓦卡到回归玛纳瓦卡的人生经历,分析莫拉格试图确立文化身份、寻找文化身份归属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莫拉格既找到了自我认同之所,又完成了自身精神的升华。同时,莫拉格的身份认同寻求之旅也向读者阐述了劳伦斯的多元文化主义观点,表达了她对统一的加拿大民族精神和民族身份的渴望。  相似文献   

3.
文化身份一直是处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发展的华裔文学的永恒主题。本文通过对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作品《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出文化身份的发展特点及流变过程,阐明跨文化视野下族裔文化身份的历史延续性和时代建构性。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男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揭露了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与压迫,书写了被白人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描述了百年来黑人因为长期遭受歧视而陷入文化身份危机.从三个方面分析黑人文化身份的丧失原因,一是白人在生活中对黑人话语权的剥夺,二是黑人对话语权的自我放逐,三是黑人在文化夹缝中扮演着求生存的双重性身份.话语衍...  相似文献   

5.
英籍加勒比海女作家简·里斯是一位有着多重文化身份的作家。简·里斯出生在英国殖民地西印度群岛的多米尼加,父亲是英国威尔士人,母亲是欧洲移民的后代克里奥尔人。这种既不属于英国人又不属于殖民地人的复杂背景导致了其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和文化认同危机。简·里斯是一位置身于西印度群岛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文化身份中的无根性和边缘性在她的作品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探讨简·里斯的文化身份问题,分析其小说《藻海无边》中的女主人公安托万内特的文化身份危机,揭露父权制和殖民主义的罪恶。  相似文献   

6.
阿迪契耶有"尼日利亚的托尔斯泰"之称,是一位值得深度挖掘的作家。她对阿契贝思想的传承以及宏大的移民书写使学者可以从身份认同角度对其作品展开分析。本文从身份认同角度对《美国佬》中不同人物进行梳理并得出结论:由于全球化和原乡记忆以及西方文化价值的入侵和传统文化的割裂,小说中人物大都处于非此非彼的跨界身份状态。  相似文献   

7.
"他者"是拉康提出的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作品《城堡》主人公土地丈量员K围绕"我是谁?"这个问题试图通过"他者"来确认自己的身份,文章将对K和卡夫卡从身份认同的焦虑到"他者"话语下身份认同的失败进行分析,两者身份构建的失败,也暗喻现代人的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8.
厄德里克在长篇小说《爱药》中,描述了后殖民时代和工业时代期间,印第安人在本民族文化和白人文化双重文化的影响下流离失所的生活状况。本文通过探讨印第安人寻求部落文化的回归,渴望夺回失去的土地以及民族身份的追寻三方面揭示印第安人在生存的边缘仍旧坚守本民族的传统,维护部落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9.
身份认同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后殖民作家迈克尔·翁达杰提供了身份认同过程的全新模式——跨界,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身份认同,这种观点在他的作品《英国病人》中表现尤为明显。跨界有助于阐释身份认同与语境的关联性,化解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0.
华裔美国文学身份认同研究多从作品的中西方文化冲突出发,实现从"对抗"到"融合"的完美模式,这种针对女性群体的单一主题研究,并不是身份认同的终结。笔者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角度,以小说《喜福会》为研究文本深入探索华裔美国女性从最初的身份困惑,到追寻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的认同,进而实现国家身份的建构历程。这种研究范式不仅可以消弱西方社会中存在的东方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而且对全球华裔的文化身份认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颖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6):116-119
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讲述了犹太人利沃夫一家由盛转衰的命运,他们在追逐美国梦的同时,丧失了传统的犹太人身份.作为在文化夹缝中苦苦寻觅的心灵的猎手,罗斯通过"反牧歌"的"美国牧歌"戏仿了"美国梦",刻画了迷失在身份荒野中的"精神流浪汉".  相似文献   

12.
约翰·埃德迦·韦德曼的故事集《丹巴拉》生动刻画了美国黑人在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入侵下失去了非洲文化身份,因此他们急需在白人文化统治的美国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构建其美国黑人文化身份。韦德曼通过文学重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黑人家庭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壮大的家族传奇,帮助美国黑人重构黑人的文化身份,在社会中得到认同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13.
《我不再感到歉意》是瓦努阿图著名诗人卡利·瓦托科和艾伯特·莱奥马拉创作于反殖民时期的文学经典之作。从当下、过去和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分别探究诗中涉及文化身份建构的时空性文化内涵。研究认为,诗人通过极富想象力的诗性书写,先后引领作为预设读者的土著族群穿越在当下、过去和未来的不同时空中,使之更加明确和深刻地理解当下时空中被奴役的民族文化身份及其历史原因,进而在穿越时空的宏大历史叙事中使之更好地把握当下时空中的文化身份以及探究未来时空中如何建构理想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文化身份成为女权主义创作的中心。托尼·莫里森把现实主义和荒诞的奇思异想巧妙地结合起来,重点描写"底层"人们,尤其是妇女们与秀拉之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矛盾冲突,通过表达寻找自我的主题,以自我解析和自传式叙事完成对黑人文化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青衣》是毕飞宇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不仅以筱燕秋的一生为线索,展示了戏剧艺术的困境,更是以凝练的艺术手段使筱燕秋和嫦娥合二为一,水乳交融,在筱燕秋的身体里注入了嫦娥的灵魂与命运。这就注定了筱燕秋牺牲口碑、前程、爱情、家庭、尊严和健康而争取复活体内艺术精灵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移民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中,孤儿意识始终是一个重要命题。石黑一雄独特的移民经历成就了他与众不同的写作方式,他的小说中总是弥漫着若有若无的孤独气质。这种孤独气质不仅来源于时空的迁移,还源于心理状态的变异所导致的归属感缺乏,这两者同时造成了人物的身份焦虑和身份认同失败。而存在和主体性认知的丧失意味着人物心理纠结、个体认知矛盾的不可缓解性,也意味着孤儿意识无法摆脱。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出生于美国的中国籍犹太人,沙博理特殊的双重文化身份对其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沙博理这一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翻译家为研究对象,以他翻译的茅盾作品《春蚕》为载体,探讨其文化身份与翻译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本文指出沙博理这一杂糅的文化身份影响着他的翻译目的,进而影响他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以《周易》到《说文解字》中的“龙”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考察龙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从中发现龙历经了一个从单一走向复合、从实物走向神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迥异于西方的Dragon,最终凝筑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图腾和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当代华裔作家邝丽莎的《上海女孩》一书中,主人公也即第一人称叙事者秦珍珠讲述了自己和妹妹在遭遇家仇国难后逃亡至大洋彼岸的美国,并在那里艰辛地落地生根的故事。这段特殊的生活经历,挑战了珍珠的自我同一性,颠覆了她的自我意识,使得她能够进入他者的世界,在自我与他者的互为观照中不断地寻求自己的位置,最终完成身份建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不和谐关系,使得珍珠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识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又包含着肯定。这体现为她言辞中的矛盾和冲突,及叙事上的"复调"特点。而透过这一点,读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珍珠及她心中的家庭成员形象和国家形象,并明了其对身份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20.
《女勇士》是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大获成功而又备受争议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打破时空顺序,在小说中加入了改编和再造的中国历史传说、典故、歌谣,目的在于说古论今.改编过的中国历史故事不仅影射出作者在美国的文化边际身份之困境,也反映出华裔美国人在重建自己文化身份及与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斗争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