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认为,“疑,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传统教学方法,注意“设疑──释疑”,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的结束。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三疑法”教学,是在“释疑”之后,有意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在“有疑”中结束。其教学模式:“设疑──释疑──再设疑”。下面介绍我怎样用“三疑法”上好复习课。例1、分数应用题的基本题目和基本解法教师:教材中的分数应用题很多,形式也是千变万化。我们想一个什么办法才能达到以少胜多、以不变应万变呢?下面,解…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实际中,那种随心所欲、毫无计划的设疑提问,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最强烈、最持久的兴趣,也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设疑提问必须要有启发性,要达到四个基本要求。1.提问要有目的性。设疑提问不能为设疑而疑,搞形式、图热闹。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与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也不是只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这种只图形式的提问,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充分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在…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中的设疑是对学生有目的、有方向性的思维引导。教师巧妙地设疑,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都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下面就如何设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在“课题”上设疑例如,教学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时,教师可出示两个圆柱体实物(一个细而长,另一个粗而短),问学生:“这两个圆柱哪个体积大呢?”仅凭学生观察是说不准确的。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只有准确地计算出它们的体积,才能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那么圆柱体的体积如何计算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新内容。”这样引入新课,对学生就有较强的吸引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衔接”上设疑数学知识既有它的阶段独立性,又有它的系统连系性。因此,教师要注意在知识的衔接处进行设  相似文献   

4.
课堂设疑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探求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引探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疑的效果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重要的联系。然而,在教学研究中,对此尚没提到应有的高度。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机也。”又云:“学有长进,须教有疑”。疑从何来?教师的课堂设疑是其主要来源。要给学生提供“觉悟”之机,就必须正确地运用课堂设疑。就此,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与做法。一、明确设疑重点在课堂教学中,设疑的对象与内容纷纭庞杂,浩如烟海,众若星瀚,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和基本的要求出发,明…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往往通过设疑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弄明白怎样设疑,然后才能做到合理设疑,最终达到通过有效的设疑方法,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6.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当然少不了“疑”。“疑”是深化文本阅读的一个有力“抓手”,设疑是教师实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语文教师必须修炼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但在目前的语文课上,一些低效甚至无效设疑充斥课堂,不但没有达到设疑的预期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课堂质量,降低了学生思维品质训练的高度。语文课堂设疑低效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形式:  相似文献   

7.
疑,即疑问,它是教学中的必然现象,是教学的先导和起点,可以说,没有“疑”,就没有教学。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虽然,设疑,也就是设置疑问的意思,但是一个“设”字就说明不是一般的疑问,它充分体现了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主导作用。疑问在何时设,何处设,怎样设,如何启发学生,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这些都涉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设疑的艺术问题。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进矣。”教师设的疑要能激发、唤醒、鼓励学…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我一直在试行“设疑式”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根据课文内容和“思考练习”寻“疑”,教师根据授课目的、要求及重难点在备课中设“疑”,预习时向学生提出设好的部分“疑”,让学生围绕这些“疑”再进一步预习课文。课堂上,教师组织并参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释“疑”,  相似文献   

9.
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针对文本不同情况质疑的方法;教师要通过“研疑”“、择疑”和必要的“设疑”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把“解疑”落到实处,达到认真研读课文,全面思考、深入理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花建平 《江西教育》2003,(16):29-29
1.唤起“主角”意识。“疑”是探索的起点,有“疑”才能产生认识的冲突,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如“统计”一课教学,一开始,教师以“小朋友,过生日你会邀请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妈妈是怎样为你过生日的”设疑。接着说:“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想提什么问题?”当  相似文献   

11.
一、大胆启发,设疑诱导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二者不能等同,也不可分离。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就一堂课而言,关键在于“导”。具体地说,“导”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突破,是对先进的“启发式”教学的发展。要想“导”得灵活自如,恰如其分,教师就必须吃透教材,确定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要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是由设疑来体现的。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说明“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疑”要往重点、难点、要点上设;“疑”,更要指导学生无“疑”。这个过程要求教师自觉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例如化学的设疑往往是通过直观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学习,以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智能。化学教学离不开直观演示实验,而直观演示则是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体现。一般说来,启发式教学原则和直观性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的一对孪生姐妹,在启发  相似文献   

12.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有讲究教法 ,注重启发、诱导思维 ,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问题、探索真理的情境之中。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诱导”呢 ?一、设疑布障引趣 ,激发学生思考“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有趣才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才能使学生去主动探究知识。故课堂教学中 ,通  相似文献   

13.
杨翮 《湖南教育》2003,(20):53-53
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有时“问题提出”更为重要,更具创新成分。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应是重要手段,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疑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设疑引入、教师讲解、展示图片、播放影片、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引入激励机制和才能展示等方式,完成“嫁接”一节课外实践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5.
语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确立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随之成为课堂的导演。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学会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从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笔在此就语课堂教学怎样“设疑”,谈一些粗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学贵有疑,教贵设疑。所谓“问题情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疑”、设“障”,有效地诱发和唤起学生的认知期待,激励学生去探求、去思维,然后在教师适当的诱导和学生的相互启发下转化为思维的火花,从而使课堂取得显著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不少文章都提到 ,教师设疑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对教师设疑的做法表示疑问 :教师设疑的这一行为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把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到什么层次上来 ?通常理解的教师设疑是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根据教材的知识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我认为 ,从本质上看 ,教师设疑的行为仍然是在“授之以鱼” ,而非“授之以渔”。它在一定程度上从一开始就损害了学生“渔”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 ,单一的教材使得学生的视野变…  相似文献   

18.
说“设疑”     
为了使课上得具体生动、妙趣横生,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设疑”。所谓“设疑”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人为地设置“疑点”。“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回答。而是设法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  相似文献   

19.
古人曰:“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就是说发现疑问才有进步.教师课堂教学要善于设疑,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才能在解疑中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求得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形成正确的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20.
开发学生智能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精华在于激疑。能否做到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以思养能,是教学能否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之一。对于激疑、设疑与释疑,笔者提出了“激疑应有方,设疑要科学,释疑要有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