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唯”“惟”二字在现代汉语应用中长期处于混用状态,这种现象在语言中并不多见,它违背了语言的经济性、标准化和信息化原则,因此现代汉语中对“唯”“准”二字的规范势在必行。对“唯”“惟”进行考察分析,发现二字的本义并不相同,通用也具有一定的条件,从而提出在现代汉语中,除“惟其”、“惟妙惟肖”个别词语外,对其他没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惟”与“唯”的异形词,应该考虑合“惟”取“唯”。  相似文献   

2.
李俊娜 《文教资料》2010,(13):23-24
字与词的关系一般被定性为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对字与词关系的界定也众说纷纭。在语言研究与运用中,字与词的内涵和外延之界限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明了。本文借对“字本位”、“词本位”观点的分析,试图使字与词的界定更明朗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调研小学低段语文生字词教学,指出传统教学困惑:一是字量“大”;二是抄写“多”;三是听写“旧”;四是运用“乱”。通过教学调查研讨,改革字词教学,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巧铺垫,巧用“一力”(观察力),再养“三心”(耐心、细心、恒心),学习识字“技巧”。二是巧教字,先是游戏导入;再用身体语言、神态语言、口头语言、多媒体语言来教学;最后分“四步”朗读,融合所长。三是巧巩固,改变传统的抄写记字模式,遵循记忆规则,以多样听写等方式来记字。  相似文献   

4.
作文之法,郭沫若曾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有效的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我”“真”“美”是本人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中总结出的三字“经”。“我”字体现的是以我为主体的写作理念;“真”的情感是写作的动力;“美”的语言则彰显出个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语言实际出发,说明“兀”字及其组合在现代交城话中的用法和在《水浒传》中的用法,并加以比较,同时探求“兀”字及其组合的渊源,证实从先秦的“夫”字同音替代成后来的“堵”、“古”以至“兀”字  相似文献   

6.
何为语文味?把“语”字拆开来看,“言”加“吾”,就是我的语言。“我的语言”有口头的,有书面的。所以把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就是语文课,这样的课就有“语文味”。拥有这样的“语文味”并非易事,其中通过“读”是不错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语言因素”其内容是很丰富的,这里就几个主要方面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一.正音辨字。正音、辨字的工作,必须在词的单位上进行,避免从一个个单独的字来着眼。例如“行动”“行为”的“行”与“银行”“行列”的“行”。“会场”“开会”的“会”与“会计”的“会”……这一类的读音,  相似文献   

8.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要树立小学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借用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的观点:那就是在“小”字上做文章.在“真”字上做研究。在“趣”字上下工夫。概括起来就是要了解童心、激发童趣、培育童情、宽容童言、呵护童真。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思想去代替他们的思想.用成人的语言去代替他们的语言,“把天真烂漫的儿童教成老态龙钟的学究。”  相似文献   

9.
网络流行语“被XX”迅速流行,“被”字的网络构词形式与传统构词形式显著不同,这既有语言环境的因素,也有语言使用者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白彦 《云南教育》2007,(9Z):42-43
在汉语中,我们会注意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组成一个词的相同的两个字,如果顺序不同,其意义也不同。例如:“科学”与“学科”;“言语”与“语言”;“地质”与“质地”等等。在英语中也有相同的语言现象,请看下列几组词组:  相似文献   

11.
汉字的作用是把音、义结合的语言记录下来,因此,汉字的栽体是它的形,汉字的内涵是它的音和义。汉字把有声语言的听觉信息转换为汉字符号的视觉信息,这些符号所负载的实际上是不同的语言单位。形是字的本身,字音和字义是字所记录语言的声音和内容。认识、研究汉字,实质就是认识、研究汉字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笔者从形音义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来谈“0”和“零”这两个常用汉字的异同,从而回答“0”=“零”与“零”≠“0”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海外英语》2009,(10):56-57
乱弹翻译 “信达雅”这三个字是我在北京上学时的座右铭。那时老师总是千叮咛万嘱咐:翻译要认真,要做到“信”“达”“雅”。当然严复先生所说的“佶达雅”是总结翻译的一个要领:忠实原文,言词达意,文字精美。我感觉,不同的语言代表截然不同的文化,所以翻译工作不仅仅是转换语言,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否定陈述句“没(有)什么+X”格式的句法结构有五大类,但无论是哪种句法结构,其后面都有加“的”字的情况出现。“没(有)什么+X的”中“X的”有的不是“的”字短语,这里的“的”字,用在句末,不可以省略,加强了否定语气;有的“X的”是偏正短语“X的N”省略中心语N形成的“的”字短语。这里的“的”字短语有指代性和简易性。  相似文献   

14.
“酸汤话”是湘黔边陲之地一支自称为“酸汤苗”族群使用的语言。“酸汤话”除声母系统、声调系统、同音字汇有其自身特点外,古入声字的分派情况、变调、声韵母配合关系也有自G的规律,尤其是常见词和词组有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和语义是语言形成语法构造的内在动因,句法构造的外在形式是受认知和语义因素影响的。本文从认知角度考察“N的V”结构中的“的”字作用,并从认知语言中语言单位的象征性角度出发,探讨了“N的V”结构的象征性。  相似文献   

16.
王凤云 《辅导员》2009,(4):52-52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二字的含义,有“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法作文”等多种理解,而我认为,“语”就是语言、语法;“文”就是文字、文学。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语法与文字、文学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小学英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我们要在不忘知识巩固的同时,抓住一个“新”字,利用一个“活”字,突出一个“趣”字,变枯燥作业为多彩作业,从而巩固知识、激发兴趣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8.
玄应《一切经音义》中的"假借"、"借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有一些明确注明“假借”、“借字”的语言材料。玄应所谓“假借”、“借字”的内涵并无本质的不同。玄应所谓假借,就是今人眼里的通假,亦有个别例外。通假是古人所谓假借的当然内容。  相似文献   

19.
“米”字加“一”成了( ),提( )河水浇树上。“夕”字加“一”成了( ),火灭好( )没遭殃。“人”字加“一”成了( ),( )家都把猴夸奖。“土”字加“一”成了( ),推举猴子做大( )。“白”字加“一”成了( ),森林( )兽心欢畅。  相似文献   

20.
王文炎 《现代语文》2006,(3):113-113
林嗣环《口技》用简练精确的语言,绘声绘形,惟妙惟肖地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作巧妙地用一“善”字作为“眼”,一字立骨,提纲挈领,使口技表演的“绝世奇技”得到了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