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戈公振(1890—1935)名绍发,江苏东台人,是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报刊主编、新闻学家,早年参加上海《时报》、《申报》工作,从校对、助编、编辑到总编辑。他著有《中国报学史》一书,是我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戈公振逝世后,李公朴曾回忆说:“记得  相似文献   

2.
今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是家叔戈公振诞生的九十周年,十月二十二日又是他逝世的四十五周年,我特把他在五十多年前写的遗著《英京读书记》整理和发表出来,作为对他的追念! 家叔公振在上海时报工作时,即专心研究新闻学和中国报纸的历史。一九二五年二月,他编的《新闻学撮要》由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出版;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他著的《中国报学史》,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他当时称新闻学为“报学”,称报纸的历史为“报学史”。如他在一九二六年六月为《中国报学史》写的《自序》一开头就说: 民国十四年夏,国民大学成立,延予讲《中国报学史》。予维报学(Journa-  相似文献   

3.
戈公振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卓有建树的记者和新闻学者.他先后在旧中国有名的大报——《时报》和《申报》工作将近二十年,同时潜心进行新闻学和报刊史的研究,撰写有《中国报学史》、《新闻学撮要》等著作.一九二七年初至一九二八年底,他用自己的积蓄,游历了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考察并研究了这些国家的新闻事业.回国以后怀着爱国热枕,为改进我国的新闻事业奔走呼号.本篇介绍他回国以后不久,在上海复旦大学、大夏大学的演讲.这个演讲稿原载  相似文献   

4.
蔡斐 《青年记者》2007,(20):91-91
戈公振在新闻学教育方面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他不仅先后被国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大夏大学等沪上名校争相聘为教授,主讲《访事学》和《中国报学史》,就连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先生也亲自来函,意欲邀请他前往北京大学讲学。在大学讲课的同时,戈公振还亲自发起成立上海报学社,从事新闻学术探讨,组织短期新闻培训班等活动,使之成为旧中国时期上海地区存在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新闻学术团体。另外,他还先后两次出国考  相似文献   

5.
一九一九年以后,资产阶级新闻学开始广泛地被介绍到中国来,南北很多大学设立了新闻系,开设了新闻学课程,我国自写的新闻学著作也陆续出版。戈公振于一九二五年在上海国民大学担任中国报学史的讲授工作,《中国报学史》一书也就在这时候开始写作,历时一年多,-九二七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对旧中国新闻界是有影响的。一九五五年我们重印了这本书。下面对这本书作一个简扼的介绍,同时谈谈我对这本书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戈公振(1890~1935年)是中国近现代的著名新闻学家。他1913年到上海有正书局工作,次年入著名的《时报》馆任编辑,前后工作十五年,历职至总编辑。1929年又参加《申报》工作,任总管理主任等职。其间,他还先后任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戈公振先生是中国近代新闻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他也是新闻所有权保护的倡导者之一。清末,中国政府也颁布了著作权法(律)。但还不完善。尤其是《大清著作权律》规定:“各种报纸记载政治及时事上之论说新闻”,都不能获得著作权。可见,清末的著作权法对新闻作品是不给予著作权保护的…  相似文献   

7.
戈公振先生长期从事新闻报业工作,是我国三十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学研究的第一个开拓者。一本30万字的新闻学论著《中国报学史》的出版,不仅决定了戈公振在中国新闻史学研究中的先驱地位,而且揭开了我国新闻史研究的新的一页。《中国报学史》的重要价值首先是在于她的系统性。该书按照时间顺序把我国从古到今的新闻事业作了全面的阐述和分析。戈公振为我们所勾勒的中国新闻事业史轮廓清晰明了,这正是由于其资料浩瀚,有史有论,内涵丰富殷实。  相似文献   

8.
新闻学刊物的发端我国最早有关新闻学研究的刊物是《新闻周刊》,由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创办。该会成立于1918年10月14日,至1920年12月停止活动;在此期间,训练了两批学生,共约70人,是我国第一个有组织的新闻学研究团体。他们所创办的《新闻周刊》也是我国有关新闻学研究的第一个刊物。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评价说:“国立北京大学……设立新闻学研究会,是为报业教育之发端”;“曾发行《新闻周刊》,对于一周之  相似文献   

9.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于一九一八年十月十四日在北京大学正式成立。它是我国第一个有组织的新闻学研究团体,是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从事研究的开端。戈公振则在《中国报学史》中称之为:“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虽然,在这之前,全国报界俱进会曾于一九一二年在上海举行过特别大会,通过举办“报业学堂”的提案;之后,在一九二○年,全国报界联合会也草拟过“新闻大学组织大纲”,但借于这两个组织本身不久便散伙,因  相似文献   

10.
蔡斐  陈玲霖 《青年记者》2009,(24):97-98
长期以来,“新闻自戈公而有史”的.论断奠定了戈公振在中国新闻史学界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一本洋洋洒洒的《中国报学史》成为戈公振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实际上,“戈公振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除了对新闻史学的研究,戈公振在新闻教育、媒介经营、新闻实务等诸多方面都颇有见地和建树。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闻界先驱戈公振生平业绩,最近在他的故乡江苏东台展出。戈公振是我国著名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早期新闻教育工作者,这次展览内容丰富,史料详实,有戈公振本世纪初进八上海报界,二十年代考察英、美、日等国新闻事业的各个时期的一张张留影;有三十年代采访、考察苏联后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苏联访问记》手迹和出席国际新闻专家会议的“简派状”等一件件遗物;还有他生前撰写的《中国报学史》、《新闻学》那一本本不朽之  相似文献   

12.
戈公振先生从二十一岁(1911年)助编江苏省《东台日报》开始,一直到他1935年10月22日在上海逝世,前后二十四年,始终孜孜于新闻事业,他的遗著"中国报学史"对新闻学和报刊史的研究有一定的贡献.关于戈公振先生生前个人的藏书,相识他的人一直是关心着的.这些书原存放在当年上海天主教徐汇中学内,1956年冬,在上海市教育局和徐汇中学行政领导方面的协助下,由上海市文化局图书资料查工作组负  相似文献   

13.
戈公振的名著《中国报学史》二次重版,又同读者见面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公开出版的解放前的新闻学书。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新闻史料,而且从中也可以了解一个追求进步的正直新闻工作者是怎样热爱自己的事业,怎样从事研究工作的。虽然新闻学研究的历史比较短,出版的书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我国最早的画报的不同记载关于我国最早的画报的记载,在报学史上一直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点石斋画报》。较早的是1927年戈公振所著的《中国报学史》中说:“石印既行,始有绘画时事者,如《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书画谱报》等是”。1931年萨空了在所著《五十年来中国画报之三个时期》中说:“中国之画报始祖,说者皆谓上海《点石斋画报》、  相似文献   

15.
戈公振与上海报学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报学社是旧中国在上海地区存在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新闻学术团体,它发起组织于1925年11月,最后活动可查知的是1935年12月15日,前后足足有10年的历史。上海报学社是在戈公振先生一手组织和亲自主持下,从事新闻学之探讨活动的。上海报学社成立于1925年秋冬。那时戈先生正在国民大学讲授《中国报学史》。戈先生的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十分注意学理与实践的相结合。那一年的上半年,戈先生在南方大学报学系教书,教的是访事学。戈先生发动同学  相似文献   

16.
厦门大学享有“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新闻学科”的美誉。但是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在论述厦门大学早期新闻教育的时候却与历史事实有出入。 1 92 2年 7月厦门大学新闻学科正式创办 ,1 92 6年 1月宣布停办。从创办到停办 ,前后延续四年 ,招生三次 ,共计有 7人。在学科名称上 ,先后有变更。创办之初称为“新闻学部” ,1 92 3年 4月以后改称“新闻科” ,1 92 4年 6月之后 ,则称为“新闻学系”。孙贵定出任新闻科主任的时间是 1 92 3年 4月。  相似文献   

17.
吴翔 《传媒观察》2013,(5):61-63
南京报业在晚清的开端,一般记述不多,或语焉不详。尤其是著名的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提及南京的最早报纸,是1912年1月南京的《临时政府公报》,及1913年8月的《中华报》,关于南京的“前清”报业几乎完全是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18.
戈公振的名著《中国报学史》二次重版,又同读者见面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公开出版的解放前的新闻学书。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新闻史料,而且从中也可以了解一个追求进步的正直新闻工作者是怎样热爱自己的事业,怎样从事研究工作的。虽然新闻学研究的历史比较短,出版的书籍也不多,但是解放前的二三十年中也出过一  相似文献   

19.
段勃 《编辑之友》2011,(8):122-125
中国新闻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1834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刊登的《新闻纸略论》是中国报刊中出现的第一篇新闻学专论。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宣告了中国出现专门以新闻学为研究内容的学术团体。紧接着,戈公振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报学社,黄天鹏在北京倡议成立了北京新闻学  相似文献   

20.
著名学者戈公振在其力作《中国报学史》一书中,曾指明:“米怜创《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其内容有言论、有新闻之记载,是为我国有现代报纸之始。”戈公振的这个观点为后来的新闻史研究者们所接受和沿袭。然而,我在阅读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后,觉得这个观点似乎是难以成立的,它在论点和论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