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周瘦鹃是民国时期颇具影响力的编译家、出版家。他以报刊图书为阵地,行走在文学翻译与编辑出版之间,紧追时代步伐、寓教于乐、编辑手法新颖、传播渠道多样是其编译出版思想的特点。他的编译出版活动融时效性、可读性、启蒙性于一体,既顺应了现代稿酬制度,培育了大批文学翻译人才,又推动了书刊出版的革新,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创新。直至当下,周瘦鹃的编译出版思想与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研究英华书院中的一些编译作品,重点对英华书院对我国近代编译事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性阐释英华书院对我国培养编译人才、创立近代华文报刊以及创建编译出版机构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研究英华书院中的一些编译作品,重点对英华书院对我国近代编译事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性阐释英华书院对我国培养编译人才、创立近代华文报刊以及创建编译出版机构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孙毓修在清末民初儿童文学编译出版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为我国儿童文学编译出版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为建构特定的道德教育价值并易于为儿童读者接受,孙毓修在编译出版《伊索寓言演义》时采取了一些卓有成效的读者顺应策略:内容上增加了一些蕴含道德教育功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语言形式上浅显易懂;装帧设计上融趣味性、审美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孙毓修《伊索寓言演义》编译出版中的读者顺应策略对当代儿童读物的编译出版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末,废除科举,兴办新学,研习西学,国人教育全面转向。京师大学堂、学部、教会和官书局、民营出版社,编译、审定规则及出版新式教科书,是这一转向的诸多时代特征。清末新式教科书的出版,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的革新和变迁,更为我们今天文化、教育的再度转型提供某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我国首套儿童科普读物《常识谈话》为例,从文体顺应、民族文化顺应、语言和装帧设计顺应等方面归纳了编译者和出版者的编译、出版策略,简要评述了该套丛书对当下儿童科普读物编译、出版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外文地方史料是重要的、具有巨大出版潜力的图书品类,对其编译整理方面的研究处于较为薄弱且针对性不强的状态,有必要对外文地方史料编译出版的价值、现状、难点与策略进行探究.外文地方史料具有很高的编译出版价值,是外部势力入侵的证明,是地方建设的历史借鉴,是外侨文化异域发展的记录.当前这一工作处于史料存量巨大但成果数量不足、主体格局形成但选题丰富度不足、顶层设计支持但系统性不足的状态,其原因在于外文地方史料的编译出版具有流布分散广带来的史料搜集难度、重新体系化要求带来的内容整编难度、语言使用情况复杂带来的文本翻译难度.为了做好这方面工作,顶层设计方面要发挥支持统筹作用,选题方面要注重基础性和常规性的结合,编译方面要注重现有翻译队伍利用和人才培养的结合,宣传方面要利用好研究利用者自身的社群渠道.  相似文献   

8.
马列学院编译部是中共中央设立的第一个专门从事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编译研究的机构.编译部成立后,张闻天领导制定编译计划并组织实施,在数年内编译出版《马恩丛书》《列宁选集》等经典著作.这一时期,编译工作呈现出组织的统一性与成果的系统性、成果推介的通俗性、译介的准确性与工作成就的实效性等特点,深刻影响中共编译事业的长远发展.马列学院编译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得编译部成为抗战初期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编译研究的中心,在中共编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清朝末年,广学会组织编撰出版了许多书刊,客观上促进了中西化交流,对当时中国的维新变法浪潮,和中国近代作权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因其文化传教策略和中国社会需要,开始在华展开翻译出版活动,创办了墨海书馆、广学会等一批翻译出版机构,翻译和出版了大量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书籍,在近代中国翻译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促进了我国翻译出版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泰西新史揽要》(编译本)与《迦茵小传》(足本)都是从英国引进翻译、出版的畅销书,前者于1895年由广学会(外国人在华创办的近现代出版机构)首版,后者于1905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原书在英国本土反应平淡,销售冷淡,但引进到中国后却风行一时,影响极大,故笔者称之为墙内开花墙外香。  相似文献   

12.
张以芳  凌桂芳 《今传媒》2021,29(4):73-75
英文编译是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医学英文属于实用英文,而ESP理念是实用英文的一种教学理念,其与科技期刊英文编译存在一定相关性。本研究通过分析ESP的主要需求因素,引发英文编译的实际目标思考。从多个维度结合编译实际工作,分析其提高英文编译水平的可行性策略,使英文编译不再拘泥于形式和意思互恰的表面目标,而是要基于ESP理念采用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根据科技期刊的特殊要求,指向性、准确性地表达论文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跨文化建设的背景下,文章试图运用交叉科学范式,就交叉编译观的构建及其运用做一些初步探索。包括把交叉编译观界定为把编辑和翻译的相互关系视作交叉整体形态的科学认知和思想观念;指出交叉编译系统及其整体特征;强调了交叉编译观的实战意义;描述了交叉编译行为的应有状态,对交叉编译的主体优化提出简要期望。本文认为"应有状态"和一些可能的应用方向,是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在范式转换中转变旧有编译观同样是有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5,(17):22-28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参考消息》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期间刊登的全部1014篇以"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报道进行报道倾向、编译形式和文体风格三个维度的考察,旨在对该报关于重大社会议题的报道策略进行全面而准确的阐释。研究发现,《参考消息》相对温和新闻生产策略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特定社会议题脱敏和预防舆论"板结"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创办于1887年的广学会以书刊为媒介、以中国文人学士为对象,介入维新变法、新政等晚清政治改革运动,开展对华文化传播活动,企图“自上而下”地影响整个中国,就其影响力及出版物数量而言,是彼时西方在华出版会社中名副其实的翘楚。在清末二十四年的对华文化传播活动中,广学会经历了由初创时期的冷寂,到维新变法期间的兴盛,再到新政阶段逐渐走向衰微的曲折轨迹,始终受到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左灿 《东南传播》2021,(1):77-82
2020年11月17日下午,以"《新莱茵报》的编译与研究"为主题的《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年增刊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线上和线下的与会代表们都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出版的这期《新闻与传播研究》增刊表示赞赏,对陈力丹教授团队的编译工作表达了敬意,并围绕《新莱茵报》的编译出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  相似文献   

17.
杨莉 《东南传播》2022,(6):45-47
文章从翻译符号学视角,将国际新闻编译视为一种符号转换行为,编译文本被视为渗透了社会文化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动态构造,编译者以目的符号形式建构另一全新符号文本,需符合目的语国家受众接受心理、国情民情、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和政治诉求。文章以《参考消息》为语料,从编译者的符号行为角度分析符号转换过程中符号的使用、阐释、重组与操纵,提出符号顺应与符号制约策略,探索国际新闻传播中新闻编译的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18.
信息·动态     
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五届编译出版委员会成立暨工作会议召开1998年7月4日~6日,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五届编译出版委员会成立暨工作会议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会议由本届编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万健主持。主任委员辛希孟作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图书馆学书刊编译出版水...  相似文献   

19.
丁遥 《出版参考》2017,(11):32-34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走出去”工作,新闻出版业实施外向型出版战略,通过输出优秀的出版产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标准作为世界通用的技术语言,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综合体现.《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的发布更加成为中国标准“走出去”的重要推手.本文对标准外文版的编译出版“走出去”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旨在为编译出版高质量的外文版译本提供帮助,从而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相似文献   

20.
常江  杨奇光 《新闻界》2015,(3):13-18,45
本文使用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对2014年发生的三个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编译事故——中央电视台马航报道的错译、澎湃新闻对《经济学人》的"选择性翻译"以及新浪网对《外交家》杂志的误译——进行文本分析,尝试探索编译者在二次编码的过程中由于翻译失误而改变事件原有意义的机制,并阐明编译失范引发公众的对抗式解码的现象对于提升新闻编译专业水准、探索全行业操作规范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