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第十二》)  相似文献   

2.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相似文献   

3.
“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一生的追求,也是其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此,学者们有很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孔子儒家思想关注的中心是人,从人的本性出发,能更好地理解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精神。“克己”表现了人类的精神特性,“复礼”是遵循人的生存之道,“为仁”是去成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永葆精神的光芒,不断进行文化创造,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何谓对话教学中的智慧呢?请看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教学过程:“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同样是问仁,当仲弓来问时,孔子则曰:“出  相似文献   

5.
对于儒家核心命题“克己复礼为仁”的阐释历来争议不断,解读它须从其提出的时代背景、伦理学与政治学角度以及组成要素字符本义、衍生义及该字符在历史上作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演变义着手研究。经过上述分析得知:“克己复礼为仁”即能动地发挥自己践行礼的真精神回复到周礼(孔子损益后的周礼)就天下归仁了。朱熹对这一命题的阐释,旨在宣扬其学术思想及其道统地位。颜元在历经国破家亡等一系列打击后对朱子学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6.
一、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的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交往之义。“仁”的指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各种不同的规定:“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我们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一是“仁者爱人”。所  相似文献   

7.
名词解释     
春秋晚期,正是奴隶制行将崩溃的剧变时代.在此变革时代,出现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礼崩乐坏”的局面.维持奴隶制度的顽固派孔子,极端不满这种“天下大乱”的局面,极端仇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妄图恢复日益崩溃的奴隶制度,把历史车轮拉向后退,提出了复辟奴隶制的反动纲领——“克己复礼”.有一次,针对颜渊“怎么做到‘仁’”的问话,孔子大做文章,他狂叫“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就是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周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你的统治了.“礼”即“周礼”,指西周奴隶社会规定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按照周礼的规定,君、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孔子仁学思想的两大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孔学中的“仁”具有强调突出政治、注重主体修养、侧重抑制个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克己复礼为仁”之“克己”,现通释为“抑制自己”,是训始于马融 ,源于道家。孔子“克己”的本义为“己能”,“克己复礼”即“己能复礼”,其“克己”是一个弘扬自我的观念。“克己”之义由“己能”向“约己”的转变是儒学史上对孔子思想的最大转换。  相似文献   

10.
孔子思想精华的核心是“仁”。“仁”的涵义,孔子自己解释是“爱人”。“仁”的另一个涵义与人的自我修养有关。如果说仁的第一层意思(爱人)是把别人当作人的话,仁的第二层意思(克己复礼)就是把自己当作人。因此仁就是人的自觉。  相似文献   

11.
(一)孔子论“仁”.孔子是第一个以仁为核心来建立人生哲学体系的人.《论语·颜渊》中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段话,曾引起郭沫若的高度重视,认为孔子之礼,“绝不是形式的既成道德”,“是在吾人本性内存的道德律”.(《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孔子倡言之“礼”,不在礼仪形式和尊卑贵贱上,而视它为人的内在道德本性;“克己复礼”就是用这种道德本性去节制人的官能欲望.首先具有个人的道德修养,然后使其行为在社会中发生作用.在“礼”与“仁”的关系中,礼是达至仁的道德台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进于仁是天下归仁的必由之路.“礼”之社会化,是“天下”的道德环境;“仁”之具体化,  相似文献   

12.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孔子强调的“仁”已经不是处于伦理道德领域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而变成了一种治国学说,既教育统治者为政时应持有的态度和对为政者的一种评价;孔子的“克己复礼”落脚点是“归仁”,是孔子政治观的实现方式。孔子把“仁”作为政治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一种新的治国思想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春秋末期最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于“克己复礼”。而这一主张的政治归宿便是“天下归仁”。“礼”与“仁”是孔学的核心,正确认识和哩解“礼”与“仁”及其二者的关系,是正确认识孔丘其人和正确评价孔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史学界将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视为孔子站在没落权隶主贵族的立场,反对社会改革和进步的主要依据。本文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一看法的理论基础是“战国封建论”,而“战国封建论”并非学术界的共识;若从“西周封建论”出发,则可做出新的诠释,即“克己复礼”是符合春秋时期社会稳定和发展要求的正确思想,在历史上是有进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仁”学是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规范,协和人际关系为宗旨的,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克己复礼”是实现“仁”,人学理想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孔子对时代的人学把握与选择,具有理想色彩,历代统治者和儒者对“仁”学有所歪曲,不能仅以时间顺序为据来指责孔子的“倒退”,从而否定他的人学思想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五、仁为核心,克己复礼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学而优则仕”是他长期的政冶实践和教育实践的概括,是以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有二:一是“礼”,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在教育上主张以“礼”为教。二是“仁”,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在教育上主张以“德”为教,都以“仁”这个最高道德概念为旨归。所以“礼”和“仁”是贯穿孔子政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成为我们令天探究、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初读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到书中专门讨论“仁”的部分,试图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却不料葛书对“仁”的内涵仅从“仁者爱人”层面作解,连众所周知的“克己复礼”这一维度都不顾及,而且书中还引述某个时髦学者的“考证”,称“仁”的本义当足“心中想着人的身体的人”?于是,就把阅读本书的计划搁置了下来。后来,葛书又出了第二卷,我犹豫再三.又买了一本,只是没有细看。再后来他的《导论:思想史的写法》也出了单行本,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8.
有礼者敬人     
缪青 《江苏教育》2008,(11):7-9
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客观标准则是礼——“克己复礼为仁”。礼既表现为规范化的文明仪态,也表现为在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定型的许多具体仪式。“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的仪表标志着一个人的素养.对具体礼节仪式的熟悉则可以使人在一切社交场合中都能应付自如。“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礼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恪守既定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孔子以前,学在官府.“痒”、“序”、“校”的教学内容,已不可考.孔子大概是我国第一个“教育个体户”吧,从史料记载,他首开私人办学之记录,创百代兴学之风,功不可没.一部《论语》,记录了他的教学思想,其中讲思想品德的最多,如孝、悌、忠、信等,但其核心是一个“仁”字,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仁”的内涵,他本人解释甚多,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等.文革中,“四人帮”一伙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抓住“克己复礼”大批特批,认为孔子是复辟周朝奴隶制的“礼”,这是曲解.其实孔子讲过:“吾道一以贯之.”学生曾参加领神会,对同学解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才是“仁”的主要内涵,而“仁”的最高境界是“圣”,例如,当子贡问他“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他还说“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说,善济沧生,安定天下,就是仁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忠”.例如,他批评过管仲不节俭,不知礼,但却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可见息干戈,安天下,休养黎民,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这就是“仁”.他还反对用活人殉葬,即使用木偶、土偶作殉葬品,也深恶痛绝:“始作俑者,其先后乎  相似文献   

20.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仁”的概念具有独特的涵义.孔子为了达到“克己复礼”而提出仁学,并围绕“爱人”这一核心思想而展开.仁学所主张的“爱人”思想,并不局限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爱,是一种跨阶层的广泛的爱.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之举.仁学的内容,具有不可否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