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洁 《现代企业教育》2014,(12):324-324
《上海女孩》是著名华裔美籍女作家邝丽莎(LisaSee)的长篇小说。她根据家族经历、自身研究与对美国华人移民群体的观察,创作了揭示复杂的姐妹感情的文学作品。本文将透过小说中一对姐妹移民经历与情感历程来审视华裔美籍作家的浓厚的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2.
1991年,美籍华裔女作家任碧莲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典型的美国佬》。小说描写了三个中国移民在纽约的经历。他们满怀梦想和希望来到美国,投入到美国社会,不断被美国主流文化所同化。于是,他们由最初批评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最后转变成了他们蔑视的那种人——"典型的美国佬"。当我们不再只是以一个人的种族民族及宗教特征来评判一个人,而是以一个人的价值来评判它,这样也就是比较理想化的解决移民的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3.
1995年到2010年,美华新移民小说中离婚女性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美国梦里》、《美国爱情》、《美国情人》到《白日飘行》,女主人公离婚逐渐获得了合理性,可看做新移民女性对男权保守的"进阶突围",但婚姻道德始终是小说中的重要主题。1996年张慈在美国出版的小说《浪迹美国》通过谢思羽反叛婚姻道德的方式消解男权,显示出美华新移民小说中少见的激进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4.
<正>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这篇小说最先在《北京电视报》上连载,199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新华书店发行,1993年获《小说月报》百花奖。[1]它属于新移民文学初期之作,是一部关于赴美移民的小说。小说叙述男主人公王启明与女主人公罗燕怀着"美国梦"去纽约的故事,折射出东西文化的差异,是一部综合事业与情感历程的经典之作。近年来有关于梦想和人在异地的作品陆续浮上台面,虽然这种题材的作品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但当时空转换,身为留学生的笔者仍然感触良多。笛安《十月》第五期中讲述的就是  相似文献   

5.
亨利·詹姆斯,横跨美国和欧洲大陆的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他最为人所知的小说内容皆是关于美国人移民到欧洲大陆后,和欧洲人之间的价值观、道德观、文化以及处事方法差异。与此同时也着重体现了他印象中的美国人特质。该文旨以他晚年撰写的一篇游记作品《美国景象》(1907)为切入点分析詹姆斯前期以及后期文学作品中塑造的美国人的特质,以及他作为移民文学的先驱者对自身的认同、对美国人的定义及对塑造美国人特质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与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有着共同的主题:关注中国第一代移民与他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后代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尤其注重母女之间关系的探讨。而两部小说又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个共同的意象——"骨"。"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有着深刻的文化内蕴,两部小说中的"骨"也有着多重含义。该文以两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同的侧面分析"骨"这一意象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典型的美国人》是美籍华裔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处女作,本文拟从该小说的语言和叙述视角出发分析其文体特征以及其对小说主题意义的彰显。主要分析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和其内部的视角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8.
谭恩美是当今美国文坛颇为引人瞩目的一位美国华裔女作家。1989年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刚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曾经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9个月之久,并包括获得全美图书奖,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等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喜福会》由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组成,表现了移民美国的四位中国母亲和他们各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们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揭示了作者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而不惜集中地大量地呈现旧中国某些陋习的东方主义情愫。  相似文献   

9.
作为美籍亚裔作家中的常青树,辛西娅·角畑1989年凭第一部长篇小说《漂浮的世界》声名鹊起,被评论界誉为"日裔作家中的谭恩美",一跃成为第三代美籍日裔作家的旗手。该小说以一个早熟少女的视角描写了主人公12岁至21岁之间随家人开车颠沛流离于美国大陆的故事。本文试图从日本的旅行文学传统出发,结合文学表象挖掘其叙事主题——作为少数族裔的日裔移民虽然历经浮世之苦,但他们漂于浮世而不忧、历尽困难而不悲。在空间转换中,日裔移民实现了"光滑空间"概念下的和谐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入手,分析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11.
本文拟从文化身份的角度人手,分析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中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一方面,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深刻联系使他们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充满惶惑与困扰;另一方面,移民对美国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又使他们在回归本土文化时感到陌生与不安。移民身份认同危机隐现了母国文化在遭遇美国强势文化时的困境,同时也表现出凯瑟对处在边缘状态下的移民及其文化身份的敏感。  相似文献   

12.
谭恩美是著名的美籍华裔作家。她的绝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描述华裔生活的。她的小说语言生动,民族色彩浓厚,深受美国读者的喜爱,人们爱不释手。谭恩美的成名作是于1989年出版的《喜福社》(中译名)。这部描写第一代华裔移民与其子女之间代沟的小说在美国赢得了多项图书奖,成为美国高中学生的推荐读物,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十七种语言,并且改编成了电影。  相似文献   

13.
聂淼  王璇 《海外英语》2012,(7):201-202
日裔美籍作家内田淑子在小说《照片新娘》以日本移民女性的角度阐释美国生活的共同经验。该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主人公Hana作为少数族裔诉求自我身份的过程。该文意在指出少数族裔如何在自己所处的"第三空间"寻找自己的文化定位,构建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的成名小说《裸者与死者》出版于1948年,至今已将近50年。这部小说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炮打响,引起了轰动。《纽约时报》书评权威奥维尔·普雷斯科特(Orville Prescott)在1948年5月7日,也即小说出版没几天后就发表文章,称《裸者与死者》是他所读到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印象最深的作品”,并预言梅勒将成为一位了不起的大作家。第二天,另一位书评专家马克斯韦尔·杰斯马(Maxwell Geismar)在《周末评论》上说:“正  相似文献   

15.
李英 《海外英语》2011,(9):303-304
关于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经典小说《喜福会》的研究与评论不胜枚举。在此尝试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研究,即从语用学中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的角度,以个案分析的定性分析方法,剖析小说《喜福会》对话中丰富的会话含义。《喜福会》是谭恩美的成名作。小说围绕四个家庭,描写了四位母亲移民美国的前后经历及其与各自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围绕小说中发生的事件,在不同的语境下,人物之间的对话所蕴含的会话含义极其丰富。此研究通过从语用学研究视角研究《喜福会》,为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小说有所贡献,以丰富对谭恩美作品的传统批评角度,并对阅读与鉴赏谭恩美的小说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以讲故事的形式对以四对母女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移民与他们的子女,即第二代移民之间的一系列故事进行了叙述。在故事叙述中沉默、服饰及体态语等非语言交际的因素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主题深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小说做以解读,力图使读者对小说《喜福会》及其文化内涵有更深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白牙》是当代英国女作家扎迪·史密斯的成名作,真实描述了后殖民时期英国移民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探讨小说《白牙》中反映的英国战后第一代移民所处的社会困境,指出反对异族通婚和有色移民边缘化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同时认为这一困境导致战后移民迷失自我身份、模仿西方文化、扭曲宗教信仰、产生自卑心理等后果。  相似文献   

18.
叶齐尔斯卡作为美国早期犹太文学中的代表作家,其塑造的年轻女性犹太移民形象生动立体。本文尝试通过对小说《孤独的孩子们》中三个层面上的边缘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瑞秋作为犹太移民,在走向新世界过程中的挣扎与彷徨。  相似文献   

19.
<正>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也是西班牙语言文学不朽的名篇。自一九六七年这部作品问世,它已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发行量逾一千万册。各国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给予高度赞扬,美国评论家约翰·巴思说它是“本世纪下半叶给人印象最深的一部小说,而且是任何世纪这类杰出作品中的杰作”。《百年孤独》能产生如此轰动的效应,自然有很多的原因,其象征手法的成功运  相似文献   

20.
《疯狂》是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是继《等待》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小说以杨教授的疯狂为线索,通过主人公万坚的描述,揭示了80年代中国小人物的精神困境。悲剧意识一直是哈金小说创作的思想内涵,文章立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从疯与不疯,驴子意象,"他人即是地狱"和旁观者的反思四方面深入探析《疯狂》的悲剧性,并从"流散"和"新移民"角度出发,详细探讨哈金的身份以及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