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最近,重温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这句至理名言又有了新的体会。《论语》中记载:一次,公孙朝问子贡,孔子这么有学问,不知他师从何人?子贡回答说,孔子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孔子认为,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有德行的人认识其大处,德行不深甚至没有德行的人也能认识其小处,无论“贤”还是“不贤”,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的体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相似文献   

2.
这里讲的儒家主要是指先秦儒家。先秦诸子在“以其道易天下”的同时,差不多都有一套改造人、培养人的理论。孔子也不例外。孔子、孟子、荀子,他们的人生理想(理想人格)就是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圣人成为统治者,就能施行王道,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儒家的内圣之学(也可称之为“成人”之学,或关于理想人格的学  相似文献   

3.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提出的重要概念。在他之前,圣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顺应自然、非工造化。孔子不以圣人自居,故“述而不作”。孟子提出孔子“作《春秋》”,将孔子提高到圣人的地位。“述而不作”的诠释史可分为三个阶段:诸子时代对孔子圣人地位的酝酿、经学时代对孔子圣人地位的定型以及清代以降学者对孔子圣人地位的辨析。以往对“述而不作”的诠释及其相关观点促进了孔子圣人地位的生成,然而其部分观点却值得反思,孔子升圣也可能由此呈现出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一、孔子 :确立完美人格的德育目标孔子重视人的道德要求 ,认为人要通过不断修养以达到“仁”的境界。“仁”是生命之根本 ,没有道德之仁心就不成其为人 ,所以人人都需通过修养去实现“仁”。孔子对学生的理想人格的要求是使其成为仁人君子 ,并为学生设立了一个终极目标 :成为圣人。圣人是具有崇高德行又能对百姓有恩惠的人。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但现实当中很难有人达到 ,就连孔子也说 :“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 ?”孔子也不轻许人以圣。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  相似文献   

5.
自从圣人孔子说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而后君子”①这段话以后,两千多年来人们对“文质彬彬”的解说相当多。但有一点却是人们普遍承认的历史事实:“文质彬彬”是孔子对他的培养目标——“圣人”与“成人”(即完人)提出的审美要求;“文质彬彬”不仅是传统儒家审美教育的核心,也是我国古代审美教育的核心。我以为,“文质”论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做出过贡献,但也带来了弊端。“文质彬彬”之功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孔子就把中国人的  相似文献   

6.
千百年来,被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捧为“至圣先师”的孔丘,真的是什么“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仰之弥高”的“圣人”吗?否!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历代的权势者,即反动统治阶级,总是不遗余力地大肆吹捧孔子的反动思想,“用种种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借以欺骗和毒害劳动人民,为他们的反动统治  相似文献   

7.
孔子历来被称为“圣人”,《论语》被作为“圣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很长时期里占主导地位,其中的教育、政治思想尤为人所重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科学思想发展的起源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源头,孔子的思想、思维结构、个人偏好等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中国科学的发展方向。为了更明晰地解构出孔子思想对中国科学发展所起的作用,笔者没有把孔子视为一个“圣人”,而是把他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作为乱世中一个坚守自己理念的知识分子来看,主要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周公礼乐制度对孔子思想影响的角度,力求探究孔子自然观的影响因素,从侧面了解孑L子对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二千年封建社会,孔子思想在中华大地上风靡不衰,孔子成为头号圣人。孔子影响之大,不只囿于中国,十七、八世纪,孔子对欧洲也颇有影响,尤以法、德为甚。百科全书派领袖霍尔巴赫就非常赞赏孔子。他说:“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建立于真理之永久基础上的圣人孔子的道德,却能使中国的征服者,亦为所征服”,“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在西方世界影响之深远也很少有人能望其项  相似文献   

9.
现行初中语文教科书(人教版新教材)收有古代寓言《两小儿辩日》,说的是两个小孩辩论太阳何时最近,何时最远,各执己见,各有其理,问及孔子,孔子竟然“不能决也”,于是他们异口同声地取笑说:“孰为汝多知乎?”于是常有学生问:孔子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圣人,怎么会遭到如此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呢?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要解释这一“非孔”现象,还必须正确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不错,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可以说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全国各地立有孔庙无…  相似文献   

10.
二千年来被尊为“圣人”的孔老二,是反动统治阶级一手捧起来的。帝王将相捧他,刘少奇、林彪捧他,苏修也拼命地捧他。可是,劳动人民在孔子生前的时候就骂过他“如丧家之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子是哪家的“圣人”,这还不清楚吗?毛主席教导我们:“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国内外反动派  相似文献   

11.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文化教育事业,是中国私学第一人。他创立了影响他身后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儒家和儒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和开山祖。“无孔子则中国无文化。自孔子以前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之中国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世人称孔子为“万世师表”、“文化圣人”,的确名副其实。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笔者长期研究孔子及其学说,深深尊崇孔子的师德。笔者觉得尽管时代已进入21世纪,重温2500多年前孔子的师德,仍觉得言之谆谆,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古板的“圣人”,还是一位宽厚的长者?《论语》既有孔子“温、良、恭、俭、让”的记载,也有“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评价。“厉”和“威”的具体情况怎么样?不容易说清楚,其中一端是孔子也要骂人的。《论语》中记载孔子“骂人”最经典的有三次。其中的骂人话.也成了千古以来比较雅训的“骂人”名言。我们...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讲“礼”,从圣人孔子改《诗经》,做“礼乐”开始,“礼“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这种崇尚“礼”的风尚必定也反映在当时的建筑民居中,平遥古城作为国内现存的最完整的明清建筑,必然渗透着以“礼“为本的理念。民居作为古城的重要部分,在特有的风貌特色中同样蕴涵着“礼”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志于学”是圣人求学的动机,这是求学的逻辑起点,也是求学的基点;“不逾矩”是圣人求学几十年结出的丰硕成果。无“志于学”之恒心,就不会有“不逾矩”之硕果,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人格思想在《论语》中主要体现在君子、仁人和圣人的道德品格上。孔子所提倡的人格修养就是通过对“仁”的不断追求,使君子的道德品质趋于完满,以成就圣人的完美品质。这是一个在恰当的位置上力求进取而非偏激的发展过程,也深刻地体现了孔子的人格思想中“和”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东方圣经故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是一部故事化的孔子世家和孔子人生哲理的书。孔子、耶稣都是人类史上的“圣人”。耶稣以传奇故事在西方世界名世,孔子以真实人生在东方垂教。“圣人”的传奇故事能成为“圣经”,“圣人”真实人生更当是儒教人生“圣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历代文化名人不计其数。但如果要举出一个最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人物,恐怕非孔子莫属。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的显学之一。自从汉武帝大力表彰和推崇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很快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也逐渐成为全社会家喻户晓的“圣人”。  相似文献   

18.
孔子在教育过程中有许多对学生的批评,如对冉求,对子路,对宰我,对樊迟,这是教育史的通则——指出学生的错误,正是老师的责任。扩展开来,既然是“人”,就不能不犯错误,包括老师和作为圣人的孔子本人。孔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能当着学生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立即改正。光是这一点,孔子就无愧于“万世师表”。我想,孔子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大约并没有想到他是在给学生做榜样,纯然是出于君子人格的自然流露,是孔子把自己与学生平等对待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中国历史上绕不开的高山。他为“修齐治平”的理想毕生追求的脚步从来没有停下过——孔子是个圣人,也是个普通人。他是圣人, 巍然耸立,为万世师表;他是普通人,可爱率真,留下许多轶闻趣事。孔子幼小时地位低微,但志向远大。学习是孔子成才的一条重要的道路。他从“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开始学习。  相似文献   

20.
孔子思想在中国社会影响了两千多年,浸入各个领域,是研究中国哲学、历史、教育、文学、习俗等方面必然要涉及的课题,是我们祖国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然而,孔子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圣人”,早在三个世纪前就影响并且震动了西方,至今还保留着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