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着重研讨了《资治通鉴》(三国部分)的史源问题。《资治通鉴》在抄录、删削、改编《三国志》史料过程中,基本忠实于原始史料,其中不乏极其精到的概括,然而也存在不少错失。  相似文献   

2.
史炤《资治通鉴释文》(简称《释文》)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音切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语音特点。考察《资治通鉴释文》音切特征之大貌,可烛照宋代语音特点。南宋语音处于上承北宋、下启元代语音变化的阶段,反映着中古音系向近代语音系统的过渡与转变,这一阶段的音变现象研究属于语音演变转型期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元 2 6 3年曹魏大举南下伐蜀 ,蜀国匆忙调兵遣将 ,派廖化与张翼、董厥分别增援沓中和阳安关口等战略要地。《资治通鉴》卷 78对此事记载如下 :汉人闻魏兵且至 ,乃遣廖化将兵诣沓中为姜维继援 ,张翼、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为诸围外助……翼、厥北至阴平 ,闻诸葛绪将向建威 ,留住月余待之…… (姜维 )退趣白水 ,遇廖化、张翼、董厥等 ,合兵守剑阁以拒会。但是《三国志》卷 4 4《蜀书·姜维传》的记载却有所不同 :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 ,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 ,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 ,故住待之…  相似文献   

4.
礼治和德治思想是贯穿<资治通鉴>中的重要思想,在<资治通鉴>中,礼治思想是意识形态的最高准则,德治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执政纲领.立政以礼是封建君主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为政以德则是贯彻基本原则的思想路线,而教化是礼治和德治的具体实践.历史证明,礼治和德治思想是有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5.
于光 《现代语文》2004,(4):15-15
《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用世家显德六年(959)长达1300多年的历史。共294卷。  相似文献   

6.
《资治通鉴》是应用史学的光辉范例,应用史学是专门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以供后人借鉴的史学,是历史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史学现在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资治通鉴》卷18《汉纪》10,元光五年条下载:“是岁,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令,令与计偕。菑川人公孙弘对策曰:‘……’。”“时对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齐人辕固,年九十余,亦以贤良征。公孙弘仄目而事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业!’诸儒多疾毁固者,固遂以老罢归。”这段记述包括有辕固被征为贤良之事以及辕固告诫同时被征的公孙弘的话,《资治通鉴》将其系于元光五年,误。  相似文献   

8.
《资治通鉴》在叙事、写人方面具有鲜明的文学特征:运用多种叙述手法,以情节演绎历史;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为主,结合运用限知视角叙事;“遥体人情,悬想事势”,叙事中融入合理的想象、虚构成分;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塑造出初具性格的历史人物形象。《资治通鉴》的这些文学表现手法是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艺术源泉。  相似文献   

9.
《资治通鉴》成就的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史上一部史学名著,它贯通古今、体大思精,自问世以来备受世人赞誉,对我国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其伟大的成就,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就其成就的原因,却少有系统的分析和探讨。本文拟从它成就原因方面做一分析、探讨,以期有益于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资治通鉴》对唐代两税法记载存在错误与遗漏:杨炎上奏时间有误;误把杨炎奏议当成两税法条文;误把建中元年正月赦文当成两税办法;对建中元年二月命官巡视各地语焉不详,漏载两税法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三"陈纪七宣帝太建十一年"中记载:"周主从容问译曰我脚杖痕谁所为也对曰事由乌丸轨宇文孝伯因言轨捋须事."中华书局1976年版对于此句的断句与胡三省关于此句的注解并不一致.根据史料判断,胡三省的注解欠妥,中华书局版的断句应该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资治通鉴>是应用史学的光辉范例.应用史学是专门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以供后人借鉴的史学,是历史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史学现在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唐代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有水、旱、蝗、饥、震、疫、风、雪八种,各种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各不相同。唐代自然灾害具有季节性,区域性,普遍性,连续及群发性,突发性和前重后轻的发展趋势等特点。自然灾害对人民生活,社会安定,政权统治,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等都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司马光以“诚”作为“终身行为”的准则,无征不信,治学严谨;他“有学”,“好史学”,“无所不通”,设局修史,勇于创新,既充分发挥助手的主观能动性,又不失其主导作用;“研精极虑,究竭所有,日力不足,断之以夜”,历时十九年,撰成历史巨《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15.
《史记》、《汉书》与《资治通鉴》是我国著名的三部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三位作者都记录过有关刘邦的一系列轶闻,但由于对待这些轶闻态度不同,使这一历史形象经历了由血肉丰满的凡夫俗子到真龙下凡的英明之神再到客观历史人物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三十卷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的音切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语音特点,其中的方言现象反映着客家方言的音韵特征。史炤祖籍四川眉山,文章从四川省的移民史入手,着重考察了宋代四川的移民情况,同时从西南官话与客家方言发展的非平行性,论证《释文》中的方言现象反映的是客家方言定型早期的特征,既保留唐时旧音,同时又含有近、现代客家方言的音韵特点。  相似文献   

17.
18.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在主编负责、协修分工合作下完成的。它在体裁的选择、目录的编排、编写和取材的方法上,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在历史编纂学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续资治通鉴》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的经史学者毕沅及其与府下幕宾所修。该书史料丰富,内容全面,考异详备,体现毕沅治史态度的严谨客观,以及史学思想上的开拓性和时代感。《续鉴》是诸续《通鉴》书中的佼佼者,在乾嘉时期私人系统性史著的稀缺之际,尤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节选文段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注释(1)上:唐太宗。(2)封德彝:唐朝重臣,时任宰相之职。(3)致治:使国家安定清平。(4)正:实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