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媒介:权力的眼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系是一种资源 ,因为掌握某种关系资源而可能在一定局面中处于支配地位 ,拥有相当的权力 ,对于加入我们这个社会时日不久但颇具影响的力量———大众媒介而言 ,究竟它是如何调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种关系来获取自己的权力、始终是一个并不明确的问题。特别是在考虑权力的必然取向———利益时 ,媒介又是在如何维持着自身的生存 ,或者背离传播的初衷 ,同样是个令人注目却又含混的话题。本文利用米歇尔·福柯等人的观点 ,通过5个层次分析 ,来澄清权力的概念 ,揭示大众传媒权力产生的关系基础 ,描绘媒介权力的形态 ,指出媒介运用权力时的问题以及提出我们可能的对策 ,以期对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权力运用的合理化提供一个清晰的背景。  相似文献   

2.
亲爱的读者和作者: 去年,本报试刊两期。我们收到很多读者来信,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也得到许多作者来稿,给了我们很大支持,在此表示谢意! 今年,本刊半公开发行,得到很多读者的订阅。为了改进我们的工作,提高刊物的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本·巴格迪坎是美国著名的报刊批评家,具有三十多年的记者和编辑工作经验,曾得过“普利策新闻奖”。1983年他出版的《传播工具的垄断》一书,用大量材料揭露了美国垄断资本控制新闻工具的情况。本文是该书的第十一章。  相似文献   

4.
报刊电视等大众传媒如何担负起传播文化的重任,以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思潮影响大众,弃消极、颓度的不良文化思潮。本文分三次对此进行专论,对新闻采编人员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编者  相似文献   

5.
数年前,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份出版物中,曾相当明确地阐述道,任何明智的传播方针,总是依靠只有通过研究方能提供的有效信息。为了发展传播方针,以及有关传播学的研究方针,需做更多的研究工作。这便是出版物所表达的关于这方面的部分期望。同时,近年来,似乎亦有理由认为,从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过程来看,将它和其它许多效力和压力放在一起,它也居有一席地位。尽管有了这些受人欢迎的进展,但无论怎么说,我们仍十分缺乏信息——为制订方针的模式和决议而提供可靠依据的那种信息——在广阔的国际环境内,当人们指定由我们自己提出关于传播过程的全貌时(例如:麦克布里特委员会[MACBRID COMMISSION]所呈交的要求解决的项目),这方面的问题就变得特别明显了。  相似文献   

6.
每逢谈到美国的言论自由,人们总要提到美国宪法的第一补充条款。法官布莱克说:“根据宪法,联邦政府没有任何权力对任何类型的言论和任何形式的思想表达施加任何压力。”但另一名法官道格拉斯却持不同看法,他说:“第一补充条款并没说只有在言论不存在危险的时候才有表达自由,没说只有在言论不存在颠覆的倾向时才有表达自由……政府所有的规定和限制的意图在条款里都没讲,只是模棱两可地说议会将不制定任何法律……”  相似文献   

7.
8.
方明 《东南传播》2011,(6):18-20
根据多次深入莽人村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莽人的媒介接触以电视与手机为主,书刊、电影与网络相对匮乏。认识这一点,对我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以媒介接触为内容的文化扶贫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巴里·艾斯勒是一个著名的畅销侦探小说作家,以写作为业,衣食无忧。艾斯勒曾在美国中央情报局担任秘密特工三年,后来做过技术行业的律师,并在硅谷和日本的创业公司担任过主管。艾斯勒专写惊险小说,十分畅销,赢得多种惊险小说类的图书奖如"巴里奖"以及Gumshoe年度最佳惊悚小说奖。艾斯勒的书被译为20多种文字,并被摄制成电影。艾斯勒头五本惊险小说以一个刺客,日裔美国人约翰·莱恩为主角,由企鹅出版集团旗下的普特南出版社(Putnam)出版。2007年他转到兰登书  相似文献   

10.
手机:信息传播载体还是大众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大的用户群和手机信息传播的功能,使很多人把手机这个信息传播载体看做是大众传播媒介.因为它不但吸纳和融合了传统媒体的功能和优势,还具有许多其他媒体不具有的特性,如分众、定向、即时等.那么,这个信息传播载体可以被视为当代传播学意义上的媒体吗?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战略设想,也是新老媒体有机融合的一种实践路径,内容社区是一个具有高度现实可行性的潜在趋势,它孕育着宏观融合与精细分化同时并存的媒介第三空间。从中,我们将看到一张真正由内容来主宰的媒介产业版图。  相似文献   

12.
前言 那天,我与作曲家麦克尔·弗里德曼吃午饭,他对我说:"麦克,现在的关键词是'进化'"事隋的确如此.现在,重要的不是如何发达兴旺,而是如何与时俱进.对于生产图书产品的出版社来说,"进化"意味着如何融入一个日益"社区化"(community,指的是一群兴趣爱好相同的消费者)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大众媒介的本身就具有履行公益责任的使命。设立公益频道只是大众媒介履行公益责任的途径之一,虽然它本身的内容可能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但是公益频道却在大众媒介履行公益责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让大众媒介充分地履行公益责任,就需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其公益性。  相似文献   

14.
大众媒介品牌的竞争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内传媒产业市场的竞争已由无意识竞争到有意识竞争。但即使在有意识竞争中,多数媒体仍然缺乏理性思考,缺乏理论指导。传播业者和学者一致认为,中国媒介现在最缺的是既懂新闻又懂管理的人才。在国内69个传媒集团中,设立专门战略研究机构者不多,而专门研究人才的更为匮乏。理论研究的滞后势必导致实践的盲目性。从地域上看,有意识借助西方传媒和产业的经济理论用以嫁接、发展中国媒介的经营战略思想的媒体或传媒集团,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渐趋稀薄,不少媒体的主管主办者和代理人仍然在不断的“试错”中去取得可能会马上失效的经验,这是很让人忧虑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尽管我国媒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随着受众思想的多元化、利益的驱使、媒介自身的管理及激烈的竞争,公众对媒介呈现出越来越不信任的态势,媒介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本文通过对大众媒介公信力的现状分析,试图找出提高大众媒介公信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比喻,俗称“打比方”,是我国自古以来作文赋诗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南朝梁武帝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意思是说,比是按事物的相似处来比附事理。这种修辞手段,对新闻写作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新闻,中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把复杂的事物写得简明,使深奥的道理说明浅显,让抽象的东西变得  相似文献   

17.
上期本文谈到新闻中的比喻,介绍了明喻、隐喻的运用.现在,再谈谈借喻. 所谓借喻,是指直接用喻体去代替本体.据《辞海》解释,借喻“正文和比喻的关系比之隐喻更为密切.全然不写正文,也不用比喻语词.只用比喻来作正文的代表.”换句话说,借喻不仅不用“象”、  相似文献   

18.
曹鹏 《新闻实践》2001,(1):31-33
无论是何种行业或专业,都有其核心概念与基本术语,它们就是关键词。举凡日常经营管理运作、专业会议研讨、谈判与业务交流以及学术理论著述,都是围绕着关键词而进行的。关键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且其  相似文献   

19.
(二)比喻要通俗.新闻是写给广大读者阅读的,所以新闻中用的比喻也应注意通俗易懂.现在,有些新闻中的比喻,有意追求神平其神,使人们读后不是一目了然,而是越看越糊涂,这就失去了比喻的意义和作用.有的同志举出一例:报道英雄人物时,常用“冰山上的雪莲”之类的比喻.其实,见过冰山上雪莲的人虽然不能说没有,毕竟是极少的.新闻中用这样的比喻,只能使大多数读者看后感到茫茫然而已.  相似文献   

20.
敬爱的作者、读者: 1998年来临了,新世纪老人叩响了人类的大门.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编辑部同仁谨向诸位表示衷心地祝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