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锦瑟》的分析,评述了李商隐的无题诗。在他诗中,由于诗人运用比喻、 象征、典故以及语言时,表现了朦胧的意境, 引起读者的不同的看法,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因此,李商隐无题诗的成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2.
3.
<锦瑟>一诗,自宋朝以来评论者见仁见智,议论纷纭.作者从颈联诗句的原型着手,通过考察作者的生平,参证相关诗歌的意境,考证出此诗大约写于大中七年至大中九年的某一个春天,地点在梓州柳仲郢幕,诗歌主题为忆旧思归.文章作者列举了有关词语在李商隐诗集中的使用情况,分析了有关典故、语词的含义,对<锦瑟>一诗诗意进行了具体诠释.  相似文献   

4.
从<锦瑟>的写作时代背景入手,逐句详细分析诗的内涵,用复义、比喻、象征、张力、意象、反讽,综感论、应和论、空白、艰涩化、陌生化等西方文论的观点来诠释全诗,使读者更多地了解中西文论的相通之处,更深层次地理解诗中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5.
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和阐释艺术作品,已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文章主旨在于,描述李商隐《锦瑟》一诗的欣赏过程,探讨鉴赏活动中的审美心理各种要素及其动态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6.
解读《锦瑟》,必然会面临三个问题:一曲《锦瑟》有几解?四幅图景为哪般?此情到底是何情?各家的解释表面上都可自圆其说,但实际上都有自身的缺陷。在失却相关资料的条件下,这种雾里看花般地猜测《锦瑟》的主旨与寓意,自然会让我们走向尴尬的境地,但我们仍想通过那些朦胧的意象去窥测李商隐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7.
戴永忠 《学语文》2003,(5):15-15
历来诸家公认七律《锦瑟》是李商隐一生的代表作品 ,但解者纷纷 ,意见颇不一致。元遗山、王渔洋等人 ,早已发出过“独恨无人作郑笺”、“一篇《锦瑟》解人难”的喟叹。苏轼断为咏瑟 ,朱彝尊、冯浩等人解为悼亡 ,纪晓岚认为艳情 ,张采田等人解作自伤不遇之作。以上四解 ,以第四解最得其实。但在第四解中 ,接触到具体诗句时又发生歧义 ,出入颇大。笔者参考历来诸家意见 ,并将《锦瑟》和李商隐的其它一些诗作进行比较 ,相互发明 ,以诗证诗 ,知人论世 ,对此诗作了一些研究 ,有了一些新见。一、关于“锦瑟”“锦瑟”究竟指什么?有人说是指令狐家…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锦瑟”一诗,历代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分析各家之说,各有失偏颇,分析李的身世和一生遭际,解读“锦瑟”,当有咏瑟、悼亡和自伤三层意思。  相似文献   

9.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不绝。由于意境朦胧,颇难析解,历来众说纷纭,莫衰一是。通观全诗,细品词语,剖析内容,联诗人之艺术及生平,笔者认为,此诗应作于作者晚年,是其回顾往事,抒发遭遇坎坷,年华流逝,怀才不遇,一事无成之感慨。  相似文献   

10.
《锦瑟》是李商隐诗中最多义难解的作品之一,这与诗中蕴藉含蓄的语言修辞和大量典故的巧妙运用有密切的关系。从文化解读的视角出发,《锦瑟》之所以最终呈现出一种诗意朦胧多义、诗境幽隐奇缈、情感复杂曲折的艺术特色,其深层原因是儒释道思想对作者创作的交错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的<锦瑟>论者众多,本文从李商隐<杜司勋>入手,爬梳史料,检阅唐诗,借鉴现代意象派创作手法,明析"锦瑟",细辨"华年",推论"春心",别解"沦海"、"蓝田",换一个眼光解读<锦瑟>的旨意与手法.  相似文献   

12.
<正>李商隐诗集里以"无题"标目的诗,各家注本间有出入,合而计之,总共二十篇。另有相当数量的诗用篇首二字标题,如《锦瑟》《碧城》等,实际也属于《无题》一类。这些诗篇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优美,情思婉  相似文献   

13.
唐诗英译是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可分为不同翻译流派,可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本文主要意在通过分析李商隐《锦瑟》一诗中的典故,对比几个英译版本,初步探讨一下唐诗英译中的典故翻译。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是中国文学史上有意识地用“无题”的方式来摆脱题目对作品内涵的束缚,使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寻求解答,从而获得审美享受的诗人,《锦瑟》是代表作,辞藻精丽,声调和美,集中体现了李商隐无题类诗的艺术意象美。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英美新批评复义、悖论和反讽等细读的方法,对李商隐的《锦瑟》诗作了新的诠释和批评。文章认为,在《锦瑟》诗中,诗人复杂精细的人生经验世界与艺术象征世界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多解的《锦瑟》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和谜团,等待着我们去填充和解答,思维的空间因此被拓展,作者从追忆的角度试着再读它,力求从李商隐苍凉的心灵深处解读他无望的人生困境。  相似文献   

17.
初读李商隐《锦瑟》,我们感受到的是意象的丰富与朦胧,以及诗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抒情气氛,但怎么美又让人感到茫然。  相似文献   

18.
孙宏新 《学语文》2006,(6):3-33
用典是援引前人的事迹或摘取文献的词句来表达自己情意的一种修辞方式。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这句话既说明了用典的目的是引用古代来验证现在,又揭示了用典的特点是根据具体的事例来比照抽象的义理。古人善用典,用典如果用得好,能够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含丰富的、多层次的内容。有时候通过对用典的分析,往往是打开理解诗歌的钥匙。晚唐诗人李商隐是用典的高手,他在自己的诗中喜欢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的《锦瑟(》见卷首)是用典方面的典范,但也因为过多的用典导致读者的不解而引起不同的理解。下…  相似文献   

19.
萧音 《甘肃教育》2005,(5):25-26
“一篇锦瑟解人难,可恨无人做郑笺”。历代评论家对《锦瑟》一诗的解读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这首诗的确难懂,因为它只有形象而没有直说。要真正读懂这首诗,应该去分析它的形象给我们的直接感发和感动及联想是什么,而不能去比附事实。  相似文献   

20.
《锦瑟》一诗通过锦瑟、华年、庄生梦蝶、望帝化鹃、沧海月明、鲛人泣泪、蓝田日暖、良玉升烟等绝美的意象,负载了诗人复杂的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具有了浓重的凄幻色彩。这个主旨是通过五个伤感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