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年制小学第十一册第十九课《小英雄雨来》是一篇学生颇为喜爱的阅读课文。文章中的主人公——小英雄雨来的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至深。作者通过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同日寇斗争的故事,热情地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大智大勇的优秀品质。雨来是怎样成长为一位小英雄的呢?文章多次描述还乡河、夜校课本的地方是值得特别注意的。我以为“还乡河”与“夜校课本”——  相似文献   

2.
《小英雄雨来》一文通过描述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歌颂了抗日根据地的少年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课文四次描写了“课本”,那么,它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呢? 一、写“课本”,交代雨来热爱学习的精神课文第一次描写课本是这样的:“雨来从口袋里掏出课本,这是用上纸油印的,软鼓囊囊的。雨来怕揉坏了,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包了个书皮……”作者在这里描写“课本”,是通过雨来对课本的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目标】1.以招募“小英雄雨来代言人”为任务情境,带领学生梳理雨来的成长故事,探究雨来成为小英雄的原因,完善雨来的成长进阶图。2.以写颁奖词为目的,引导学生梳理雨来的形象,进行自主表达。3.能在“榜样引领成长路,争做时代好少年”单元大情境中,为小英雄雨来代言,产生了解英雄、学习英雄的兴趣,从而生发崇敬英雄的情感,让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温润童年。  相似文献   

4.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否能够恰当地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开展合理想象,进行形象和逻辑思维训练,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下面举出二例,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例一、开枪之前《小英雄雨来》(五年制语文十册11课)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讲的是雨来掩护革命干部、英勇对敌的故事,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课文分为六个部分。第六部分虽不是课文重点,但揭开了“雨来没有死”这个谜,更充分地  相似文献   

5.
<正>一、解读双线要素,定位素养目标(一)基于单元主题,锁定“以文化人”教学任务设计必须要关照单元主题内容。四下第六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成长故事”,本单元选编的《囊萤夜读》《铁杵磨针》《小英雄雨来(节选)》《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五篇课文,内容指向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优秀品质:勤奋好学的车胤、坚持不懈的李白、英勇机智的雨来、渴望独立的小外甥、淳朴善良的青铜,一个个鲜活的少年形象是育人的典范,为学生描绘了一幅成长的美好画卷。  相似文献   

6.
六年制语文11册《小英雄雨来》,讲的是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歌颂了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文中,作者四次写到“书”:第一次写雨来“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包了个书皮”;第二次,写雨来跟老师学习识字课本中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第三次写雨来认真读书,“趴在炕上念他那红布包着的识字课本”;第四次写雨来“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当学生根据课后思考题进行自学、讨论,基本理解课文大意后,我们引导学生对作者为什么四次写“书”展开讨论、分析:四次“书”的描写各表示什么意思?(重点理解第四次“书”的描写。一是前后照应,第四次描写是前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难以应答的问题,以有效的方法予以启发诱导固然必要,但注意教给学生变通思维的方法“授之以渔”,使学生形成自我调控,化难为易的变通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阅读能力。 一、条件否定式。如果问题直接难以回答,则告诉学生可否定其中某一条件,另辟蹊径,以思考求解。如:“鬼子问识字课本哪来的,雨来为什么说是捡来的?”(《小英雄雨来》)如果直接难以回答,就告诉学生可这样思考:雨来不这样回答行吗?为什么?这样答案就很清楚:不这样回答,则还有两种回答方法。一是说不知道,而这样,敌人必然知道雨来说谎;一是直接说出书的来历,这就会暴露目标。而说“捡  相似文献   

8.
一、激趣引疑,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三只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看它们是谁呀?(电子白板上出现了小刺猬、小鸭和小鸡的形象)三个好朋友今天准备到老师家去做客呢,可是刚走了一半路,突然下起雨来.  相似文献   

9.
《现代语文》2004,(1):26-27
现代《醉翁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所著的一篇山水游记,该文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从容婉转的笔调以及优美的意境而备受推崇。文中亭名、人名、作者的形象水乳交融,妙臻(zhēn)自然,给人以审美愉悦。但是,大部分同学对作者形象的理解,往往趋于表象而有失深刻,流于成见而有欠公允。让我们来看文中的描写,作者开篇从“环滁”说起,总写醉翁亭的环境及得名,又从大处着笔,由远而近,层层进逼,并逐步点明题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以“醉翁”命亭,只说取名的是太守,而把“庐陵欧阳修”留作…  相似文献   

10.
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除了直接的文字叙述外,往往蕴藏着看不见的“潜台词”和“画外音”。在阅读时,往往需要对这些地方作补充与填充,才能获得正确而深刻的理解。我们知道,“故事情节”的基本特点是形象性。所以,在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补充情节,是丰富学生想像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补充课文情节,可用如下方法:1.扩展法:将原文的某些内容进行扩展。如《小英雄雨来》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有志不在年高”。这段话对认识雨来的英雄品质…  相似文献   

11.
韵律、认知和交互主观性推动“有失X”的构式化,形成“确认”构式“有失NP”、谦辞构式“有失VP双”、指摘构式的“有失NP”。指摘构式“有失NP”在交互主观性和认知类推作用下,分化出表轻量指摘义的三个下位类型:“有失NP”“有失AP积极义”“有失AP指摘义”。伴随“有失X”的构式化,跨层结构“有失”演化为粘宾动词;伴随“有失X”的后构式变化,粘宾动词“有失”演化为评注副词、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12.
晋察冀边区北部有条还乡河,12岁的雨来住在河边的芦花村。他游泳的本领很高。后来,雨来在夜校里上学,懂得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道理。有一天,雨来一人在家,鬼子又来“扫荡”了,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自己不幸被捕。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威逼、糖块利诱、严刑拷打,雨来牢牢记住女老师讲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始终没有屈服。鬼子气急败坏地要枪毙雨来。  相似文献   

13.
第九册有一篇阅读课文《小英雄雨来》,文中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因为我们五年级学生与雨来年龄相仿,于是学起来特来劲,对文中英雄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也禁不住认真揣摩、刻意模仿,对鬼子的凶神恶煞,也就自然是恨之入骨,咬牙切齿。在学习本文时,我着重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解每部分内容,然后再抓重点、析难点,精读第三、四两个部分。当A学生读到“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雨来疼得直咧嘴,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时,马上有B举起了手,我示意B同学把手放下,让A读完再说。“老师,难道鬼子有三只手?”A刚说完,B就提出了问题。每当课堂上出现这些小插曲,我便异常兴奋:“哦?为什么?”B说“:A是这样读的:‘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鬼子已经用两只手在扭雨来的耳朵,44‘又’抽出一只,不得有三只手吗?”这时C不待老师点名,解释道“:应该是旁边的其他鬼子抽出一只手来。”这一“激石”,可了不得,一场无准备之辩论开始了。我索性让他们“争”个痛快!D说“:对,是旁边...  相似文献   

14.
雨来从小生活在芦花村,每到夏天,雨来就和他的朋友到河里游泳,雨来的水性很好。秋天,雨来上夜校读书。在夜校里,他懂得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道理。有一天,日本鬼子又来扫荡了。区上的交通员李大叔为了摆脱敌人的追捕,跑到雨来家。雨来帮助李大叔在墙角的地洞藏好之后,来不及跑远,就被追来的鬼子抓住了。鬼子问雨来,有没有看见有个人进来,雨来说没看见。鬼子又用糖果、金戒指诱骗雨来,雨来还是说没看见。鬼子把雨来捆起来打。雨来被打得眼冒金星,鼻子流血,鲜血还溅在课本中“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些字上。雨来…  相似文献   

15.
晋察冀地区的北部有个芦花村,游泳本领最高的雨来就住在这个村里。秋天,爸爸让雨来上夜校,在学校里学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有一天,区上的交通员李大叔为了摆脱敌人的追捕,匆忙地跑进雨来家,并在雨来的帮助下,躲进墙角的地洞里。雨来把李大叔藏好后  相似文献   

16.
花木兰这个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以此为题材的影视、戏剧、故事层出不穷。而人教版就一直将其编入初中语文教材,足见其影响。但教材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一句的理解却有失偏颇。查阅一下过去的一些注释,大多解为“将军死去了,木兰  相似文献   

17.
雨晋察冀边区有个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他有一身高超的游泳本领。秋天,雨来开始上夜校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老师教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雨来的心里。有一天,鬼子又来“扫荡”了。区上的交通员李大叔跑到雨来家,把墙角的缸搬开,跳进隐蔽的洞里,吩咐雨来把缸移回原处。雨来把缸移回原处后,飞快地向后院跑,可还是被鬼子逮住了。鬼子把屋子都翻遍了,可什么也没发现。他们采取了种种手段,威逼、引诱雨来说出交通员躲在哪儿。但雨来一口咬定,他什么人也没看见。鬼子恼羞成怒,把雨来打得鼻血直流,可依然…  相似文献   

18.
上二年级时,我学骑自行车不小心摔倒了,磕掉了一颗门牙,同学们都叫我“小豁牙”。自从有了这个外号,我便有了许多烦恼。上课时,“小豁牙”说话漏风,发音不准,不知招来多少嘲笑。前几天学《小英雄雨来》,老师让我站起来读课文,当读到日本鬼子对雨来说“杀死你”时,我读成了“是死你。”全班同学和老师都大笑起来。后排几位男生冲我做鬼脸,模仿我的腔调,“是死你”“是死你”的乱叫,我真是哭笑不得。以前和同学们吵架斗嘴,我总是占上风。现在只要人家高喊一声:“小豁牙。”害羞的我立即偃旗息鼓,不敢再战。好朋友不忍见我泪眼盈盈的可怜相,好…  相似文献   

19.
上二年级时,我学骑自行车不小心摔倒了,磕掉了一颗门牙,同学们都叫我“小豁牙”。自从有了这个外号,我便有了许多烦恼。上课时,“小豁牙”说话漏风,发音不准,不知招来多少嘲笑声。前几天学《小英雄雨来》,老师让我站起来读课文,当读到日本鬼子对雨来说“杀死你”时,我读成了“是死你”。全班同学和老师都哄堂大笑起来。以前和同学们吵架斗嘴,我总是占上风。现在只要人家高喊一声“小豁牙”,害羞的我立即偃〔yǎn〕旗息鼓,不敢再战。上学期全班同学野炊,大家本来吃得好好的,后来竟一齐停下筷子,不约而同地看我吃饭。我知道他们是看我的“小豁…  相似文献   

20.
摹声之妙     
用拟声词描绘事物的声音,叫做摹声。这种修辞手法运用得贴切,不但能增强写景、状物、抒情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而且能深化主题,加强感染力,收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一)传播客观事物的声音,使人闻声而见景。例如: ①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燕子》) ②只听见扑通一声,雨来扎进河里不见了。(《小英雄雨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