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在篇末有这么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人教版初中第五册的教科书(2004年6月印刷)第六单元中是这样注释“吾谁与归”的:  相似文献   

2.
“化归”解题策略能利用数学对象的联系,化解问题难点,促进问题的解决。因而“化归”策略被广泛应用于数学解题中。  相似文献   

3.
化归,即化转归结。它是将所遇问题不断地变形,直至把它转化成另一个熟知、容易解决的问题,或者已经会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化归的思维方式。通常有:化生疏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疑难为容易、化综合为单一、化不规则为规则、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模为有模、化单解为多解、化间接为直接等等。化归,对于解决问题,将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实现图形变换,让思路"明"了;数形转换,让规律"现"了;关系转换,让解法"活"了;算式变形,让道路"通"了。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构成英语动词被动语态的“get 过去分词”和“be 过去分词”两种结构所表达的意义以及“get 过去分词”结构使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2008,(4):51-51
问:在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的教学中,学生对“风雨送春归”的“归”字发生了争论:有的说是“回来”的意思,有的说是“回去”的意思,老师们的意见也不统一。请问:这里的“归”字应该怎样理解?  相似文献   

6.
“x归x”格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归x”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格式,人们对它至今还未深入研究。本文对“x归x”的构成、类型及其特点、功能等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分析 当两个物体放出(或吸收)相同的热量后,互相接触,如何发生热传递,主要是看它们的末温,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因此关键是正确判断出两个物体的末温,我采用归“1”法处理这类问题,效果较好,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8.
“凯旋而归”“凯旋归来”“胜利凯旋”的用法源于对文言词“凯旋”的误用,但已渐渐被大众接受。这类用法最早见于宋元时期的文献,今人也在沿用。与之类似的用法还有“虽然如此”“既然已经”等。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先讲解“凯旋”的本义及正确用法,同时也要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凯旋而归”之类的词语使用。  相似文献   

9.
王慧 《山东教育》2004,(16):32-32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毛泽东的《咏梅》中的句子。人教版的教师用书和教案是这样解释的: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到来。语文课上,同学们在解释“归”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解。部分孩子这样理解: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另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A归A”结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归A”结构是一种特殊的主宾同形结构。它在动态语言中缺乏自足性,往往与其先行句、后续句构成二重逆转关系的语言单位。它的复用式按语意内容分化为同质对举和异质对举:前者等价于“A归A”独用式;后者凸显了对举项之间的对立和逆转  相似文献   

11.
学生汇报自己最喜欢的活动,统计课前3分钟的活动结果,并绘制成表:  相似文献   

12.
将数学的"化归"基本思想应用于化学解题的审题过程训练,阐述了该思想方法在提高学生审题能力方面的核心要素,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审题训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为高三化学复习教学提供新的可借鉴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归园田居》中有这么一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课文将“拙”解释为“愚拙”,“守拙”就是“守住愚拙,这是谦虚的说法”。这种解释太笼统,没有解释出“拙”的具体内涵。其实.这里的“拙”就是上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的“韵”、“性”,即作者的“本性、天性”。那么。作者的“本性、天性”是什么呢?那就是不“适俗”、“爱丘山”:不适合在世俗官场中交际应酬,热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正>一讲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语文课堂总会提到田园、南山、隐士,尤其是对《归园田居》的讲解,每位教师几乎都在围绕陶公的归隐大做文章。但由于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教参过多地依赖,忽视了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使得语文课堂中的陶渊明逐渐远离了灵动的生活,转而成为一个"与世俗决裂之心异常坚定的隐士"。殊不知,在这看似华丽的转身之后,那个诗歌中总有飞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外出务工成为他们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口长期单向流动的局面。“城归”人员的出现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制定有利于“城归”人口创新创业、就近就业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城归”人口的归属感、幸福感,是增强乡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从《木兰诗》的“天子坐明堂”、“着我旧时裳”、“壮士十年归”及“东市买骏马”等内证 ,联系《中兴书目》对《古今乐录》所提示的著录年代 ,《木兰诗》应是北魏孝文帝时代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杨桂霞 《文教资料》2012,(19):122-123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融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本院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和要求以及高职院校院情和办学特色,创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工作,提出了“五感归一”系统工程,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视、品、触、嗅”五种感官,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在学生中推行“听红色讲座,看红色经典,触社会现状,品志愿人生,秀(嗅)爱国热情”的系列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18.
在《归园田居》(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一单元)中有这么一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课文将“拙”解释为“愚拙”,“守拙”就是“守住愚拙,这是谦虚的说法”。这种解释太笼统,没有解释出“拙”的具体含义。其实,这里的“拙”就是上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中的“韵”“性”,即作者的“本性、天性”。那么,作者的“本性、天性”是什么呢?那就是“不适俗”“爱丘山”:不适合在世俗官场中交际应酬,热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化归"思想最初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甚广。所谓"化归"思想,主要分为"转化"和"归结"两个部分,即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陌生的问题熟悉化,通过观察、思考、归类等步骤,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化到已知熟悉的问题上解决。但对高中生来说,考试题目大都信息量过大,有用条件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当下的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将"化归"思想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审题上。对知识点分散而庞大的化学科目来说,在考试做题中利用"化归"思想来审题,无疑可以简化解题过程,从而轻松解出最终答案。  相似文献   

20.
徐学喜 《中学文科》2006,(11):47-47
英语中,表示“穿”的词有:wear,dress,put on have on ,dress in ,be dressed in ,get dressed,(be)in 等。这些词可以分两类,分别表示“穿”的动作和状态。下面笔者对这些词的用法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