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育工作是高校培养未来社会建设主力军的主渠道、主阵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由于外在环境和德育工作本身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德育实效性不高.改变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状况,是我国高校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新形势下,要积极更新高校德育内容,调整高校德育目标,变革高校德育模式,创新高校德育机制.  相似文献   

2.
时代发展呼唤个性化人才,新时期高校德育必须以学生个性充分健康发展为其价值取向.高校应不断改革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之路,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最终培养大批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3.
学分制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对高校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将促进高校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变革。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管理理念由“警察型”向“服务型”转变,德育教育模式由“单一灌输型”向“统分结合、共性与个性结合”的模式转变,全面改革传统的高校德育体系和素质量化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建新型的德育管理体制和动态开放全面的德育评价体系,实现德育手段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实践中大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理念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主体性德育正是针对这一现象提出来的,它是以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德育。构建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改革传统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就主体性德育模式构建的基本概念、实践依据、基本目标、基本特征、基本原则、构建策略等基础理论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和回答,旨在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德育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动高校德育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略论德育视角下的个性培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校德育中的个性培养是一种从德育视角出发,培养大学生创造力和活力、关注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德育思想和实践模式。个性发展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需要,个性培养是“以人为本”德育新理念的内在要求。在我国高校中,对大学生个性培养缺乏科学认识,也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实践模式。我国高校应根据实际,从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个性培养。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及大学生群体的变化,高校学生工作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目标,实现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提高学生工作实效,实行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是符合时代的必然要求。明确学生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深刻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有效建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成为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的有效途径。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新格局,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高校"绿色德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初步探索."绿色德育"可以满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需要;能将德育有机地融汇、贯通于整个大学的发展体系之中;"绿色德育"是与时俱进的新生事物,是调动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层面,师生互动,构建全面运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模式.它将为彻底改变高校德育的传统模式及浅表性效果探索新路.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高校德育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对大学生实施影响,以培养大学生具有社会发展所期望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社会化过程,其根本任务就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高校体制不断改革、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给高校德育价值一个准确的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德育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人类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任何阶级社会的教育都不…  相似文献   

10.
德育内容决定德育方向,体现德育性质,是高校德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体现。对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构建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和充分论证,对推进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研究,推动高校德育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构建价值具体体现在反映时代发展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探索高校德育规律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社会化实践模式作为一种结构体系和范型,有利于指导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对于推进高校德育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组织领导与管理,参与要素与作用,目标、内容与形式,实践方式与方法,结果反馈与评价等多个层面构建高校德育社会化实践模式及其体系,突出实践在高校德育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全晨 《成才之路》2015,(3):18-19
大德育模式是符合信息社会时代特征,符合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全新德育模式。高校人力资源优势明显且信息化建设较全面,但德育实效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同社会期望存在反差,高校德育的重塑与创新,须以大德育模式为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高校道德教育,视之为一种知识教育,以机械的限制性的管理、处罚替代德育,造成了德育的低迷、失效.积极探寻、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构建“一体化“的育人机制;加强德育人才建设;创新德育模式;创建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从而增强德育的实效,有利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实现高校德育的时代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高校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规定着高校德育的目标、性质和方向;另一方面,高校德育是贯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各种教育的灵魂和核心。以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致力于高校德育创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既是高校的培养目标,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奋斗目标。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在高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实现德育的真正价值,是高校德育工作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构成了生态德育的必然性.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道德升华的客观要求.从高校生态德育的目标、高校生态德育的核心内容出发,阐释人性的完善是高校生态德育工作的中心与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大学德育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高校的必然要求,通过树立和谐的高校德育理念,构建和谐的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开展和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和谐的高校德育环境,建设和谐的高校德育管理系统,深化和谐的高校德育实践活动等增强大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校史校情:高校德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校史校情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缩影,是高校德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校史校情教育符合德育认知、教育的规律和要求,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高校可以通过校史校情教育构建大学生德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德育、高校德育以及艺术教育概念的表述,探讨德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指出德育需要艺术的滋养,艺术需要道德的支撑;艺术教育具有特有的德育功能;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德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德育能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德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会增强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可持续发展。应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与实践中融合德育,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健全与心智成熟。使他们成为知识结构合理、心理健康的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目标是德育的起点和归宿,是德育成功与否的前提。随着社会发展和认识进步,我国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在与时俱进。作为东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和日本高校德育某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构建科学的高校德育目标,需遵循一定科学原则,最终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公共精神、主体精神、高尚品质及和谐身心等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