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5年到1947年,我在重庆《新民报》编副刊的时候,每天发稿二千多字,只要上班三个小时就够了,现在一个副刊多少人编?人浮于事.“大锅饭”、“铁饭碗”害人,如果夏衍、张恨水等老一辈也处在这个环境,恐怕也很难出成就. 我当编辑时从来不对来稿乱加删改;必须改动时,也是尽量慎重.现在这种对待作者的态度,不知是否也属于十年内乱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2.
读者为什么要读副刊,喜欢读什么样的副刊?编者为什么而编副刊?应该办出什么样的副刊?编辑与读者需要形成一些什么共识?我试图从副刊读者心理的角度做一些探讨,并从编辑的角度寻求某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当报纸副刊编辑20年了,现在越来越觉得这副刊编辑不好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读者阅读口味的改变,对副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的副刊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发表文学作品的副刊了,而是一种大副刊,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这就迫使今天的副刊编辑要不断加强学习,要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审美眼光。  相似文献   

4.
读者为什么要读副刊,喜欢读什么样的副刊?编者为什么而编副刊?应该办出什么样的副刊?编辑与读者需要形成一些什么共识?我试图从副刊读者心理的角度做一些探讨,并从编辑的角度寻求某些相应的对策。副刊读者心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求知心理读者有求知欲,否则就不会读报。作为报纸副刊的读者,他们总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人的眼里,做报纸副刊编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需将别人的成品拿来,用红笔在上面圈圈删删,就大功告成了.然而,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做一名合格的报纸副刊编辑,绝非易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报纸副刊编辑,很多人成了大家、名家.<申报>、<大公报>等报纸的副刊在全国具有难以替代的影响力.这些报纸的副刊,对正刊来说,所起的已不是绿叶衬红花的作用,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独放异彩.一张报纸的副刊能办到这种程度,当然是编辑的功劳.只有高素质的编辑,才能办出让读者喜爱的副刊.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1995,(3)
知足长乐乐不知足──记四川日报编委、副刊部主任刘为民本刊记者廉正祥简历刘为民,男,1953年10月26日生于四川省中江县,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历任四川日报记者、夜编部时事编辑、组版编辑、夜编部副主任、编委、副刊部主任。1990年获四川省优...  相似文献   

7.
丹麦一位哲学家基尔克戈德说过:“只有向后看才能理解生活,但是要生活好必须向前看”。这话很富有哲理。生活像流水,日夜不息地奔流着。当我们向前流的时候,似乎什么也感觉不到,当我们向后看时,才能看清它的缓慢、湍急、平淡、斑斓,才能更好地理解它。有感于此,写下这几段文字,为了“向前看”。吹沙见金剔璞透玉1964年8月,河南日报第一次试行编辑与记者相互交流的制度。我从记者站回到编辑部后,便被交流到副刊去当编辑。这一年,是国庆十五周年。河南日报决定以《我与祖国》和《风展红旗》为题,在副刊开展征文活动.要求作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反映我省建国以来的深刻变化;通过自述的方式写自己十五年来感受最深、最难忘怀的一些事情。袁漪和我共同分编《我与祖国》的稿子。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副刊杂文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初,“文革”时期被迫中断,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当年,杂文被视为《人民日报》副刊的灵魂,发挥了一定的风向标作用,得到许多知名作家和学者的热心支持,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杂文作者.1990年创办的副刊杂文栏目“金台随感”,事实上成了全国报纸副刊的一个名牌栏目,刊发了不少精品力作,有力推动了杂文创作.我自1975年大学毕业起,30多年在文艺副刊编杂文、写杂文,亲历和推动了《人民日报》副刊杂文的繁盛.在30多年编辑生涯里,我经历了许多不平凡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在前不久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委托解放军报举办的首都报纸副刊编辑新春联谊会上,中国记协副主席、解放军报社社长张世刚同志在致辞中说:“如同报纸的理论版代表报纸的理论水平,报纸的副刊反映报纸的化品位。”这段话既是对报纸副刊作用的恰当定位,也是对副刊编辑责任的进一步明确。联谊会召开之前,恰逢军报“长征”副刊的报告  相似文献   

10.
我说当编辑是当无名英雄,这个也不止我一个人这样说。无名英雄跟有名英雄不一样,有名英雄有真英雄有假英雄,无名英雄只有真的没有假的。说起当编辑,我是当过一阵编辑的,不过时间很短,就是在开明书店当过一年编辑。编杂志有一点儿经验,《中国语文》自从复刊以来一直是我在那儿管那个事情。不过总起来说,经验还是很少的,特别是编书的经验,看别人的书稿的经验不多。所以,关于编辑上遇到的具体的问题,我说不出很多经验。我教书的时间比较长,拿做编辑跟当教师来比较,那的确当编  相似文献   

11.
邢烨 《记者摇篮》2009,(9):19-19
一个优秀的版面背后,肯定有一个优秀的编辑,这是毋庸置疑的。应该说,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版面。而副刊版面和副刊编辑的关系更是如此。副刊编辑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和业务素养。  相似文献   

12.
1998年底,衢州晚报创刊。在日报当了几年经济版编辑后,我开始主编副刊了。副刊有庞大的作者队伍,副刊有永不枯竭的稿源,一个副刊编辑假如只是编编稿子,应付应付版面,那日子应该是比较安逸的,尤其是在我们这种报业竞争并不激烈的中等城市。然而,假如搞了几年副刊,拿不出有特色、有个性、受读者欢迎的版面,自己拿不出像样的作品,那对得起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对得起报纸的读者、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吗?那能算一个合格的编辑吗?报纸给了我一个岗位,就是让我在这个岗位上要有所作为。因此,我在文学版上开出了个人时评杂文专栏——…  相似文献   

13.
在报纸如林的今天,不管是大报小报,专业报或企业报,可以说,都有一个副刊。由于副刊拥有众多的读者,副刊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我作为一个企业报副刊编辑,根据切身体会,谈谈企业报副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闻,一家县委机关报新一届编委会研究,鉴于读者批评本报文学副刊已成为报社几把手的“自留地”了,决定今后文学副刊不采用本报编采人员写的稿子。此消息一传出,当地业余作者大受鼓舞,副刊收到的来稿大幅度增加,本地区业余创作也呈现生机勃勃的态势。 闻此消息,笔者由此想到我国已故著名诗人郭小川,他在担任报纸文学副刊编辑时,曾给自己立过一条“规矩”:自己的稿子不往自己编的副刊上登。他这样做的理由是:人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好”;作者常常认为自己的稿子好。如果在自己编的文学副刊上登自己写的稿子,难免会因为偏爱,甚…  相似文献   

15.
《哈尔滨日报》多年以来一直是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组版员成版的基本流程,从2004年起首先从副刊专刊编辑室开始尝试推出由版面编辑自己成版。由于副刊专刊编辑每期版面都要经历从策划版面稿件、约稿(或自写)、从投稿中选稿,到编辑或整合稿件,最后再到约拍或多渠道找配片  相似文献   

16.
副刊的魅力     
黄啸 《新闻知识》2000,(10):18-20
十几年前,我是中学生,是副刊的读者。我把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北京日报“广场”副刊上的锦绣文章剪下来,剪成了厚厚的一大本。大学毕业后,我自己做了副刊编辑,一做就是10年,我的读者把我编的版面上的好文章剪下来,跟我说他们的感动和收获,我觉得自己和副刊更加有了一种亲合的关系,再看报纸的副刊,就有了职业的探寻和比较的眼光了。辉煌与没落《光明日报》今年4月17日有一篇题为《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消瘦”》的文章指出;全国各地不少报纸(包括一些大报和文学专业类报纸)原有的纯文学副刊,今年都做了大幅度调整,有的…  相似文献   

17.
我当副刊编辑12年,虽说还不是老编辑,但点点滴滴有了一些体会。我常在心中问自己:什么是编辑?于是想到赵家璧先生的《编辑忆旧》,想起茅盾先生的《我在商务印书绾当编辑》,甚至还想起新近编的《编辑家辞典》里的许多值得敬重的前辈。然而,他们都是名人。名人并非起初就是名人,但毕竟成名了,距离似乎就遥远了许多。那么就想离得近的,我的老师和同事,但终究因为离得近,看得过于明白,反而什么都说不出来似的。有一天读到任大霖同志写的一篇散文,文中的“爷爷”当了40年编辑,编的书可以摆满一只大书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新闻业务探讨上,"策划"当属最常用的词汇之一吧.所谓新闻策划,就是对新闻及版面的精心构思、表述及安置.我在这里所说的策划,是作为一名党报副刊编辑在编辑每一个副刊版时,在不经意间做到精意,在不刻意间做到娴熟.  相似文献   

19.
黄啸 《新闻知识》2001,(8):12-13
做报纸,就像女人穿衣服,再好看的衣服,久了,就腻了,读者腻了,自己也腻了,老要想着翻新花样。副刊编了几年了,什么套路都试过了。生活副刊,主题副刊,话题副刊,专栏副刊……还是觉得欠活络,我有人有,不出彩。   有次几个编辑和作者在一起聊天,说想做个怀旧的专栏,比如写“北方的雪”,“同桌的她”等等,挑选文字比较经典的作者,做同题文,应该比较好看。越说越兴奋,因为是同行,比较有包装意识,就开始捉摸推出的形式和专栏的名字,一致认为不能太普通了,那就淹没了。   在起了无数个名字之后,我们突然想到了网络,…  相似文献   

20.
时代的发展,对报纸副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要求报纸的副刊版面必须适应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要求副刊编辑开拓新的视野,反映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行业读者的阅读需要.当今,本土化--已成为报纸副刊的发展趋势之一,有专家讲办报真谛,说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全国的,也正如那句小品所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可以这样说,报纸的本土化是其生存的基础.报纸副刊是地方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如何办好副刊,体现副刊的本土化特色,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作为川北地区的主流媒体--《南充日报》,在传承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和巴蜀文明,体现报纸副刊的本土化特色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