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完《江苏教育》(2004.9B)"争鸣"栏目中的《好课拒绝"彩排"》一文后,颇有感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彩排"的耗时耗力深恶痛绝。如今,我想说的是"好课需要'彩排'"。  相似文献   

2.
拜读了两位老师发表在《江苏教育》(9B)"争鸣"栏目中的文章《好课拒绝"彩排"》,我也就"好课"生发出了一些思考,既是"争鸣",就理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所以,我想说就说了。 1.好课是需要试上的。我们的教者挖掘文本资源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师每试上一次,都能加深对文本的解读,熟能生巧,熟才易于创新。没有对文本宏观的把握,就不可能有微观上的有效处理与预设,我们说,一节课没有最好的预设,但是有更好的预  相似文献   

3.
2005年第3期《江苏教育》B版登载了杨兆远、沙志强老师的文章--《好课, 怎一个"试上"了得》,笔者认真拜读了这篇文章,有两点疑问提出来和大家探讨。一、"彩排"=没认真备课? 杨兆远和沙志强老师在文中说:"那一次次的彩排,完全是因为没有深入、细致、充分地研究文本,研究学生,而彩排的目的只有一个:充分了解课堂的流程中会出现哪些情况,还可以融入哪些吸引评委、听课老师眼球的地方,从而达到完成课堂预设(即备课)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教学需要真实,也需要艺术,但教学艺术不是纯表演的艺术.如果执教者只是把"彩排"时预设的教案作为一种程式,像放幻灯片一样机械播放,缺乏应有的课堂应变和生成,这样的"彩排"应该坚决予以摒弃.如果把"彩排"当做研究,作为校本培训的载体、提升教师素养的平台、学校教学常规的管理手段,那么,通过"彩排",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5.
教案是一个教师教育思想、认识水平、教学方法、情感态度以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是教师实现知识传递的一种智慧化的方式。一本优秀的教案是一堂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仅能起到互相交流,而且还能促进教改,提高教学质量。它既服务于教师,又服务于学生;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又为如何面对失败,  相似文献   

6.
徐燕 《江苏教育》2005,(2B):31-31
读完《江苏教育》(2004.9B)“争鸣”栏目中的《好课拒绝“彩排”》一后,颇有感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彩排”的耗时耗力深恶痛绝。如今,我想说的是“好课需要‘彩排’”。  相似文献   

7.
江苏教育2005年第3期争鸣栏目刊登了《好课,怎一个“试上”了得!》一文。在作者看来好课不应多磨,磨课在课前,反对教者“试上”。读后颇受启发,也引起了一些思考。我们也反对“彩排”课、作假课,但对于教者“试上”,我的想法书录于后,仅作一孔之见——课堂,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好课,理应是教师和学校永恒的追求。关于好课标准的界定、表述尽可见  相似文献   

8.
石国锋 《学子》2014,(4):42-43
正对于教师来讲,没有比上好一堂完美的课更让人有成就感了。为此,我们一遍一遍地修改教案,一遍一遍地试教,为的就是在上课时万无一失。为什么说"有意外的课堂是好课堂呢"呢?先来看一则寓言故事。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得到了神的旨意:"你们一路上要多拾一些鹅卵石。如果这样做,明天晚上,你们将会非常快乐,但也会有很多遗憾。"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  相似文献   

9.
写教案是为了备好课,进而上好课,这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必需的环节.可如果要求"每学期写一本教案,一本教案每学期抄",那么便会使教师深陷于事务性工作之中,无力开拓新知.因此,应转变传统备课观念,树立终生备课的大备课观.  相似文献   

10.
如今,在许多地方的许多学校,"磨课"已经成为一种热潮.每次教研课、优质课、赛课、观摩课、考核课、联谊送教课……都非得"磨"上两遍、三遍甚至更多遍不可.作为学校(或学科教研组)一级组织的集体性推敲教学设计的教研活动,一次好的磨课能较好地发挥教师同伴互助的作用,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教学智慧的提升.毋庸置疑,好课是"磨"出来的课,是"雕"出来的课.君不见,好课"磨"你千遍也不厌倦吗?教师的课堂设计、引领技术在反复地"磨"中渐臻完善,并达到艺术的层面.  相似文献   

11.
写备课教案是教师对教学的策划过程,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利用计算机制作电子教案,具有很强的可重复性、修改性及共享性。教师写好一次电子教案,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不必每次都重抄重写,只需在前一次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添加、重新编辑和复制即可。这样,就把教师从繁重的重复劳  相似文献   

12.
总是热切地盼望《江苏教育》的到来,刚拿到《江苏教育》(2004.12B)就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待看到张立华老师的《好课需要“多磨”》时,内心竟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我曾猜测的果然没错。其实刚一看到我的《好课拒绝“彩排”》(以下简称《“彩排”》)发表在《江苏教育》(2004.9B)时,即想到会有诸多同行会愤愤然指责《“彩排”》的“偏激”,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的颁布,拉开了新一轮语文教改的序幕。改革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双基’的目标落实不如从前扎实。有的教师不敢讲知识点,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了了之;有的课堂变为学生自学—互相讨论—教师总结三步模式,学生学得好不好好像不重要。比如一节语文课《妈妈的爱》,教师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朗诵。分组表演文中的情景。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在整节课中,教师很少让学生接触到基本的字词以及写作方法。下课后,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学生,发现大多数都不理解‘教悔’一词的含义"。课改实施过程中,这种忽视"双基"的做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实这是对新课程极大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读了《江苏教育》近期关于公开课"彩排"的一组争鸣文章,深受感触,有意犹未尽之感,也想狗尾续貂说几句。几篇文章所列情形,在本人有限的教学生涯中,也曾亲见亲历。确实,公开课的"彩排"历程就是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公开课的洗礼中,我们逐步走向了成熟。我们的课越上越好,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越来越强,我们的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不可否认,"彩排"在我们这些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的课"因为有你而精彩"。但是,曾几何时,我们感受到了公开课带来的  相似文献   

15.
更正     
写备课教案是教师对教学的策划过程,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利用计算机制作电子教案,具有很强的可重复性、修改性及共享性。教师写好一次电子教案,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不必每次都重抄重写,只需在前一次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添加、重新编辑和复制即可。这样,就把教师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现代教育理论又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如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把"?"拉直的艺术. "拉"的艺术概括地说就是"引导"与"点拨"的艺术.指导学生把"?"拉直的过程中"引导"和"点拨"相辅相成,拨在导中,点在导里.  相似文献   

17.
张立华 《江苏教育》2004,(12B):16-16
拜读了两位老师发表在《江苏教育》(9B)“争鸣”栏目中的章《好课拒绝“彩排”》,我也就“好课”生发出了一些思考,既是“争鸣”,就理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所以,我想说就说了。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课堂:思考着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着一满荷包问题走进教堂的课算好课,将问题穿插于全过程的课算好课,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问的课算好课;一个便于在课堂上让自己自由畅想的教案是好教案;一个让人回头来看时多少觉得可笑的教案是好教案;常问的学生是好学生,爱问、会问的学生是更好的学生,问得很深刻、很奇特,更可能是杰出人才的未来之星。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评优课作秀、表演、虚假,一直是困扰教育界的一大难题.上课者为了上好一节评优课,能顺利出线获奖,不惜倾全力以付,或准备数月,教案一改再改,课试上了一遍又一遍;或学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运用集体智慧,共同研究应对.这样评出的所谓"优质课"往往华而不实,并不能代表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更不适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针对以上弊端,我市在评优课考核上一改传统的"仅以课堂比赛为依据"的简单做法,采用分段考核,综合评分的办法.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始终让上课教师个人参与,注重对理论和实践的考核.具体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学会一点知识、懂得一点道理、得到一点感悟、引发一点思考。一节好课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一个教师在追求教学理想的过程即使自身专业提升和课堂教学走向成熟的过程;一节好课也是一种学习思想,学生渴望在学习思想的过程中从无知到有知;一节好课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师在此过程中将民族精神、世界观和人生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将其内化为信念,从而培养其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