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成为这个世纪各国用以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人才环境建设问题日益受到当代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成为解决和实现对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的核心环节。当前,湖南人才环境建设刚刚起步,面对国内外激烈的人才争夺大战,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更多,其“短板“突出表现在:经济环境不够,事业平台不足,人文环境不优,人才机制不灵活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本文从人才的培养环境、使用环境、评价环境、引进环境四个方面,总结了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已有的一些成功经验与做法,得出了相关的启示,希望对湖南的人才工作和富民强省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的教育督导制度在沿袭清末旧制和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已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建立了独立的教育督导组织和比较完备的督导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督导队伍,实施督学与督政、监督与指导并重的督学方略等,这些做法对我国现代教育督导制度在督导法制体系、督导机构及督导队伍等方面的建设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职业教育模式、支持技能人才创新创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建设以及高技能人才发展战略等四个方面宏观介绍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并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5.
香港的创业教育几乎与中国内地同时起步,其所积累的创业教育经验是在吸收了西方成功经验基础上而保留的更具适合东方人的创业教育经验。文章概括了香港高校创业教育的具体措施,介绍了香港高校创业教育目前的改革动向,并总结了香港高校创业教育对中国内地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人才是目前国内外竞争最激烈的稀缺资源,全球新一轮的信息化人才争夺具有其新的态势和特点,国内外先进地区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给了我们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以"成为一所立足亚洲、影响未来的世界级领先大学"为办学目标的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制定更具时代性和前瞻性的办学计划,取得了新的跨越式发展,在教育与管理的实施中处处彰显着"以人为本""人才优先""质量为本""自我管理"的理念。我国高校应借鉴其办学经验,从重塑大学精神、注重品牌建设、推进基层办学体制改革、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和建设高校智库等途径,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期,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分制伴随着选课制度在美国出现并逐步确立。学分制是以选课制度为基础,以学生的学分数位标准计算学习量,以最低学分为结业标准的教育管理制度。学分制的教育理念因讲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而被世界各地的学校广为运用。  相似文献   

9.
论加拿大技能型人才培养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加拿大采用广泛设置课程,学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强化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和评估体制建设等做法,重视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促进了二战后加拿大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也应该重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的培养,在政府重视、院校内部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清末废科举的原因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科举取士制度在内忧外患的重重压力下,经历了洋务教育和维新改良运动的冲击,虽革新改良、补伪救弊也不能挽回其覆灭的历史命运。鉴古知今,废除科举可为今天推进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从而坚定改革者的信心。  相似文献   

11.
香港理工大学一贯倡导以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发展高水平应用型科学研究为办学宗旨。香港理工大学秉承"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遵循"产学研融合",推行全人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这些做法对如何发展高职教育,提升内涵建设方面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服饰一直以宽衣博袖称于世.辛亥革命后服装为之一变。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旗袍、西式时装等近代服装占据着半壁江山.传统的长袍马褂也未退出历史舞台。民国时期的服装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征:一方面形成了以中山装和旗袍为代表的“国服”.另一方面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派别、不同地域的服装存在很大的差异.服饰“辩等次,昭名分”的功能在相当范围内还存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之后,为提高人口素质,挽救衰败的经济,以俞庆棠、高阳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在无锡创立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建立了多个民众教育实验区,发起成立中国社会教育社,开展社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对当时的中国影响很大,形成了民众教育的"无锡模式"。无锡也成为江苏社会教育的策源地。当前,基层电大是地方推进社会教育最可依赖的中坚力量,民国时期的无锡社会教育在师资建设、科学研究、教育实践等多方面值得基层电大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家庭、职业和社会等方面的动因共同塑造了民国时期苏州轿妇群体勤劳、耐苦、逐利的职业形象,人们对其评价不一,透过这些评价折射出苏州轿妇社会地位的低下及其谋生的艰辛。苏州轿妇这一特殊职业群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代江南农村社会演变的曲折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陕甘两地的革命领导人很早就认识到开展武装斗争、土地改革和政权建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在陕甘边革命时期以照金和南梁为中心领导和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他们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注意结合本地实际,紧密联系和依靠广大群众开展根据地和红色政权建设。广大根据地军民的有益尝试和实践探索留给当代的现实启示是:必须保持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以群众标准检验工作,将群众工作路线方针贯穿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的汉中教育,是在清末教育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半封建特点:一方面试图普及教育,兴办了大量的公立私立学校以及实业学校,初步形成了学校教育网,并且受到了汉中以外先进教育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天主教也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教育与宣传在汉中也进行了政治教育、民主教育和抗日救亡教育。汉中地区的现代教育是在斗争中艰难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运用报刊等档案史料对民国时期华北运动会进行研究,看出其二十余年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自身的个质属性,即:民族危机日深,体育与救国并举;比赛内容日渐丰富,科技运用成为亮点;力量之美彰显,成绩斐然纷呈。因此,就影响力、持续时间而言,华北运动会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灾害频发,大灾所及,赤地千里,肆虐着无助的人们。灾害打击下的民生更让人触目惊心.令人不寒而栗。灾害造成了粮食的严重短缺,使灾民生活维艰,只能以代食品充饥,甚至卖妻鬻子以求生.更有甚者饥饿导致了人相食。由于这一时期人们抗灾能力弱,加之政府救济无力,对于灾民的各种救济只是杯水车薪。可以说灾害给民生带来了极其深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民初(1912-1917)文学虽然相对于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来说,显示出某种历史的"倒退",但就文学自身的现代化来说又不能不说是某种历史的进步.这不仅体现为它对情感的重视,传达出某种黎明前夕的青春气息;也表现为现代文学形式建构的进步,并开启了现代通俗小说的先河;同时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戏剧——话剧也开始在中国大地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20.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1912年,随着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制度终于经过清末的萌芽发展而逐步确立。民国时期的大学精神主要包含自由、独立、民主及社会关怀四个方面。考察民国时期的大学精神对当前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发扬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