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奉华 《新闻世界》2013,(5):212-213
鲁迅杂文与新闻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为上海《申报·自由谈》所写的杂文,无论外在构成还是内在精神,都与新闻报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鲁迅全集》收录情况看,鲁迅为《申报·自由谈》撰文,大约从1933年1月24日写作《"逃"的合理化》开始,到1934年8月22日写作《看书琐记(三)》。这些杂文结合时事、政治、社会的新闻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言辞犀利的评论,成功引导并构建当时新闻舆论。本文从《自由谈》的新闻舆论构建视角,对《自由谈》和鲁迅杂文在此方面的作用作些讨论。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学术界关于它的各种研究成果已不胜枚举,而在这其中,对于《申报·自由谈》的研究又因为其副刊地位的特殊性而显得尤为特别。本文搜集了近十年来有关于《申报》副刊"自由谈"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对其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同时,也对当前《自由谈》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些许个人看法,以期今后学界在此领域的研究更加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3.
《申报》副刊《自由谈》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副刊之一。1932年12月,史量才借《申报》创刊六十周年之际,对《申报》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大胆起用了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年轻编辑黎烈文任《自由谈》的编辑。黎烈文新生的《自由谈》一改先前为鸳鸯蝴蝶派所把持的颓废风格,使之立足于文艺的“进步与现代化”,“不违背时代潮流与大众化为原则”.  相似文献   

4.
陈凌云 《出版科学》2016,24(6):107-111
《申报·自由谈》因黎烈文而在新文学运动中大放异彩,黎烈文也因《自由谈》跻身于编辑家行列。通过研究黎烈文主编的《自由谈》,可以窥见他的编辑思想与特色:立足于“文艺进步和近代化”的编辑方针,以文取文、兼容并包的选稿原则,网罗优秀作家与培养文学新人并举的作者战略,以及重视策划、编读互动的市场策略,从中习得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程芸  陶许娟 《新闻世界》2012,(6):170-171
本文试以《申报·自由谈》为切入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条件,将“公共领域”理论引入,探讨《申报·自由谈》在构建公共领域方面的实践。文章以1932年黎烈丈时期的《申报·自由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经济上的独立和文字的独立,所形成的开放、自由和平等的言论讨论氛围;并且还能时刻保持着对权力机关的批评与批判。可以说,《申报·自由谈》成功构建起一个相对自由和开放的公共领域。虽然,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自由谈》被迫停刊,但这也体现出了副刊在构建公共领域上的局限性,这对我们当前的新闻事业也是有所启示的。  相似文献   

6.
陈阳 《新闻世界》2013,(4):195-196
本文主要研究上海“孤岛”时期《申报·自由谈》利用副刊文体的丰富多样性针砭时弊,揭露敌人阴谋,反映现实,从而唤醒国民积极抗日,形成了有力的抗El救亡舆论氛围,推动着上海民众的抗日爱国运动。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具有浓重的租界色彩,繁华与落寞并存,颓废与刺激共生,“畸形繁荣”的背后掩盖着国难艰危的事实,《申报·自由谈》在这座城市中诞生、成长、变革并繁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蒙上了一层租界色彩。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申报·自由谈》编辑黎烈文,团结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自由谈》为阵地,关注社会事件,开展社会批评,拓展世界眼光,研究社会问题,倾注人文关怀,建构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9.
从书摊上买到一本《文学自由谈》,去年第五期。一位王先生撰文《二十二张脸谱》对该刊二十二位封面人物逐一点评,评到一位文学评论家时,说这位姓李的评论家评过好几位有名的作家,时有尖锐的批评。对此,有的作家就大度谦虚,而另一位未点名的作家,则视批评者若寇仇。这件事我好像从报上看到过,也有过感慨,感慨严肃的学理批评对于一位理论修养缺失的作家来说,回应批评的也只能是人身攻击,看来,还是李先生把这位作家看得重了一些。我这里是同意这位王先生的看法的。  相似文献   

10.
11.
关于鲁迅杂文的学术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文列举了七篇不同类型的鲁迅杂文 ,并从文献分类学的角来分析鲁迅的这些杂文  相似文献   

12.
王增强 《档案》2014,(12):15-17
鲁迅创作《谈所谓"大内档案"》杂文的主要目的并非批判北洋政府,而是还原真相、讽刺伪国学家、伪考古家和解剖国民性。在文章中,鲁迅间接提出了一些档案管理思想,即:档案管理应该有章可循;档案鉴定销毁应该有法可依;档案保管应该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13.
1932年《申报·自由谈》在黎烈文的主持下进行改革,成为中国杂文创作的大本营,鲁迅与它关系密切。鲁迅借助时政、文人、革命、青年等多个主题扫描了近代中国的全貌,紧扣时代的脉搏,在纷纭错杂的变化中,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读鲁迅的杂文,有如阅读一部别致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具有浓重的租界色彩,繁华与落寞并存,颓废与刺激共生,“畸形繁荣”的背后掩盖着国难艰危的事实,《申报·自由谈》在这座城市中诞生、成长、变革并繁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蒙上了一层租界色彩。  相似文献   

15.
杨希  张湾 《新闻世界》2012,(7):199-200
"公共领域"在哈贝马斯看来,代表的是一种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而报刊可以说是"公共领域最典型的机制"。本文主要是以黎烈文时期的《申报》副刊《自由谈》为例,探讨近代中国报纸副刊公共领域构建的时代背景、构建过程以及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16.
茅盾曾说过一句很有见地的话,大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史及外国文学史的一个明显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现代杂文的兴起.  相似文献   

17.
于鸿斌 《新闻传播》2010,(6):109-109
《自由谈》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著名大报《申报》的著名副刊。前后历经11任编辑。在不同编辑主持下《自由谈》的面目就不同,呈现不同的风格特色。1915年主持的吴觉迷注重激发民众的尚武精神.对时势的关注走的是激进的路线。1916年短暂上任的姚宛雏因以诗词为主的编辑风格与《自由谈》原来的编辑风格不符,也很快辞去。  相似文献   

18.
河南卫视《武林风》栏目商业运作的成功主要在于栏目的准确定位;板块设计不断创新;赛制与规则充分体现比赛的激烈与刺激;全方位、多视角的立体营销;进行商业包装,融入时尚、前卫的娱乐元素;积极树立国际品牌,占领国际搏击市场的制高点;精心打造产业链。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准风月谈>从题材选择上看,旁敲侧击,从风月中谈出风云.其新闻评论,突出地体现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单篇评论兼具现实的广度和历史的深度,系列评论则体现为严密的连续性,整体上体现出"关注民生"的评论风格.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准风月谈》从题材选择上看,旁敲侧击,从风月中谈出风云。其新闻评论,突出地体现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单篇评论兼具现实的广度和历史的深度.系列评论则体现为严密的连续性,整体上体现出“关注民生”的评论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