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女神》研究中的众多“共识”已经停滞了对《女神》的进一步深入认识。《女神》的“横空出世”,横扫的不只是旧体诗,它还终结了同时代的早期白话诗,这使得中国现代新诗没有从直白浅露的“白话”起步,而是从一种自由创作精神起步。《女神》在五四新坛出现的意义在于它以对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的诗化开了一代诗风,这与《尝试集》等新诗集有着根本的不同。《女神》带给中国新诗发展的真正影响在于现代诗性思维方式对新诗创作艺术构思的革命。  相似文献   

2.
何郁 《语文学习》2020,(1):32-35
郭沫若先生的《女神》不是一本简单的诗集。从地位和影响力来看,它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尽管此前有胡适先生的《尝试集》,但那是从旧诗到新诗的一个过渡,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作。第一,胡适的新诗没有对后来新诗的创作起到发酵的作用;第二,胡适的新诗也没有形成独立的美学原则;第三,胡适的新诗没有在“五四”时代形成最强音。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同志的《女神》,初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作为创造社丛书的第一种由泰东图书局发行。《女神》是中国新诗创始时期的一颗灿烂的明星。她以思想上、艺术上的全新姿态出现在“五四”新文学的诗坛上,开了一代雄丽的新诗风,充分体现了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女神》和鲁迅的《呐喊》、《彷徨》一样,在中外享有盛誉,显示了我国“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这部新诗,在广大的读者中,尤其是爱国的青年读者中,起到了“拨动心弦”,“点燃智光”的作用,鼓舞了人们革命斗争的意志。因此,  相似文献   

4.
《星空》是郭沫若继《女神》之后出版的又一部新诗集,它以舒缓的节奏、清丽的色彩、整饬的形式,创造了一种"冲淡"的诗美。它和《女神》等诗作共同奠定了我国"五四"新诗的地位。但是,有些学者在褒扬《女神》的同时,却过于贬抑了《星空》的审美价值,说它"全是个人的苦闷和感伤,没有一首接触现实生活","是消极因素较多的浪漫主义"。笔者认为,这种评价不尽切合作品实际。  相似文献   

5.
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是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一部不朽之作。郭沫若是我国最早接触惠特曼自由诗的诗人之一,受其影响,郭沫若出版了新体诗《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代表,并在“五四”反帝反封建竞争和同时爆发的新文化运动中起到急先锋的作用。受惠特曼的影响,郭沫若的诗歌创作思想在诸多方面都与其相似。两位诗人的作品在近代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诗人,他和鲁迅一样,从“五四”开始就站在时代的前列,在诗歌方面,他以他的新诗集《女神》登上诗坛,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作家。《女神》的出现如狂涛巨澜,在当时所引起的轰动,无人可以与之匹敌。《女神》确实成了“新诗坛上的一颗炸弹”,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7.
王尔德的《莎乐美》在“五四”时期被竞相译介,其主人公任情而执著的精神,独特的生死观和作品装饰性风格曾为田汉,向培良,郭沫若等许多作家所认同,并对他们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莎乐美》的反判精神契合了“五四”时代和文学发展的需要。当然在这种影响中,也产生了诸多变异。这些经验值得今天的戏剧艺术建设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8.
有一些人印象中,自由诗毫无诗意可言,郭沫若的诗似乎有些“空”,类似于一种“呼喊”,那么就请你读读《女神》吧。   《女神》 (1921年 )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成功的诗歌作品。   “若讲新诗,郭沫若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时代的精神。《女神》不愧为时代的一个肖子。”闻一多先生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女神》产生于“五四”运动高潮时期,作品所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思想,彻底叛逆的精神,强烈追求的理想以及讴歌自我、讴歌…  相似文献   

9.
刘半农是“五四”时期自觉地到民间文化中寻找精神依托的一个重要诗人。他的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民间语言的诗性自觉表达,用民歌、民谣的形式来表现民间的精神、情感,创造了一个与其他新诗完全不同的审美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文学革命新诗运动中的蜀籍作家团队,是一支敢为天下先、冲锋陷阵的文化生力军。康白情是蜀籍作家中最早投入五四新诗运动、并进行创作的实践者。吴芳吉是五四新诗运动中的“独行侠”,其代表作《婉容词》充满爱国激情,深刻反映现实生活,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的最强音之一。郭沫若是浪漫主义流派的创始人、中国新诗的奠基者,其诗集《女神》以它全新的精神和形式使五四时期的白话诗取得了强力的突破,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总之,从白话诗的开创到中国新诗的奠基,蜀籍作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女神》中“火”的意象的反复出现十分引人注目.首先,“五四”时代精神的泻染及当时东西方思想、文艺思潮的交汇与碰撞的影响赋予“火”以时代精神内涵.而在文化层面上,“火”及其衍生意象又具有深远的文化原型,它们不仅承续楚文化宏大的自然宇宙意象,而且在世界文化的博大视野中也能寻找到其意象之源头与理论依据.本文将从其时代精神内涵与文化原型两个方面试着做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12.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五四新诗创作的佳篇。1914年春,郭沫若抱着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愿望到日本去留学。1919爆发了五四运动,使远在异国的郭沫若十分兴奋,他感到祖国可以因此而新生了,于是便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一诗篇。凤凰是中国传说中的神鸟,“涅槃”是梵语的音译,即解脱之意。“菲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一生崇儒,他对儒家文化精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确立了原儒的基本精神为“动”的精神。从五四到抗战,郭沫若根据时代的需要,围绕儒家“动”的文化精神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释,其阐释体现了从审美解读到民族精神建构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惠特曼和郭沫若在对民族题材的运用和诗歌形式创新中完成诗歌“个体自我”向“民族自我”(“国家自我”)的转化,升华为一种“普遍自我”。惠特曼以美国作为投射对象,以第一人称“我”热情讴歌美国精神,在诗歌中完成自我身份构建。郭沫若诗歌应和“五四”的时代精神,高扬人的个体性,坚持对现实压迫的反抗,对祖国的热爱,把“五四”个性主义的时代精神在作品里成功地反映出来,由此给郭沫若的新诗带来了奔腾豪纵的情趣美。  相似文献   

15.
以《女神》为代表的郭沫若的新诗,在“五四”诗坛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芒,映耀着整整一个时代。1928年,郭沫若流亡日本。整整十年间,埋头于古代史的研究,他笔下的诗流壅滞了。“七·七”事变的炮声震沸了郭沫若胸中的热血。他别妇抛雏,只身逃回祖国。诗情又在他身上汹涌起来。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他写了将近30首诗,合成《战声集》出版。这是新诗巨匠郭沫若诗笔冰封了十年后的解冻,应该引起人们高度的注意。但是,它们当时远远没引起如《女神》那样的巨大反响,在文学史上也只留下淡淡的一道痕。这个情况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6.
新文学倡导者胡适的白话诗“一颗星儿》在上海“小报之王”《晶报》首发,引发该报一场有关新诗的论争,这是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发现。本文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佐以《小日报》上新发现的材料,考证《一颗星儿》确由胡适本人供稿且由《晶报》首发;同时以《晶报》“毛瑟架”栏新诗论争为线索,通过对论争双方话语的考掘,探讨“五四”至1920年代初“新”“旧”文学场域间的文化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阅读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从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中寻找作品价值,即重新创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就是这样一首能给读者重新创造价值空间的新诗。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艺术风格的研究,是作家作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文学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是以其艺术风格的卓然独步和比谁都出色地表现了“五四”时代精神,而被誉为中国新文学史“第一部伟大新诗集”的。“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可以称得起伟大的诗人”,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他有《女神》这部为中国新诗奠定基础的新诗集。“伟大新诗集”《女神》问世以来,文艺界、学术界对其思想内容的研究,以及其他某些方面的专题研究,出现了一些很有见解的文章;但是,研究《女神》艺术风格的专论,迄今似乎还没有过。而那些顾及《女神》艺术风格特征的论著,看法既不很一致又不免过于简略,缺乏翔实的描述,很难使人得到深刻的共识和印象。因此,专就《女神》的艺术风格问题,作些讨论,就是很有必要的了。  相似文献   

19.
由于从西方传入的“直言”方法与“五四”新诗人以思想解放为特色的文化心理相吻合,因此“直言其理”、“直言其事”、“直言其情”被大量地运用于初期白话诗的创作之中;胡适的《尝试集》中的诗歌十分突出地采用了这种“直言”形式。另外,以“五四”时代思潮为精神底蕴的初期白话诗,也在自宋以来的“以文为诗”的线索中找到了新诗“直言”形式与传统的内在联系;“以文为诗”一方面为初期白话诗建立了一种更适合于表现新诗人精神世界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初期白话诗试图通过“以文为诗”达到“借历史以正名”的目的,这一事实本身,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体现了新诗对传统诗学“话语原型”的“重温”,反映了新诗与传统诗学必然的“血缘”联系。  相似文献   

20.
《炉中煤》是郭沫若《女神》中的重要作品,是五四时期很有代表性的诗篇。该诗抒写了对祖国的炽烈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拟人化自白形式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诗的表现形式的探求精神,其艺术成就在《女神》中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